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德育教育如何适应形势不断创新

【作者】 王玉珏

【机构】 四川省南部中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中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高中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创新措施。
【关键词】高中学校;德育教育;创新策略
【正文】
  一、加强德育教育对高中学生的重要性和意义
  1.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多元化思潮相互碰撞,功利心理普遍存在,这些现象导致高中教育也朝着功利化方向发展,一些错误的理念、言论等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为了踏入社会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高中生除了掌握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人文素质,强化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必须顺应新形势的要求,创建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方法,让德育理念深入到学生的思想里,促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效发挥自身的才能。
  2.做好高中德育工作的意义
  做好德育工作对促进学生成才有重要意义。德育教育指引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它能促使学生保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意义。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优良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德育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要求
  我国相关的规章制度规定,高中阶段的德育内容主要是:良好的个性与心理素质的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社会主义的民主观念教育、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诸多方面。并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上明确表示,要加强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青少年在新形势下的成长特点,我们必须加强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并以此增强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当然,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法治教育、纪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落实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确定各个教育阶段的要求和内容。
  由此可见,新时期的德育内容必须把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把优秀德育成果的借鉴与传统内容的继承相结合,把未来人类道德的发展与当代德育问题相结合。并按照动态性、有序性、整体性的原则,依据中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知识水平及身心特点,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构建职中阶段的德育新内容,使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全面提高,并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德育内容新体系。
  三、创新与实践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广大的德育工作者必须提高素质、解放思想,将学校的德育目标归入素质教育整体目标,并将主要的德育工作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德育教育工作要依靠纲本,不断提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凡是已经过时的教育观念要大胆的进行更新,凡是超越了学生承受能力的教育内容要坚决进行压缩。不仅如此,德育工作者还要具备深、专、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艺术,以及健康的人格,并拥有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职能素质和道德素质,如,创新能力、法制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激励和引导学生创造进取、独立思考,发展和重视学生的不同特长爱好,注重学生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及人格的教育。
  (二)强化德育的实践教育
  在全新的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学校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在受限于封闭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开放性德育已经成为潮流。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走向社会,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学校还要充分地利用本地德育资源,并因地制宜地进行校外德育基地的开发,如,劳动锻炼、学习雷锋、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基地。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走出去,组织学生走市场、下农村、到工厂、送机关,进行相应的社会调查,并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请进来,请老革命前辈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等教育;请模范人物进行成才教育;请企业经理、厂长介绍经济知识;请交警、民警同志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上的负面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败现象等,并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四、德育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意思的培养方法(途径)
  中学生是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段,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老师要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引导,激发他们对德育课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外,老师要在课堂上将思想品德课程中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尽可能地联系起来,运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德育课堂的魅力。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我总结了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们在德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德育课教学中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中,一般采用“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中,老师应努力活跃课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课堂的学习中来,从而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2.在德育课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中教师教无定法、学生学无常发,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要开放、形式要多样,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去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学活动。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对职中生的德育教育绝对不容忽视,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使广大的职中学生能够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久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2010(6).
  [2]申姚.中职生德育教育新探索[J].成功教育,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