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 梁 萍

【机构】 云南省广南县旧莫乡旧莫中心学校

【摘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数学效率,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法,讲究学法,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才能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艺术;巧妙提问;自主学习
【正文】
  数学课堂是展示活力和魅力的神圣殿堂,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整合过程,是知、情、意多向交流的互动系统。优化教学,要立足教材,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求互动之效,创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一、注重导入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数学思维,引发学生联想,为一堂新课的成功铺下奠基石,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导入新课的艺术方法很多,我们可以复习导入;实践操作导入;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悬念导入;音乐导入;多媒体导入;谜语导入等。导入的艺术重在“巧、奇、新”,力求新颖别致、灵活多样、幽默风趣,有吸引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一定要注重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求导入的艺术性、时效性。
  高效课堂的新课导入必须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幽默风趣,活泼自然,生动灵活。例如:我在讲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巧用故事激趣说:孙悟空和师父取经途中遇见了一个小妖,悟空随即拿出金箍棒来对付小妖,金箍棒从耳中取出后,由0.009米变为0.09米,再变为0.9米,最后变为9米,一下子打死了小妖。我强调说:金箍棒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你们想知道吗?从而引出新课。这样导入既轻松,又自然、愉快。
  又如:我在组织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巧用投影仪导入。先投影显示六个苹果、三只盘子,指名学生把投影仪上的六个苹果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学生能很快分完。这时我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苹果,继续让学生把七个苹果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苹果无法平均分。这时,我趁势启发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
  教师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可以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达到艺术境界,不仅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激发学生睿智,开拓学生视野,利于学生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彰显数学技能。
  新课艺术导入,既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追求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打蛇打七寸”,提问提点子。钱梦龙老师说:“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的浪花。”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十分重要,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单位时间内教育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好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好课堂提问的效能。
  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小学数学常见的提问方式有:矛盾式提问、猜想式提问、开放式提问、启发式提问等。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需要遵循科学性、导向性、适时性、层次性和全面性,方能见效。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的课尾我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是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假设、有分析、有正向思维、有逆向思维,且都不出学生知识经验的范围。这样的提问,学生只要认认真真思考,就能回答,有效激发了学生思维,有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学活数学。
  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的巧妙的问题设计来实现。教学需要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提问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是集设疑、激趣、引思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需要巧妙、合理、艺术,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围绕教学目的作出科学的安排,精心的设计,做到心中有数,灵活运用,做到恰到好处。
  如:我在组织学习“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种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采取不同提问方式:
  ①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②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③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④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⑤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⑥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六种不同的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的思考,开展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学有所获,这就是有效的艺术提问。
  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效果会更好。如:教学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数学时,我与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激发学生思考,注重寓教于乐。我问:用三张数字卡片1、6、9 摆出不同的三位数,能摆几个?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摆后)生:能摆6个。我又问:为什么这三张卡片能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生:因为卡片上的数字不同,每一个数字与其它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三位数。我接着说:说说看能组成哪些数?生:169、196、619、691、916、961。这时,我激励学生:同学们真行!如果把这三个数换成1、0、9又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有学生回答6,有学生回答4。我再启发:为什么是6个?为什么是4 个?请大家动手再摆一摆。经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出四个数:109、190、901、910。这样教学,学生深深理解了:0不能放在百位上,不能做最高位。
  高效课堂,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惜时如金,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有效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睿智,增强学生素养。
  三、重视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关键是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如何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首先要设计好教法与学法。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使教法与学法同步,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我们的教学进程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动脑,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像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说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要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发展学生,促使学生成才,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
  实践出真知,过程最重要。如我在组织学习“圆的周长”时,就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几个大小不一的圆,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各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要求做好记录。结果,有些学生就发现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我见机行事,及时肯定鼓励,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得出圆周率的概念,放手让学生推导圆周长公式。这样,学生在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之中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出圆周长计算公式,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素质。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用心培养,善于发掘他们的潜力。
  新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有效的组织、指导下完成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
  引导探究学习,力求授人以渔。探究的最终结果并不仅仅是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探究兴趣,学会自主的探究技巧。例如:我在组织学习“元、角、分的认识”中,巧妙设计:在一个盒子中有许多1分、2分、5分的硬币,一次只能摸出3枚,①最多摸到多少钱?②最少摸到多少钱?③还可能摸到多少钱?学生通过猜想,出现不同层次多种水平的解答,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既教得轻松,又学得愉快。
  总之,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线教师永远的追求。优化课堂教学要以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为目标,从远处着眼,从近处着手,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袁飞强;激活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8期;
  [2]杨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5期;
  [3]杨永奎.中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现实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7;
  [4]殷聪聪;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杜芳;走进新课程 做新型数学教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