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作者】 姜桂梅
【机构】 新疆石河子150团小学
【正文】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优美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那种独特的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一 、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优美文章,语句精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随着老师配乐范读全文,同时出示挂图或放影片,让学生在图文对照中自然进入课文描绘 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进行整体感知。然后结合第1自然段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中,学生仅仅是从文字上进行朗读,感悟是不够的。“桂林”是一个游览胜地。山水之美是它其中的一个特色,桂林还有许多美的地方,等待我们去了解,去探索。对《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我作了一个尝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先学后导,自主发展”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以读悟情,重点感悟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教师的语言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比如在学生个人读中,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各自知道了什么。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作者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奇、秀、险,他们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作者写了水的特点,水静、清、绿。”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作者在写这山和水的特点时,运用了排比句,更形象地加深了我对桂林山水的认识。”学生精彩的回答告诉我,他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接着,我问:“你们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你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吗?”?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设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特别精彩的地方。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相信对今后的习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直抒胸臆,激发创作
《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优美文章,语句精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教学中,学生仅仅是从文字上进行朗读,感悟是不够的。?“桂林”是一个游览胜地。山水之美是它其中的一个特色,桂林还有许多美的地方,等待我们去了解,去探索。对《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我作了一个尝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先学后导,自主发展”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堂课,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向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境地。
2、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人文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给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机会。同时,将语文课和作文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使学生知道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虽然不是每个学生能在一堂课里掌握很好,但长期坚持,定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4、正确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这一堂课既注重了语言的积累,也注重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教后的反思中,觉得以下几个方面仍有不足:
1、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因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而这一节课,能在全班演示的学生少了,不能给更多的学生锻炼的机会。
2、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也好奇、兴奋,但那种主动的意识没有被激发出来,没有参与进去,而只是站在了旁观者的位置上。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课虽然没有完全按照教案上,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本文的写作特点感受很深,而且对文中所描写的六个特点也了解透彻。从这堂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像这样的课,教师必须要驾驭好课堂,不要一味地让学生活动而忽略了教学目的。
一 、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优美文章,语句精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随着老师配乐范读全文,同时出示挂图或放影片,让学生在图文对照中自然进入课文描绘 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进行整体感知。然后结合第1自然段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中,学生仅仅是从文字上进行朗读,感悟是不够的。“桂林”是一个游览胜地。山水之美是它其中的一个特色,桂林还有许多美的地方,等待我们去了解,去探索。对《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我作了一个尝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先学后导,自主发展”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以读悟情,重点感悟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教师的语言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比如在学生个人读中,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各自知道了什么。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作者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奇、秀、险,他们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作者写了水的特点,水静、清、绿。”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作者在写这山和水的特点时,运用了排比句,更形象地加深了我对桂林山水的认识。”学生精彩的回答告诉我,他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接着,我问:“你们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你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吗?”?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设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特别精彩的地方。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相信对今后的习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直抒胸臆,激发创作
《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优美文章,语句精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教学中,学生仅仅是从文字上进行朗读,感悟是不够的。?“桂林”是一个游览胜地。山水之美是它其中的一个特色,桂林还有许多美的地方,等待我们去了解,去探索。对《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我作了一个尝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先学后导,自主发展”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堂课,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向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境地。
2、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人文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给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机会。同时,将语文课和作文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使学生知道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虽然不是每个学生能在一堂课里掌握很好,但长期坚持,定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4、正确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这一堂课既注重了语言的积累,也注重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教后的反思中,觉得以下几个方面仍有不足:
1、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因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而这一节课,能在全班演示的学生少了,不能给更多的学生锻炼的机会。
2、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也好奇、兴奋,但那种主动的意识没有被激发出来,没有参与进去,而只是站在了旁观者的位置上。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课虽然没有完全按照教案上,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本文的写作特点感受很深,而且对文中所描写的六个特点也了解透彻。从这堂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像这样的课,教师必须要驾驭好课堂,不要一味地让学生活动而忽略了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