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收”与“放”

【作者】 李 洁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第十一完全小学 



【正文】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言语实践将文本中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和由此而拓展的语言材料转化为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和创造精神,充分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
  阅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它不需要教师带领孩子们层层深入对文本进行详细深刻的剖析;它要求教师能够正确解读文本,立足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哲理等,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体验文本带给自己的是什么?从中学到了什么?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正如新课标所说的那样:“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种与作者平等对话、相互沟通、相互体验的心灵探索。因此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不需要教师的一言堂和面面俱到,教师只需作为一名引领者,在教学中有一个“放”的过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和体验。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常常有这样的担心和困惑:一、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大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二、放手了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呢?三、在什么情况下收回来?怎么收?万一收不回来怎么办?
  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对文本有正确的解读外,还应对问题的设计具有前瞻性、价值性。因为阅读教学的过程对小学生而言,实际就是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体验的过程,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这样,当你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求答案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理解和感受的时刻,教师的有效指导也在此时得到体现,你还怕收不回来吗?
  例如在教学《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时,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先阅读体验、感受这位耄耋之年的山野老农所创造的奇迹和他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执著精神和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深切体会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青山是不会老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奇迹?”再让学生带着第二个问题:“是谁做了什么事创造了奇迹?”去朗读课文,让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紧接着以文入情,让学生感受奇迹,抛出第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很快地就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找出文中描写绿洲的语句,用自己的“读”去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当学生从读中感受到那生机盎然的绿后,我的问题又来了:“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绿并不少见,可是文中为什么说老人创造了奇迹呢?”“老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了这一奇迹的呢?”此时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有了更大的探究欲望,很快就在书上找出了相关的语句,即晋西北的大环境;而对重点的词语“肆虐、盘踞”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感受到了晋西北环境的恶劣;再让学生理解老人创造奇迹的另一个背景:“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十五年里他过着怎样的生活?”感受老人创造奇迹的艰苦;当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的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实也差不多了,此时再问:“这样一位老人家,本该在家坐享清福的,可他却选择了在大山沟里种树,而且一种就是十五年,是什么支持他这么做的呢?”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把老人所创造的奇迹和恶劣的环境对比来读,在读中回归文本理解重点语句:“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实际这个时候,教师就是在把自己教学中的“放”悄然地“收”了,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由于他们有了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激发了孩子们的自我投入意识,提高了他们阅读思维的有效性,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在孩子们的心中已经形成,理解这些语句来就不是什么难事,对文中的最后一句话“青山是不会老的!”理解来就水到渠成了。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只要能够围绕文本,环环相扣,你就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思考,去体会,从读中体会选材的匠心,从读中发展思维能力,从读中汲取人文的养料,并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重新建构、创造意义,那么学生的阅读水平会得到提高,就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孩子的阅读不仅要有广度,更有深度”。
  当然,教学过程中的收与放,教师更是要把握好一个“度”:“放”不是放手不管,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不闻不问,无所作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好引领者和主导者的角色,发挥全程监控的作用,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当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出现思维阻碍和认知偏差时,教师此时要善于引导,及时点拨,疏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茅塞顿开,让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而“收”更是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体现,当学生在阅读中有了充分的阅读体验后,想把自己在阅读中的心得感悟说出来时,就是收的好时机。正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那样,当学生对老农所创造的这一切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时,对课题的理解就是收的好时机,此时学生智慧的火花已迸发,一切是那么自然、巧妙。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适度的收与放,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活力,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