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英语听力作业设计
【作者】 陈翠媚
【机构】 贵州省盘县第二中学
【正文】 在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听力方法,训练其听力技巧,培养其听力理解能力,使学生学会在英语听力过程中有目的地去预测、思考和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准确理解听力内容和思想。各种形式的听力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和学习语言知识,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听力技巧,激活学生的思维。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语言知识,我们老师如果能结合他们的特点对听力练习进行选择、补充或改编,一定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在高中英语听力课堂中的情况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学生听力作业的设计:
(一)目的性
在现实情景中,不同的听力任务有着不同的目的特征。听新闻、天气预报是为了获取信息,看戏剧、电影是为了娱乐和分享情感,听指令是为了有效执行任务,听对话是为了交际或者满足好奇心等。因此,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由于练习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反作用于听力目的,所以设计练习时也要关注以下因素:
1.听力目的是为了捕捉主旨还是为了了解细节;
2.听力特征是参与性还是非参与性;
3.听力文本是长还是短;
4.信息密度是高还是低;
5.有视觉支持还是非视觉支持;
6.说话者只有一个还是多个。
(二)真实性
听力是一种技能,也是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所以设计练习时,要关注真实性。一方面,说话者要有很自然的语音特征,有犹豫、停顿、重音、弱音、同化与省略等,也要有不同的语调、语速,甚至不同的口音。另一方面,语言表达要口语化,有俚语、俗语,有不完整的句子,有适当的纠正、重复与调整现象,信息的呈现顺序要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此外,要有一些非语言线索和环境线索,并提供适当的背景噪音,听者要有所反应,而不是充当“偷听者”。当然,听力材料要尽量取材于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主体性
听力过程是一个辨认信息,搜索记忆,理解、评价信息,整理、运用信息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话语理解的主体。不同的学习者在对话语的理解会因为他们的个体差异而不同,如:学习者在对语言的熟悉程度,对说话者的熟悉程度,话题背景知识的多寡,听力动机,情感参与状况,听力策略的运用,学习风格乃至性格特征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一般可采用问卷调查、谈话、自我评价与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并在听力活动中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习者参与进来。所以,听力练习时,不应该让学生觉得无兴趣或不愉快,不应该让听力活动与学生学习目的相冲突,听力任务不能远远超过或低于学生的处理能力,不能让学生“丢面子”,有挫败感,丧失自信,从而产生消极情感。
当然,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要注意听力练习的类型,根据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学业水平及听力目的不同,听力练习可分为三大类:
(一)获取信息的练习
在这些练习中,有价值的信息和无价值的信息的比率非常高,学生的听力目的就是听取想知道、想了解的信息,而把其余的信息筛选掉。对于获取信息的训练我们可以以判断题、图表题、问答题(这是一种学生比较熟悉的练习形式,操作简易,反馈及时,效果好,它能够让学生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耳朵”上,真正达到听的目的)听写(这是巩固语言知识一种使用的方式)等形式给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
(二)听力理解练习
从听到输入信息的那刻起,学生们就要进行辨音、猜测词义与理解话语功能等思维活动,并作出预测、推理,分析说话者的隐含义。同时,还要不断地搜索记忆,对信息进行提取、筛选、整理,逐步建立长时记忆,并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听力任务。常见的练习形式有:
1.猜定义
这是一种游戏性的听力活动。教师可以先呈现相关领域的内容,如:人物、职业、地点与事件等,然后让学生猜测。此外一些抽象的名词、形容词、动词与副词也可以采用这种训练方式。不过,设计练习时,文本表述尽量要简短,内容是学生熟悉的。
2.理解性问题
这种练习形式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给听力评价带来诸多便利,但是它的设计要求较高。因为它不仅仅考查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而且对记忆、归纳、概括与阅读也有很高要求,所以设计练习时一定要明确评价目标,问题尽量是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选项的难度不能超过听力材料本身的难度或学生的实际水平,否则,这种练习就会远离真实听力情景,成为测试的“傀儡”,从而使培养听力能力成为一句空话。
3.预测
一般说来,教师在提供话语的第一部分后,可以给予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机会,让他们预测后面的话语意思。如果学生能养成这种习惯,这将对听力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常见的成语、谚语、名言警句就是很好的练习形式。例如:
“Many hands(make light work)”
“He who plays the piper (calls the tune)”此外,根据句子的重音也可以预测话语的后续部分。
(三)听力任务活动
如果能让学生带着实际任务去参与活动,将会有预想不到的收获。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审美观的形成仅仅依靠学业指导是不够的,丰富的课外资源对他们的发展非常重要。听故事学英语就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因为听故事有许多优点:
1.学生愿意听故事,这就解决了学习动机的问题;
2.为了听懂内容,学生们会好奇地、有目的地去听,听懂了就有成就感;
3.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使学生的推断能力、猜测能力、分析能力得到了发展;
4.故事中有丰富的词汇、句子结构,有利于学生建立语感;
5.通过听故事,对故事角色进行辨认、接受或否定,学生会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困难,如烦恼、忧虑与孤独。
此外,听歌曲、看电视与看电影也是很好的方式。由于此项听力的目的是为了娱乐,让高中生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这种听力不必设计细致的练习。但是为了督促学生多参与这些活动,可以用简单问卷调查或讨论等方式定期对学生参与的情况作出分析。
(一)目的性
在现实情景中,不同的听力任务有着不同的目的特征。听新闻、天气预报是为了获取信息,看戏剧、电影是为了娱乐和分享情感,听指令是为了有效执行任务,听对话是为了交际或者满足好奇心等。因此,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由于练习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反作用于听力目的,所以设计练习时也要关注以下因素:
1.听力目的是为了捕捉主旨还是为了了解细节;
2.听力特征是参与性还是非参与性;
3.听力文本是长还是短;
4.信息密度是高还是低;
5.有视觉支持还是非视觉支持;
6.说话者只有一个还是多个。
(二)真实性
听力是一种技能,也是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所以设计练习时,要关注真实性。一方面,说话者要有很自然的语音特征,有犹豫、停顿、重音、弱音、同化与省略等,也要有不同的语调、语速,甚至不同的口音。另一方面,语言表达要口语化,有俚语、俗语,有不完整的句子,有适当的纠正、重复与调整现象,信息的呈现顺序要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此外,要有一些非语言线索和环境线索,并提供适当的背景噪音,听者要有所反应,而不是充当“偷听者”。当然,听力材料要尽量取材于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主体性
听力过程是一个辨认信息,搜索记忆,理解、评价信息,整理、运用信息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话语理解的主体。不同的学习者在对话语的理解会因为他们的个体差异而不同,如:学习者在对语言的熟悉程度,对说话者的熟悉程度,话题背景知识的多寡,听力动机,情感参与状况,听力策略的运用,学习风格乃至性格特征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一般可采用问卷调查、谈话、自我评价与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并在听力活动中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习者参与进来。所以,听力练习时,不应该让学生觉得无兴趣或不愉快,不应该让听力活动与学生学习目的相冲突,听力任务不能远远超过或低于学生的处理能力,不能让学生“丢面子”,有挫败感,丧失自信,从而产生消极情感。
当然,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要注意听力练习的类型,根据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学业水平及听力目的不同,听力练习可分为三大类:
(一)获取信息的练习
在这些练习中,有价值的信息和无价值的信息的比率非常高,学生的听力目的就是听取想知道、想了解的信息,而把其余的信息筛选掉。对于获取信息的训练我们可以以判断题、图表题、问答题(这是一种学生比较熟悉的练习形式,操作简易,反馈及时,效果好,它能够让学生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耳朵”上,真正达到听的目的)听写(这是巩固语言知识一种使用的方式)等形式给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
(二)听力理解练习
从听到输入信息的那刻起,学生们就要进行辨音、猜测词义与理解话语功能等思维活动,并作出预测、推理,分析说话者的隐含义。同时,还要不断地搜索记忆,对信息进行提取、筛选、整理,逐步建立长时记忆,并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听力任务。常见的练习形式有:
1.猜定义
这是一种游戏性的听力活动。教师可以先呈现相关领域的内容,如:人物、职业、地点与事件等,然后让学生猜测。此外一些抽象的名词、形容词、动词与副词也可以采用这种训练方式。不过,设计练习时,文本表述尽量要简短,内容是学生熟悉的。
2.理解性问题
这种练习形式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给听力评价带来诸多便利,但是它的设计要求较高。因为它不仅仅考查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而且对记忆、归纳、概括与阅读也有很高要求,所以设计练习时一定要明确评价目标,问题尽量是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选项的难度不能超过听力材料本身的难度或学生的实际水平,否则,这种练习就会远离真实听力情景,成为测试的“傀儡”,从而使培养听力能力成为一句空话。
3.预测
一般说来,教师在提供话语的第一部分后,可以给予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机会,让他们预测后面的话语意思。如果学生能养成这种习惯,这将对听力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常见的成语、谚语、名言警句就是很好的练习形式。例如:
“Many hands(make light work)”
“He who plays the piper (calls the tune)”此外,根据句子的重音也可以预测话语的后续部分。
(三)听力任务活动
如果能让学生带着实际任务去参与活动,将会有预想不到的收获。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审美观的形成仅仅依靠学业指导是不够的,丰富的课外资源对他们的发展非常重要。听故事学英语就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因为听故事有许多优点:
1.学生愿意听故事,这就解决了学习动机的问题;
2.为了听懂内容,学生们会好奇地、有目的地去听,听懂了就有成就感;
3.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使学生的推断能力、猜测能力、分析能力得到了发展;
4.故事中有丰富的词汇、句子结构,有利于学生建立语感;
5.通过听故事,对故事角色进行辨认、接受或否定,学生会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困难,如烦恼、忧虑与孤独。
此外,听歌曲、看电视与看电影也是很好的方式。由于此项听力的目的是为了娱乐,让高中生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这种听力不必设计细致的练习。但是为了督促学生多参与这些活动,可以用简单问卷调查或讨论等方式定期对学生参与的情况作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