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作者】 李凤彪

【机构】 四川省会理县关河镇中心小学



【正文】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新课程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习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小学生多动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育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因而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培养小学生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许多的信息展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动画,把圆柱体从圆柱的上下底的中心竖着破开,再把扇形体破成很多个三角体,最后再把两大扇形体组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个动画演示,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实际上是圆柱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高实际是圆柱体的什么?由此让学生用已学过的长方体体积公式来导出圆柱体体积。
  二、多鼓励,少批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表扬,少批评,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有高度自信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信心的孩子,不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教师应多给孩子创设培养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如你真棒、你真优秀……。让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激励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而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问题,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等等。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真实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掌握学生心理、生理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力求做到让每一位孩子成才。
  三、培养学生在数学课上积极发言的习惯
  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言,整个教学效果就会很差,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在数学课上积极主动地发言。那么,一个民主、宽松、随和的教学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只要能积极发言就是好样的。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不会有顾忌。如果教师专断,评价学生多用挑剔和责备的眼光,则势必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心理压抑从而失去发言的勇气。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学生的口语训练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如开始只要求学生声音宏亮、说清晰即可,以后再逐步训练有感情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加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培养学生自觉发达的能力。再次,教师要注意决不能包办表达的现象。在课堂上,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教师决不能直接回答,而应该让学生思考或同学间交流后,再让学生来回答,在上课过程中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如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经常请素质较好地同学回答问题,而忽视发言困难的学生,时间长了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只有随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发言,那么整个教学课堂才具有活力,使每个同学感受到课堂发言的乐趣,才会爱上数学。
  四、培养学生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与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学习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家长的期望。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依赖于教师、家长的外在压力和监督,自己彻底放弃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因而,教师必须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开始,对他们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更谈不上自主学习了。教师应引导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养成习惯。例如,在教学《数的组成》这一课时,教师可用双手首先展示10是由1和9组成;2和8组成……;随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手来展示9、8、7、6、5、4的组成,并做好记录,再分别由小组汇报。这样的课不但能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轻松舒畅的心态,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动脑、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