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阅读教学的课堂策略

【作者】 兰胜丰

【机构】 四川省沐川县健全小学



【正文】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呢?
  一、教师“善导”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趋近或认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部分。另外,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是阅读开始的主要部分。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就可采用教师激情范读或听课录音的方式,把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大嫂、小金花之间依依惜别的情谊表达出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很大的启发,从而调动阅读的兴趣。
  策略2:形式多变、保持兴趣。
  灵活多变的阅读方式是保持学生阅读兴趣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训练中体会阅读的乐趣,保持阅读的兴趣。如我们常用的“读题质疑”法—“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学生朗读了课题后,向学生提出:新型玻璃什么样子?与普通玻璃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特点和用途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告诉他们答案就在文中,这样学生就有了阅读的期待和兴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分角色朗读也是保持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另外还可以采用表演朗读,如《群鸟学艺》;课本剧表演如《陶罐和铁罐》;配乐朗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圆明园的毁灭》等。除了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演示激趣”、“实物激趣”、“歌曲激趣”、“故事、谜语激趣”等形式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乐学”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策略1:相信学生,放手自读。
  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学中必须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必须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因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存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充分自读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感悟语言的魅力,体会文章的精髓,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
  策略2:动手动脑,自主探究。
  设法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能充分挥其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自由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自主学习,给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其动手圈点勾画,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弹性化的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以利于绝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参与。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过程中,应提倡“探究性”阅读。
  策略3: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课程改革提出了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课堂上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全班交流为辅。
  资源共享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闭门造车”式的个人研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学中“创新”,阅读追求的高境界
  策略1:反复诵读,读出蕴味。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如果是朗读,还是把一个无声语言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像,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序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而学生的情意受到感染,身心受到陶冶亦需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讲求主观性、具体性,这与追求客观性和抽象性的自然科学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分析代替学生的读书,代替学生的自悟自得。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要让学生“注重语言的感悟”。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情感熏陶、思想教育,获得美的享受,语言和文字方面的知识,发现并弄懂文中的精义炒理,其效果远远甚于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说教。如《一个孩子的呼声》一文中,作者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字里行间里,才能感悟到这是全世界所有孩子对和平的呼吁。文章所故有的韵味,孩子痛苦和迫切的心情,只有通过学生朗读来感悟。
  策略2:适时提问,激活思维。
  一节语文课包含许许多多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创新同样是以问题为载体的。问题的呈现无非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提问,二是学生质疑,第二者同等重要。教师提问要讲求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师的问题首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这就决定了问题一定要有思维价值,而不是为提问而提问。教师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是造成学生主体性难以体现,课堂讨论留于形式,学生智慧无法开启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一个具有思维价值的,具有发散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多少重要。
  策略3:读写结合,培养能力。
  读写结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写作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某些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发和借鉴。提倡快读快写。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读写结合过程中,学生模仿能力得到了提高,求异思维也有一定的发展,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书面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