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究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
【作者】 孙 雪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中学
【摘要】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载体。因此我们必须好好利用这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学好教好文言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而“识记”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关键词】文言文;朗读;积累;感悟
【正文】
一、注重文言文的朗读,培养语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像《滕王阁序》《、陋室铭》《阿房宫赋》等文章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朗读中要注意朗读时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以便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例《鸿门宴》,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使学生感受樊哙的愤怒,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我们把“读”字摆在首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知识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
我们可以上文言课文前布置了预习——读熟、读通顺课文。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师范读或听好的课文录音,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对这个学生的读进行评价,评价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即要指出好的,又要指出学生的不足,这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还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课下巩固复习时要边想边读。
二、重视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积累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而“识记”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文言文的“识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重点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
我们不能因为一些文字的模糊性,就让文言文也得学得模模糊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是破毁了那种诗意美,那我们大可不译,但学生必须明白“矣、思”的用法吧。不译,并不影响对整句意思的理解,但还是要落实到字词上的。《陈情表》:“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徘徊,也可写作俳佪。盘桓、徘徊、彷徨都是叠韵连绵词,三词只是字形有异,而意义相同。连绵词不拘形体,读音相近意义就相同。《鸿门宴》中有一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数”,有的学生读作“shù”,其实读“shuò”,义为屡次、多次。玦,《说文玉部》:“玉佩也。从玉,夬声。”玦是形声字。从夬得声的字有“坚决”之义,如决、玦。《白虎通》曰:“君子能决断则佩玦。”玦取坚决、果断之义。范增多次以目示意,除掉刘帮,项王仍犹豫不决,此时,他不得不以象征果断的玦暗示项王,早作决断。玦绝非他物可比。“数”、“玦”,写出范增的老谋深算,道出项王的优柔寡断。讲清汉字词的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字词、文章的理解。
文言文教学中古汉语知识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言文知识比较多且比较琐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比较容易遗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有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内容。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其阅读分析能力也越强。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三、促进学生感悟,陶冶学生情操
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高中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应在字词理解的层面上,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比如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就要去感受语言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就要用心体悟古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读杜甫的诗歌,我们要深深体味诗人心忧天下黎民的胸怀。要引导学生学习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卓然特立;学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学习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
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章中难免有一些消极因素,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课文做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要做到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抓主要方面;要客观、恰当,要一分为二,对古人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更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人为地拔高。
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要使学生对古文有系统地掌握,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就是要有效的传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文言文教学沉闷的教学状况,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成婷.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9期.
[2]刘滨.让文言文教学成为一道风景 魅力中国,2009年第17期.
[3]叶春晖.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第2期
一、注重文言文的朗读,培养语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像《滕王阁序》《、陋室铭》《阿房宫赋》等文章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朗读中要注意朗读时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以便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例《鸿门宴》,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使学生感受樊哙的愤怒,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我们把“读”字摆在首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知识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
我们可以上文言课文前布置了预习——读熟、读通顺课文。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师范读或听好的课文录音,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对这个学生的读进行评价,评价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即要指出好的,又要指出学生的不足,这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还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课下巩固复习时要边想边读。
二、重视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积累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而“识记”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文言文的“识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重点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
我们不能因为一些文字的模糊性,就让文言文也得学得模模糊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是破毁了那种诗意美,那我们大可不译,但学生必须明白“矣、思”的用法吧。不译,并不影响对整句意思的理解,但还是要落实到字词上的。《陈情表》:“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徘徊,也可写作俳佪。盘桓、徘徊、彷徨都是叠韵连绵词,三词只是字形有异,而意义相同。连绵词不拘形体,读音相近意义就相同。《鸿门宴》中有一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数”,有的学生读作“shù”,其实读“shuò”,义为屡次、多次。玦,《说文玉部》:“玉佩也。从玉,夬声。”玦是形声字。从夬得声的字有“坚决”之义,如决、玦。《白虎通》曰:“君子能决断则佩玦。”玦取坚决、果断之义。范增多次以目示意,除掉刘帮,项王仍犹豫不决,此时,他不得不以象征果断的玦暗示项王,早作决断。玦绝非他物可比。“数”、“玦”,写出范增的老谋深算,道出项王的优柔寡断。讲清汉字词的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字词、文章的理解。
文言文教学中古汉语知识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言文知识比较多且比较琐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比较容易遗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有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内容。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其阅读分析能力也越强。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三、促进学生感悟,陶冶学生情操
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高中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应在字词理解的层面上,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比如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就要去感受语言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就要用心体悟古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读杜甫的诗歌,我们要深深体味诗人心忧天下黎民的胸怀。要引导学生学习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卓然特立;学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学习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
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章中难免有一些消极因素,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课文做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要做到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抓主要方面;要客观、恰当,要一分为二,对古人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更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人为地拔高。
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要使学生对古文有系统地掌握,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就是要有效的传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文言文教学沉闷的教学状况,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成婷.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9期.
[2]刘滨.让文言文教学成为一道风景 魅力中国,2009年第17期.
[3]叶春晖.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