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王丽华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九团中学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从兴趣入手,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其次,教师要自身具备创新精神,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最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键词】兴趣;创新;实践
【正文】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老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因此,创新教育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更新教法、具备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恰人、宽松的氛围,构建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其次,班集体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问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环境下,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3、教师要重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感性材料,进行形象化教学。应努力使用实物、实例、实验、教具、挂图、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获得较多的表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数学教学中,重视几何图、体的组合、训练,使用简洁明了的数学符号,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在讲授分式方程应用题时,可给出一道分式方程,要求学生按方程去编拟适合的应用题,让学生去发散地创设“形形色色”的应用背景,激发创造性思维,从而引出创新意识。
4、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情感的灌注。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识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个体要以辨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论段。
二、学习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应给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合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理。如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在活动中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知识的结合,感受自己的胜利成果,体会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从而提高学质量。
三、创新与实践相结合
创新须以实践为前提,实践是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创新必须在已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再投入到实践之中去检验,没有实践的创新是盲目的创新,没有创新的实践是没有生机和力的实践。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是常见的,例如:数学教学中,运用相似的性质,可以测量古塔的高度;运用全等和平移的知识,可以绘画美丽的图案;运用多边形内角和的性质,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地板砖;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可以计算出某公司产品的最高售价与最大利润之间的关系……所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训练.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意义的问题,把它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某些实际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联想有关知识,使实际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再将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如八年级几何教材中四边形这章中,配了好多有关对角线方面的习题,可以给学生编拟一个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课改中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这就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索,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摇篮。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老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因此,创新教育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更新教法、具备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恰人、宽松的氛围,构建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其次,班集体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问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环境下,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3、教师要重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感性材料,进行形象化教学。应努力使用实物、实例、实验、教具、挂图、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获得较多的表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数学教学中,重视几何图、体的组合、训练,使用简洁明了的数学符号,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在讲授分式方程应用题时,可给出一道分式方程,要求学生按方程去编拟适合的应用题,让学生去发散地创设“形形色色”的应用背景,激发创造性思维,从而引出创新意识。
4、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情感的灌注。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识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个体要以辨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论段。
二、学习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应给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合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理。如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在活动中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知识的结合,感受自己的胜利成果,体会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从而提高学质量。
三、创新与实践相结合
创新须以实践为前提,实践是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创新必须在已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再投入到实践之中去检验,没有实践的创新是盲目的创新,没有创新的实践是没有生机和力的实践。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是常见的,例如:数学教学中,运用相似的性质,可以测量古塔的高度;运用全等和平移的知识,可以绘画美丽的图案;运用多边形内角和的性质,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地板砖;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可以计算出某公司产品的最高售价与最大利润之间的关系……所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训练.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意义的问题,把它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某些实际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联想有关知识,使实际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再将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如八年级几何教材中四边形这章中,配了好多有关对角线方面的习题,可以给学生编拟一个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课改中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这就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索,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