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史家绝唱——《将相和》教学建议
【作者】 成 利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港上镇中心小学
【正文】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18课。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着力刻画人物的言行。
基于对学生能力、课程目标、教材主题的认识与理解,建议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学习阅读经典作品,从文字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4、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受到爱国教育。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古书的阅读较少,透过文字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成为教学的难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应当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努力追求扎实、简约、自主、发展的课堂,力求做到省时高效。立足实际,为体现“生本高效”的教学思想,建议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检查预习,大致理清课文脉络
1、引导学生从课题看,能获取哪些信息?猜一猜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很长的课文,作者仅仅用了三个字就概括出了文章内容,非常简练,题目不愧是文章的“眼睛”啊!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会给文章取一个既简洁又吸引人的好题目。
2、检查预习:
首先,分组出示以下词语:
第一组 和氏璧 鼓瑟 击缶 荆条 (了解这些古代乐器、事物)
第二组 上卿 将军 上大夫(官名,了解他们的排列方式)
出示这两组词语目的是把文中出现的这些难懂的词语弄明白,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接着,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围绕将相和写了那几件事?可以在每件事情的前面给他加上一个小标题。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课文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二、自主阅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蔺相如是本文要重点刻画的人物。“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是感悟蔺相如性格特点的关键,也是后面两个故事的起因。所以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这一故事。
所谓“言为心声”,透过人物的语言,更能让我们感性而具体的感受人物特点。课文中,作者对蔺相如的语言进行了多处描写。教学时,抓关键词品味语言至关重要。
首先要求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看看蔺相如的哪些语言深深触动了你?画一画表现他机智勇敢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深入地读一读,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旁处。
再通过小组内交流,理出重点,集体交流。预设重点以下几句: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引导学生抓住“如果…就…如果…一定”这几个关联词朗读体会蔺相如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引导学生抓住“撞”体会蔺的“理直气壮”,读出蔺的才智过人。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你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大大方方”读出蔺缓兵之计成功后的从容、淡定。
这样,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品读语言,就体会到了蔺相如“深谋远虑、胸有成竹、才智过人”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用刚才读书的方法,自主学习,仔细品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看又能感受到怎样的蔺相如。
交流时关注《渑池之会》中句子: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抓住“拼”品读体会蔺相如的以死相逼,不顾一切,这一“拼”拼出的是智慧和无畏,是赵王和赵国的尊严。这也是后来他被封为上卿的原因。
《负荆请罪》中“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抓住“避”来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忠心爱国。
三、回读课文,评价“人物”,领悟故事内在联系
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读,人物的形象已经很鲜活的立在学生脑中了,此时再引导学生,谈谈对蔺相如、廉颇的认识,结合具体语句进行恰当评价。不仅让学生意识到蔺相如的智勇双全、顾全大局,更要让学生认识到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廉也是个了不起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俩的“齐心协力”,才有了赵国的长治久安。廉颇蔺相如由“不和”到“和”都源自他们共同的爱国情怀。
紧接着,引导学生回读全文,思考这三个小故事间的联系。通过讨论,明确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第三个故事是前两个故事的结果。
就这样,抓住文本的细节,引发学生的深思,引领学生从偏差走向正确,由浅表逐步深入,对蔺相如的认识也逐渐丰满,从中感受到经典语言的魅力!
四、拓展阅读,开阔延伸文化视野
文本是阅读的凭借,但阅读不应局限于文本。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阅读的视野引向课外非常重要。课末,可以引用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激发学生走进名著、读整本书的愿望。
基于对学生能力、课程目标、教材主题的认识与理解,建议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学习阅读经典作品,从文字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4、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受到爱国教育。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古书的阅读较少,透过文字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成为教学的难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应当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努力追求扎实、简约、自主、发展的课堂,力求做到省时高效。立足实际,为体现“生本高效”的教学思想,建议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检查预习,大致理清课文脉络
1、引导学生从课题看,能获取哪些信息?猜一猜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很长的课文,作者仅仅用了三个字就概括出了文章内容,非常简练,题目不愧是文章的“眼睛”啊!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会给文章取一个既简洁又吸引人的好题目。
2、检查预习:
首先,分组出示以下词语:
第一组 和氏璧 鼓瑟 击缶 荆条 (了解这些古代乐器、事物)
第二组 上卿 将军 上大夫(官名,了解他们的排列方式)
出示这两组词语目的是把文中出现的这些难懂的词语弄明白,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接着,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围绕将相和写了那几件事?可以在每件事情的前面给他加上一个小标题。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课文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二、自主阅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蔺相如是本文要重点刻画的人物。“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是感悟蔺相如性格特点的关键,也是后面两个故事的起因。所以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这一故事。
所谓“言为心声”,透过人物的语言,更能让我们感性而具体的感受人物特点。课文中,作者对蔺相如的语言进行了多处描写。教学时,抓关键词品味语言至关重要。
首先要求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看看蔺相如的哪些语言深深触动了你?画一画表现他机智勇敢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深入地读一读,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旁处。
再通过小组内交流,理出重点,集体交流。预设重点以下几句: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引导学生抓住“如果…就…如果…一定”这几个关联词朗读体会蔺相如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引导学生抓住“撞”体会蔺的“理直气壮”,读出蔺的才智过人。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你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大大方方”读出蔺缓兵之计成功后的从容、淡定。
这样,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品读语言,就体会到了蔺相如“深谋远虑、胸有成竹、才智过人”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用刚才读书的方法,自主学习,仔细品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看又能感受到怎样的蔺相如。
交流时关注《渑池之会》中句子: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抓住“拼”品读体会蔺相如的以死相逼,不顾一切,这一“拼”拼出的是智慧和无畏,是赵王和赵国的尊严。这也是后来他被封为上卿的原因。
《负荆请罪》中“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抓住“避”来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忠心爱国。
三、回读课文,评价“人物”,领悟故事内在联系
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读,人物的形象已经很鲜活的立在学生脑中了,此时再引导学生,谈谈对蔺相如、廉颇的认识,结合具体语句进行恰当评价。不仅让学生意识到蔺相如的智勇双全、顾全大局,更要让学生认识到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廉也是个了不起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俩的“齐心协力”,才有了赵国的长治久安。廉颇蔺相如由“不和”到“和”都源自他们共同的爱国情怀。
紧接着,引导学生回读全文,思考这三个小故事间的联系。通过讨论,明确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第三个故事是前两个故事的结果。
就这样,抓住文本的细节,引发学生的深思,引领学生从偏差走向正确,由浅表逐步深入,对蔺相如的认识也逐渐丰满,从中感受到经典语言的魅力!
四、拓展阅读,开阔延伸文化视野
文本是阅读的凭借,但阅读不应局限于文本。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阅读的视野引向课外非常重要。课末,可以引用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激发学生走进名著、读整本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