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
【作者】 杨光洪
【机构】 四川省会理县关河镇中心校
【摘要】积累,是学习语文诸多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如果想积累、会积累、愿意积累,在实践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时,才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起学生的积累兴趣,学生才会乐于积累。【关键词】方法;整理;运用;巩固;交流;展示
【正文】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积累,是学习语文诸多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如果想积累、会积累、愿意积累,在实践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时,才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以为:积累,就是让学生抄一抄、读一读、背一背。为了让学生牢固地记住积累的内容,老师们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抄写。一旦抄错,就罚抄数遍。这还不够,必须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如果背不到,放学后留下来背。的确,积累既需要学生的抄写,又要求学生去背诵。但是,如果不注意方法和策略,学生就会比较被动地去积累。这样一来,不但会事倍功半,而且会挫伤学生积累的积极性。而要让学生想积累、会积累、愿意积累,就要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起学生的积累兴趣,学生才会乐于积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呢?
一、教给方法,分类整理
要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首先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积累。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积累的知识才能有条不紊,明白清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平时接触的知识面,我把积累的内容分为句子类、词语类、诗歌类、谜语类、语段类和科普知识等六大类。各个大类中又分为几个小类。句子类分为优美语句类、歇后语类、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类、谚语类、对联类。词语类分为词组和成语,其中,成语类又分为数字成语、动物成语、故事成语和其他成语。诗歌类又分为古诗、儿歌、现代诗歌。其中,古诗类又可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归类。谜语类分为字谜和生活谜语类,其中字谜类积累的可以是收集到的,也可以是自己或同学编的。语段类收集的是课本中的精彩语段或是在课外书中学生认为写得美的段落。科普知识类收集整理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通过以上的分类整理,学生就可以对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数,想背诵识记哪方面的知识,翻开笔记本,就可以一目了然。
二、检查交流,展示成果
教给学生了方法,学生到底积累了没有、积累得如何,只有对学生的积累进行检查、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以便对症下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改正。在检查时,可以从学生的书写质量、积累的数量、篇幅等方面作一个量的直观的判断。有了一定数量、篇幅的积累内容,教师才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时,可以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想交流什么就交流什么,想展示什么就展示什么,但要要求学生每次交流展示的内容不得重复。如在交流中,有同学展示了自己积累的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还有个学生展示了自己积累的劝诫戒烟的对联:(叠字联)根根支支抽抽扔扔张张人民币,丝丝缕缕吸吸吐吐口口尼古丁。同时,对交流、展示的学生进行适当点评,多肯定优点长处,委婉指出缺点不足,不忘提出希望要求。这样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学生就会不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不但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知识,而且使积累的方法逐步趋于完善,积累的信心也会越来越足。
三、活动运用,巩固成果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知识还不够,这些死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毫无用处,只有把这些知识激活起来,才能让学生受益匪浅。那么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要学以致用。只有让学生学会应用,他们才会觉得积累有好处、有意义,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积累,积累的东西也才能得到巩固。为此,我鼓励学生把所积累的内容中,自己觉得最满意最有意思的部分,编写成专刊小报,如专门展示对联的小报“对联天地”、专门展示成语的小报“成语走廊”等,并要求学生在同学间互相交流传看。为了使学生肯收集,记得住、用得来,我还组织了成语接龙游戏,举办了成语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猜谜会、百科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累兴趣,使学生积累的知识,更好的得到了巩固。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累也一样,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但是学生一旦养成了积累的习惯,有了积累的兴趣,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甚至大学,乃至一辈子,都将会受益无穷。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积累,是学习语文诸多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如果想积累、会积累、愿意积累,在实践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时,才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以为:积累,就是让学生抄一抄、读一读、背一背。为了让学生牢固地记住积累的内容,老师们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抄写。一旦抄错,就罚抄数遍。这还不够,必须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如果背不到,放学后留下来背。的确,积累既需要学生的抄写,又要求学生去背诵。但是,如果不注意方法和策略,学生就会比较被动地去积累。这样一来,不但会事倍功半,而且会挫伤学生积累的积极性。而要让学生想积累、会积累、愿意积累,就要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起学生的积累兴趣,学生才会乐于积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呢?
一、教给方法,分类整理
要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首先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积累。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积累的知识才能有条不紊,明白清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平时接触的知识面,我把积累的内容分为句子类、词语类、诗歌类、谜语类、语段类和科普知识等六大类。各个大类中又分为几个小类。句子类分为优美语句类、歇后语类、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类、谚语类、对联类。词语类分为词组和成语,其中,成语类又分为数字成语、动物成语、故事成语和其他成语。诗歌类又分为古诗、儿歌、现代诗歌。其中,古诗类又可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归类。谜语类分为字谜和生活谜语类,其中字谜类积累的可以是收集到的,也可以是自己或同学编的。语段类收集的是课本中的精彩语段或是在课外书中学生认为写得美的段落。科普知识类收集整理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通过以上的分类整理,学生就可以对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数,想背诵识记哪方面的知识,翻开笔记本,就可以一目了然。
二、检查交流,展示成果
教给学生了方法,学生到底积累了没有、积累得如何,只有对学生的积累进行检查、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以便对症下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改正。在检查时,可以从学生的书写质量、积累的数量、篇幅等方面作一个量的直观的判断。有了一定数量、篇幅的积累内容,教师才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时,可以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想交流什么就交流什么,想展示什么就展示什么,但要要求学生每次交流展示的内容不得重复。如在交流中,有同学展示了自己积累的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还有个学生展示了自己积累的劝诫戒烟的对联:(叠字联)根根支支抽抽扔扔张张人民币,丝丝缕缕吸吸吐吐口口尼古丁。同时,对交流、展示的学生进行适当点评,多肯定优点长处,委婉指出缺点不足,不忘提出希望要求。这样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学生就会不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不但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知识,而且使积累的方法逐步趋于完善,积累的信心也会越来越足。
三、活动运用,巩固成果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知识还不够,这些死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毫无用处,只有把这些知识激活起来,才能让学生受益匪浅。那么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要学以致用。只有让学生学会应用,他们才会觉得积累有好处、有意义,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积累,积累的东西也才能得到巩固。为此,我鼓励学生把所积累的内容中,自己觉得最满意最有意思的部分,编写成专刊小报,如专门展示对联的小报“对联天地”、专门展示成语的小报“成语走廊”等,并要求学生在同学间互相交流传看。为了使学生肯收集,记得住、用得来,我还组织了成语接龙游戏,举办了成语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猜谜会、百科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累兴趣,使学生积累的知识,更好的得到了巩固。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累也一样,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但是学生一旦养成了积累的习惯,有了积累的兴趣,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甚至大学,乃至一辈子,都将会受益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