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也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法制教育”
【作者】 陆坤贤
【机构】 广西平南县六陈镇初级中学
【摘要】初中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情感自控不足,社会经验缺乏,处于法律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法制教育已成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一项常规。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塑造的重要实现方式,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法制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功能性需要,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法制教育”
【正文】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注重课前演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考虑到中学思想品德课内容和法律知识的紧密联系,我每次上课前,按照学生课桌顺序请一位同学到教室讲台向同学们展开演讲。演讲的主题不限,但要求与法律有关。学生演讲完后,由学生互评,教师综合评定,并记入平时成绩。通过法制课前演讲,不仅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中学法制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或条文,更无法达到使学生精通法律的程度,这一阶段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课前演讲活动恰好扮演了这个角色,成为使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使学生的法律思维得以锻炼。首先学生们演讲的主题往往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身边所发生的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当前的新闻焦点等,在准备这些演讲主题时,他们要搜集资料、整理、加工处理这些资料,从而能在演讲时亮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准备演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进行法律思考的过程。同时,其他学生听演讲的过程也是一个法律思考的过程。其次,对于学生的每一个演讲主题,学生和老师都进行点评,给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而对于一些有争议的主题,并不要求学生们完全同意自己的观点,而是积极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这样,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在不知不觉中地将学生带入到了用法律思考问题的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案例,强化学生法制意识
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法律内容,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教育法》等,并有许多针对性很强的法律案例。可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中的法律知识结合点,进行知识链接式的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和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避免把法律当标签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将法律知识与思想品德课内容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有些青少年错误地认为,反正自己年纪小,出了事也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造成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中的法律案例。例如,我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维护受教育权时》时就充分利用了课本中“小梅受教育权受到侵犯”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通过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得出: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可采用非诉讼或诉讼方式加以维护。再如在讲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权》时,就运用了课本中这样的案例:未经同意,老师拆看学生的信件,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领导检查下属的信件。拆看信件者均认为自己有教育或者管理的权利。先由学生分组讨论:上述行为是否合法?并说明理由。再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引用“相关链接”中隐私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的相关内容。而且此处使用教材精选案例,既充分发挥了教材资源的作用,也为后面法律法规教学作了充足铺垫。在此处书中相关链接中则引用到了《刑法》的相关法律知识。自然生动地倡导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浅出的教育使法律条文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而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学生切实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自觉认同青少年在参加各种社会群体活动时,要明辨是非,遵纪守法。
三、设置模拟情景,增强学生自保能力
思想品德课相对来说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设置情景讨论,变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得尤为重要。例如执教七年级《珍惜生命 健康成长》中的“学会保护自己”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大讨论:章辉和李林有一天回家晚了,在一个僻静的路口,突然窜出一群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们抓住章辉进行敲诈。李林还没回过神来,就被他们推了一把:“小东西,你还不快滚,是不是要陪他挨打呀?”李林该怎么办?A.撇下同学离开;B.和他们拼命;C.回学校找帮手,不信打不过他们。如果你是李林,在朋友遭遇危险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学生在这样真实的模拟情境中,很快就置身其中,通过充分讨论,最后得到了结论:不能硬拼,只能智取,更不能以身试法,以暴制暴。有同学说悄悄闪避到一边,躲至无人处拨打110报警,警察叔叔两分钟就能赶到的;有的说要镇定不慌乱,记住有利的地势地形,记住歹徒的相貌特征等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到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归纳为:求助救援法、记住特征法、寻机抽身法、智捉迷藏法、借虎吓狼法等。通过一个个贴近学生实际的模拟真实情景设置,扣住了学生们的心弦,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增强法制观念,时刻提高警惕,掌握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是进行自我保护必不可少的方法,必要时也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自己要做一名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好公民。
四、丰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法律素养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将法制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丰富学生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在教育中育人。如参加法制讲座和模拟法庭、法制图片展、观看法制教育光盘、法律知识竞赛、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法律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养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维权的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感性教育中,触发学生对知法、守法必要性的理性思考。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尤其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案例和材料,并把这些案例、材料制成电脑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案说法。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法制教育产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学法的积极性,遵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体验来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要切实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除了课堂上下功夫外,还需要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我校作为城内惟一所初级中学,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如举办今日说法法制讲座,开展法制知识竞赛,观看法制电视电影,参观法制教育图片展览,组织学生观摩禁毒主题教育馆,聘请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来校作法制报告,并组织“模拟法庭”等,使学生对法律伸张正义,惩戒犯罪的威力感同身受,避免了抽象的条文灌输,增强了同学们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五、关注社会热点,加强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弘扬法制思想。除了课堂上下功夫外,还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弘扬法制思想。教学实践中,特别要求学生关注新闻上连续报道的坍塌、爆炸、车灾、打架斗殴事件,以及近期央视“今日说法”、“法制频道”、“与法同行”、“焦点访谈”等内容,通过合理引导,组织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引起他们心灵上震撼;可开展“法制知识竞赛”、“法制教育作文竞赛”、“法制教育手抄报竞赛”,使他们认识到“法盲”会让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只有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才不会让法盲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还可以促使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合和渗透法制教育思想是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政治教师,结合学科进行有机渗透更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这样,学生们才能从小在民主法制的教育氛围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总之,普及法律常识,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任重道远,还需调动社会各界共同行动,形成合力。这样,学生们才能从小在民主法制的教育氛围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和用法的好公民。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注重课前演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考虑到中学思想品德课内容和法律知识的紧密联系,我每次上课前,按照学生课桌顺序请一位同学到教室讲台向同学们展开演讲。演讲的主题不限,但要求与法律有关。学生演讲完后,由学生互评,教师综合评定,并记入平时成绩。通过法制课前演讲,不仅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中学法制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或条文,更无法达到使学生精通法律的程度,这一阶段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课前演讲活动恰好扮演了这个角色,成为使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使学生的法律思维得以锻炼。首先学生们演讲的主题往往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身边所发生的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当前的新闻焦点等,在准备这些演讲主题时,他们要搜集资料、整理、加工处理这些资料,从而能在演讲时亮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准备演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进行法律思考的过程。同时,其他学生听演讲的过程也是一个法律思考的过程。其次,对于学生的每一个演讲主题,学生和老师都进行点评,给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而对于一些有争议的主题,并不要求学生们完全同意自己的观点,而是积极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这样,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在不知不觉中地将学生带入到了用法律思考问题的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案例,强化学生法制意识
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法律内容,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教育法》等,并有许多针对性很强的法律案例。可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中的法律知识结合点,进行知识链接式的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和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避免把法律当标签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将法律知识与思想品德课内容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有些青少年错误地认为,反正自己年纪小,出了事也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造成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中的法律案例。例如,我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维护受教育权时》时就充分利用了课本中“小梅受教育权受到侵犯”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通过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得出: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可采用非诉讼或诉讼方式加以维护。再如在讲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权》时,就运用了课本中这样的案例:未经同意,老师拆看学生的信件,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领导检查下属的信件。拆看信件者均认为自己有教育或者管理的权利。先由学生分组讨论:上述行为是否合法?并说明理由。再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引用“相关链接”中隐私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的相关内容。而且此处使用教材精选案例,既充分发挥了教材资源的作用,也为后面法律法规教学作了充足铺垫。在此处书中相关链接中则引用到了《刑法》的相关法律知识。自然生动地倡导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浅出的教育使法律条文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而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学生切实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自觉认同青少年在参加各种社会群体活动时,要明辨是非,遵纪守法。
三、设置模拟情景,增强学生自保能力
思想品德课相对来说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设置情景讨论,变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得尤为重要。例如执教七年级《珍惜生命 健康成长》中的“学会保护自己”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大讨论:章辉和李林有一天回家晚了,在一个僻静的路口,突然窜出一群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们抓住章辉进行敲诈。李林还没回过神来,就被他们推了一把:“小东西,你还不快滚,是不是要陪他挨打呀?”李林该怎么办?A.撇下同学离开;B.和他们拼命;C.回学校找帮手,不信打不过他们。如果你是李林,在朋友遭遇危险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学生在这样真实的模拟情境中,很快就置身其中,通过充分讨论,最后得到了结论:不能硬拼,只能智取,更不能以身试法,以暴制暴。有同学说悄悄闪避到一边,躲至无人处拨打110报警,警察叔叔两分钟就能赶到的;有的说要镇定不慌乱,记住有利的地势地形,记住歹徒的相貌特征等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到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归纳为:求助救援法、记住特征法、寻机抽身法、智捉迷藏法、借虎吓狼法等。通过一个个贴近学生实际的模拟真实情景设置,扣住了学生们的心弦,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增强法制观念,时刻提高警惕,掌握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是进行自我保护必不可少的方法,必要时也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自己要做一名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好公民。
四、丰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法律素养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将法制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丰富学生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在教育中育人。如参加法制讲座和模拟法庭、法制图片展、观看法制教育光盘、法律知识竞赛、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法律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养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维权的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感性教育中,触发学生对知法、守法必要性的理性思考。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尤其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案例和材料,并把这些案例、材料制成电脑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案说法。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法制教育产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学法的积极性,遵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体验来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要切实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除了课堂上下功夫外,还需要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我校作为城内惟一所初级中学,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如举办今日说法法制讲座,开展法制知识竞赛,观看法制电视电影,参观法制教育图片展览,组织学生观摩禁毒主题教育馆,聘请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来校作法制报告,并组织“模拟法庭”等,使学生对法律伸张正义,惩戒犯罪的威力感同身受,避免了抽象的条文灌输,增强了同学们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五、关注社会热点,加强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弘扬法制思想。除了课堂上下功夫外,还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弘扬法制思想。教学实践中,特别要求学生关注新闻上连续报道的坍塌、爆炸、车灾、打架斗殴事件,以及近期央视“今日说法”、“法制频道”、“与法同行”、“焦点访谈”等内容,通过合理引导,组织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引起他们心灵上震撼;可开展“法制知识竞赛”、“法制教育作文竞赛”、“法制教育手抄报竞赛”,使他们认识到“法盲”会让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只有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才不会让法盲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还可以促使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合和渗透法制教育思想是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政治教师,结合学科进行有机渗透更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这样,学生们才能从小在民主法制的教育氛围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总之,普及法律常识,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任重道远,还需调动社会各界共同行动,形成合力。这样,学生们才能从小在民主法制的教育氛围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和用法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