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从名师课堂,寻教育之根
【作者】 王琳霞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十四小学校
【摘要】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本身更重要”。现代的教育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以学生为中心,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怎样做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要发展他们哪些方面的素养、能力等等。诸多名人大师的大胆尝试,给我们一线教师做了示范、引领,我们将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抓住教育之根,借鉴他们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继续前行!【关键词】圆的认识;张齐华;素养
【正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国家的基本教育方针,大大小小的课程改革,诸多名人大师的大胆尝试、创新,从宏观上给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当今的教育理念远不同于我们读小学的时代,教育的根本也在发生转变。
张齐华老师是我从教起就一直十分欣赏的老师,他是全国著名的数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被誉为“数学王子”。近来,有幸在一次培训学习中又目睹了他的风采,他上的观摩课《圆的认识》让我拍案叫绝,他的讲座《一个人,一堂课》更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的成长可以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张齐华名师上了十多年的一堂课《圆的认识》,把这三个阶段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成为名师之前是关注生存,刚成名师时关注情境,现在早已转变为关注学生,且从放手让儿童研究,到生本教育,再到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教育的根逐渐深入。了解了张齐华老师的成名历程,我逐渐意识到:我们教育的根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呢?
一、教师要有深厚的数学功底
虽然我们每天备课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这一个小时背后应是一辈子的平时积累,包括从书报上积累的,如:平均数、百分数等相关数字;旅游是发现的大自然鬼斧神工中蕴含的数学现象;学习培训中获得的可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等,教学设计时,素材就可信手拈来。正如张齐华老师上的第一、二次《圆的认识》,其中有大量的素材积累。张齐华老师从2003年至今,上了五次《圆的认识》的公开课。2003年有关《圆的认识》的第一次赛课,流于形式,关注生活。张老师从生活中寻找了大量的圆,有太极图、拱桥、中国结、剪纸、工艺品圆盘等,还引经据典,无非是想赋予本课历史的厚重感,显得个人文化底蕴深厚。但他一朋友直言不讳的只出:“拔掉张齐华的衣服,他的课还剩下什么?”这让所有认为他那堂课近乎完美的教师进行了反思。是啊,除了那堂课中华丽的图文,关于知识本身,他的课就与其他老师的课没什么两样了。和绝大部分教师一样,名师会经历教师的初级阶段——关注情境,所以这时候教师关注的是课本身,想尽办法把课上好,甚至会耍些小聪明让学生作假,如:会的学生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上演课上的热闹场面;课前找好“托儿”,先告知本课知识,上课时表演“水到渠成”等。那时候,我们认为教育的根在于形式。挨了当头一棒,张齐华老师开始重新思考,他抛开形式,关注数学。他准备了四年,在2007年上了第二次《圆的认识》,这一次他完全摒弃了华丽的外表,整堂课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美丽的图片,没有厚重的历史感,没有优美的音乐…….有的只是黑白两色的课件,安安静静的圆,从数学知识本身,如:曲线上无数的点构成的圆;正三角形旋转成圆,不仅可绕正多边形的中心旋转,还可绕一个顶点旋转成圆;线段旋转成圆,从而得出同一圆内半径、直径无数条且相当……整堂课少了艺术上的美,却还原了数学本身的美,这时教师关注点发生了转变,由形式转向数学知识本身,教育的根在于数学知识本身。这两次课看得出张老师深厚的数学底蕴,也能看出他平时细心观察、善于积累,所以这些都是我们上好课必备的前提条件。
二、要关注学生,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育改革的洗礼下,2009年张齐华老师第三次上《圆的认识》,开始关注儿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实每上一节新课前,总有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相关知识,更何况是公开课,学生一定对圆有所认识了。于是张老师就直言不讳的问孩子们:“你们了解了圆的哪些知识?上黑板来写一写。”于是,有关圆的组成部分,半径、直径有无数条且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等都被罗列在黑板上,张老师就进一步引导:“除了圆的周长、面积,都是我们整节课要解决的内容。”让学生逐一研究展开。本课关注了学生,但似乎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明显,课堂有些杂乱,目的性不强。本阶段,教育的根本在于儿童。近年来提倡生本教育,即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可以看作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教育。怎样让学生好学呢?就要给根,让其自己长。于是,2013年张齐华老师上了第四次《圆的认识》,他先发给学生课前研究单,让学生课前研究“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思考圆和其他图形有哪些不同”,然后尝试“以点为圆心,画几个不同的圆。在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最后回答“关于圆,你还有什么问题,设计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调查之后,再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明显这样的生本课堂较之上次课就有了针对性,开展教学时教师更清楚学生的起点,更容易把握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难点,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这时,教育的根在于学生。
三、要善于尊重学生思维,抓住课堂生成,利用学生的作品、语言等,引出本课要研究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开展研究
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的知识点要有全面的认识,不仅知道本课要讲的重点,突破的难点,还要预设其知识生长点,便于学生研究本课新知,以及本课是今后要学的哪些知识的基础,可提前做些铺垫,留下悬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经过多次上课和几十年的经验积累,2015年我有幸听到了张齐华老师第五次上《圆的认识》。这次,他不仅以生为本,还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本课他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他完全铭记于心,并且每个知识点可以由哪些学生作品生长出来,它也了如指掌,于是一节课就以学生规定时间内画的尽量多的圆展开。先看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圆,研究是哪些数据决定了圆,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来研究同一圆中半径、直径有多少条,为什么相等,它们的关系、画法等。之后观察有些学生画的同心圆,画直径时形成的像车轮的圆,让学生想象它们向生活中什么物品,说到像车轮,再追问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最后应用本课所学去猜两个生活中的圆,发展空间观念。整节课知识的生长点全在学生身上,课堂生成很自然,每个环节都水到渠成,相当精彩。不愧是名师课堂。这时,教育的根升华为学生素养的培养。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本身更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到过这句话,而我对此也深信不疑。现代教育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再仅仅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这是现代教师都认可的事,而是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哪些教学手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哪些方面才是根本……我们要抓住教育之根,继续研究奋斗!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学》;王道俊;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国家的基本教育方针,大大小小的课程改革,诸多名人大师的大胆尝试、创新,从宏观上给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当今的教育理念远不同于我们读小学的时代,教育的根本也在发生转变。
张齐华老师是我从教起就一直十分欣赏的老师,他是全国著名的数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被誉为“数学王子”。近来,有幸在一次培训学习中又目睹了他的风采,他上的观摩课《圆的认识》让我拍案叫绝,他的讲座《一个人,一堂课》更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的成长可以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张齐华名师上了十多年的一堂课《圆的认识》,把这三个阶段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成为名师之前是关注生存,刚成名师时关注情境,现在早已转变为关注学生,且从放手让儿童研究,到生本教育,再到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教育的根逐渐深入。了解了张齐华老师的成名历程,我逐渐意识到:我们教育的根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呢?
一、教师要有深厚的数学功底
虽然我们每天备课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这一个小时背后应是一辈子的平时积累,包括从书报上积累的,如:平均数、百分数等相关数字;旅游是发现的大自然鬼斧神工中蕴含的数学现象;学习培训中获得的可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等,教学设计时,素材就可信手拈来。正如张齐华老师上的第一、二次《圆的认识》,其中有大量的素材积累。张齐华老师从2003年至今,上了五次《圆的认识》的公开课。2003年有关《圆的认识》的第一次赛课,流于形式,关注生活。张老师从生活中寻找了大量的圆,有太极图、拱桥、中国结、剪纸、工艺品圆盘等,还引经据典,无非是想赋予本课历史的厚重感,显得个人文化底蕴深厚。但他一朋友直言不讳的只出:“拔掉张齐华的衣服,他的课还剩下什么?”这让所有认为他那堂课近乎完美的教师进行了反思。是啊,除了那堂课中华丽的图文,关于知识本身,他的课就与其他老师的课没什么两样了。和绝大部分教师一样,名师会经历教师的初级阶段——关注情境,所以这时候教师关注的是课本身,想尽办法把课上好,甚至会耍些小聪明让学生作假,如:会的学生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上演课上的热闹场面;课前找好“托儿”,先告知本课知识,上课时表演“水到渠成”等。那时候,我们认为教育的根在于形式。挨了当头一棒,张齐华老师开始重新思考,他抛开形式,关注数学。他准备了四年,在2007年上了第二次《圆的认识》,这一次他完全摒弃了华丽的外表,整堂课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美丽的图片,没有厚重的历史感,没有优美的音乐…….有的只是黑白两色的课件,安安静静的圆,从数学知识本身,如:曲线上无数的点构成的圆;正三角形旋转成圆,不仅可绕正多边形的中心旋转,还可绕一个顶点旋转成圆;线段旋转成圆,从而得出同一圆内半径、直径无数条且相当……整堂课少了艺术上的美,却还原了数学本身的美,这时教师关注点发生了转变,由形式转向数学知识本身,教育的根在于数学知识本身。这两次课看得出张老师深厚的数学底蕴,也能看出他平时细心观察、善于积累,所以这些都是我们上好课必备的前提条件。
二、要关注学生,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育改革的洗礼下,2009年张齐华老师第三次上《圆的认识》,开始关注儿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实每上一节新课前,总有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相关知识,更何况是公开课,学生一定对圆有所认识了。于是张老师就直言不讳的问孩子们:“你们了解了圆的哪些知识?上黑板来写一写。”于是,有关圆的组成部分,半径、直径有无数条且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等都被罗列在黑板上,张老师就进一步引导:“除了圆的周长、面积,都是我们整节课要解决的内容。”让学生逐一研究展开。本课关注了学生,但似乎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明显,课堂有些杂乱,目的性不强。本阶段,教育的根本在于儿童。近年来提倡生本教育,即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可以看作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教育。怎样让学生好学呢?就要给根,让其自己长。于是,2013年张齐华老师上了第四次《圆的认识》,他先发给学生课前研究单,让学生课前研究“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思考圆和其他图形有哪些不同”,然后尝试“以点为圆心,画几个不同的圆。在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最后回答“关于圆,你还有什么问题,设计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调查之后,再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明显这样的生本课堂较之上次课就有了针对性,开展教学时教师更清楚学生的起点,更容易把握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难点,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这时,教育的根在于学生。
三、要善于尊重学生思维,抓住课堂生成,利用学生的作品、语言等,引出本课要研究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开展研究
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的知识点要有全面的认识,不仅知道本课要讲的重点,突破的难点,还要预设其知识生长点,便于学生研究本课新知,以及本课是今后要学的哪些知识的基础,可提前做些铺垫,留下悬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经过多次上课和几十年的经验积累,2015年我有幸听到了张齐华老师第五次上《圆的认识》。这次,他不仅以生为本,还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本课他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他完全铭记于心,并且每个知识点可以由哪些学生作品生长出来,它也了如指掌,于是一节课就以学生规定时间内画的尽量多的圆展开。先看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圆,研究是哪些数据决定了圆,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来研究同一圆中半径、直径有多少条,为什么相等,它们的关系、画法等。之后观察有些学生画的同心圆,画直径时形成的像车轮的圆,让学生想象它们向生活中什么物品,说到像车轮,再追问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最后应用本课所学去猜两个生活中的圆,发展空间观念。整节课知识的生长点全在学生身上,课堂生成很自然,每个环节都水到渠成,相当精彩。不愧是名师课堂。这时,教育的根升华为学生素养的培养。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本身更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到过这句话,而我对此也深信不疑。现代教育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再仅仅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这是现代教师都认可的事,而是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哪些教学手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哪些方面才是根本……我们要抓住教育之根,继续研究奋斗!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学》;王道俊;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