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活动的课堂,立体的作文
【作者】 王 舒
【机构】 新疆伊宁县第二小学
【正文】 “教无定法”,作文教改的路很长,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只要遵循教学原则,永远把孩子摆在主体地位,真正让孩子动起来,就都值得尝试和探索。因此,我决定用最快乐的方法悄悄地叩开孩子的作文之门。
在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让活动服务于作文,渐渐地,我开始有了一点一滴的体会。
一、确定活动的内容
新课程理念正以势不可挡之势撞击着我的教学观,它再也不能容忍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无限地挤出一堆“干瘪、失真”的习作,它需要我为他们掘开源头活水,它需要我引着他们亲近阳光,它需要我为他们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这一课堂现成的资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要做一位富有童真、童心的大孩子。我们在活动前的策划一定要富有“智慧”。
接下来的日子,我天天都在乐此不疲地想着“新花样”。我会带着他们到草丛中玩耍,比比谁的发现多;我会借助美术课的橡皮泥进行艺术创造;我会借用他们手中的直尺,同桌间来个“桌面上的拔河”;我会看到他们在吹气球,灵机一动,来个“鼻子吹气球大PK”。我会看到他们爱吃彩虹糖,就带了两包到教室,分发给大家,一边品尝,一边聊天。结果,孩子们竟然感悟到一大堆人生道理。有人说:“品尝彩虹糖就像品尝人生一样,苦尽甘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会看到孩子们在教室折千纸鹤,干脆让他们来比赛,看谁折的千纸鹤最美。一会儿,教室里是五彩纷呈,各具特色。接着我又说:“此时,如果纸鹤能带着我们美好的祝愿飞出窗去,你最希望她飞到哪儿?”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畅所欲言——飞到失明的孩子身边,祝愿他天天快乐;飞到乡下奶奶身边,让它带去我的思念与祝福,让奶奶不在孤单寂寞;飞到老师身边,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谢谢你!飞翔上海,让纸鹤带去我对世博的祝福;飞向世界,散播和平的种子……
当然,我也会抓住孩子们中间发生的突发事件大做文章。同学迟到,来个“特写”;东西丢失,来个“侦探”;捡到受伤的鸟儿,来个“救护”;同学心血来潮把眉毛剃了,来个“班级新闻”……总之,这样的机会随时可以“逮”到。
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好一些节日来挖掘活动中的写作资源。如清明祭扫、愚人节被愚、读书节义卖、六一节联谊、中秋节赏月……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和孩子们玩了很多的游戏,搞了很多的活动,孩子们的日记也是越写越精彩。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写活动的作文,写人的,写景的,写事的等等都迎刃而解,作文再也不是他们心中的“老大难”了。
长期的实践,我颇有感触:不要担心孩子们无话可写,其实,生活中,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的设计思想源于对学生心理的细微了解和对作文本义的深刻认识,我们就能将说写训练与孩子们的生活情趣天衣无缝地合为一体。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教育,走进孩子的生活,靠近孩子的心灵,我们就能找到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
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孩子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孩子的表达得到了锻炼,笔尖流淌出来的作文自然就笔下生“花”了。
二、明确活动的目的
我们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活动课与作文活动课是有区别的。活动服务于作文,开展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好作文。不少学生在作文活动课中玩起来积极主动,参与意识强,场面热热闹闹,可写起作文来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字数寥寥无几。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孩子参与活动呢?
1.活动前,善意地提醒。
每次提到搞活动,孩子们眼中总是大放光彩。这时的孩子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活动前提醒孩子,注意切身的体验,感受活动的气氛很场面,观注活动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等方面。不要怕这样会扫了孩子的兴趣,相反,这样的活动有的放矢,才会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活动中,刻意地点拨。
活动中要随时借用摄影艺术中的“镜头定格”和“慢放画面”等形式,边开展活动,边指导观察,边用语言表达,不断地触动他们的作文神经,或注意活动的过程,或观察人物的表情,或留意活动的场面,或感受自己或他人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的自愿表达和“写”的自主构思奠定了充实、自然、和谐的基础。
如那一次和孩子们一起品尝跳跳糖:
师:吃过跳跳糖吗?喜欢吃吗?它们已经悄悄地跳到你们的桌子下面了,快打开看看。谁来说说跳跳糖什么样子?
生:(略)
师:想吃吧,不过,在尝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老师的温馨提醒,怎样才能品出感觉来呢?[课件][尽量多地变换方式感受跳跳糖“跳”的感觉,如放入几粒、放入一撮、抿着嘴、鼓着嘴、张着嘴、放在舌头下面等等;尽量多地感受跳跳糖在不同部位“跳”的感觉,如牙齿、上颚、舌头、喉咙;及时地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在作业纸上。]
教师这么一提醒,孩子吃的时候就会用心去感受去品味。有了这份用心,还愁无话可说,没话可写吗?
3.活动后,精心地指导。
活动,一般具有开放性、丰富性、突发性。活动中会出现很多精彩的瞬间,有趣的片段。我平时要求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适当地动动笔,用几个字概括一下活动的流程,包括活动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活动完了以后,再从中有选择地确定写作的内容。这里就需要教师帮助孩子去疏通积累的素材,捕捉一两个有意义、有意思的镜头,切忌面面俱到,记流水账。确定好材料后想想重点写哪一方面,怎样写会更加生动、具体,有个性。
如我带着孩子们玩“你演我猜”的活动。这是个简单易操作,又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那节课我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活动中精彩的瞬间。短短的一节作文课,学生发现了十几个写作素材,《我和老师唱反调》、《我们终于有队名了》、《乱套了》、《我们是天马》、《秋千上的恰恰》、《班里来了猪八戒》、《我们成了“傻瓜”》、《紧张的押注》、《“天马”变“地虫”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看着他们发现的素材,我很是欣慰。
孩子们在活动中自主地观察与选择,自定主题,最后在愉悦中自主抒发个性化的感受,真正做到“急于动笔,乐于表达”,情到深处的自然流淌,一字一句都显得弥足珍贵!
实践后的反思
作文是“玩”出来的,这的确是真的。“玩,是学生的天性。”小学生是与游戏共同成长的。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感情是容易受感染的,当受到某种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就能激发出相应的感情。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抓住学生的至高兴奋点,趁热打铁,以活动为内容进行写作,即能“情动而辞发”。
在如此轻松、快乐的作文课上,孩子们少了对作文的惧怕,对“无米之炊”的担忧。课堂上看不到紧锁的双眉,看不到久搁的笔,看不到干枯的语言,似乎人人得到了一支马良的神笔,得心应手地表达着亲身的体验,心中的快乐,笔尖跳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想,这样的作文训练,基本上达到了作文教学目标的初衷,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有自己独特的写作内容,也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既培养了学生随时随地发现素材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我想,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长期不断地进行,还愁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吗?
活动的课堂,立体的作文,让作文和活动相伴,让活动伴着孩子成长,作文也会变得和活动一样快乐,一样精彩!
在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让活动服务于作文,渐渐地,我开始有了一点一滴的体会。
一、确定活动的内容
新课程理念正以势不可挡之势撞击着我的教学观,它再也不能容忍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无限地挤出一堆“干瘪、失真”的习作,它需要我为他们掘开源头活水,它需要我引着他们亲近阳光,它需要我为他们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这一课堂现成的资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要做一位富有童真、童心的大孩子。我们在活动前的策划一定要富有“智慧”。
接下来的日子,我天天都在乐此不疲地想着“新花样”。我会带着他们到草丛中玩耍,比比谁的发现多;我会借助美术课的橡皮泥进行艺术创造;我会借用他们手中的直尺,同桌间来个“桌面上的拔河”;我会看到他们在吹气球,灵机一动,来个“鼻子吹气球大PK”。我会看到他们爱吃彩虹糖,就带了两包到教室,分发给大家,一边品尝,一边聊天。结果,孩子们竟然感悟到一大堆人生道理。有人说:“品尝彩虹糖就像品尝人生一样,苦尽甘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会看到孩子们在教室折千纸鹤,干脆让他们来比赛,看谁折的千纸鹤最美。一会儿,教室里是五彩纷呈,各具特色。接着我又说:“此时,如果纸鹤能带着我们美好的祝愿飞出窗去,你最希望她飞到哪儿?”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畅所欲言——飞到失明的孩子身边,祝愿他天天快乐;飞到乡下奶奶身边,让它带去我的思念与祝福,让奶奶不在孤单寂寞;飞到老师身边,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谢谢你!飞翔上海,让纸鹤带去我对世博的祝福;飞向世界,散播和平的种子……
当然,我也会抓住孩子们中间发生的突发事件大做文章。同学迟到,来个“特写”;东西丢失,来个“侦探”;捡到受伤的鸟儿,来个“救护”;同学心血来潮把眉毛剃了,来个“班级新闻”……总之,这样的机会随时可以“逮”到。
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好一些节日来挖掘活动中的写作资源。如清明祭扫、愚人节被愚、读书节义卖、六一节联谊、中秋节赏月……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和孩子们玩了很多的游戏,搞了很多的活动,孩子们的日记也是越写越精彩。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写活动的作文,写人的,写景的,写事的等等都迎刃而解,作文再也不是他们心中的“老大难”了。
长期的实践,我颇有感触:不要担心孩子们无话可写,其实,生活中,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的设计思想源于对学生心理的细微了解和对作文本义的深刻认识,我们就能将说写训练与孩子们的生活情趣天衣无缝地合为一体。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教育,走进孩子的生活,靠近孩子的心灵,我们就能找到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
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孩子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孩子的表达得到了锻炼,笔尖流淌出来的作文自然就笔下生“花”了。
二、明确活动的目的
我们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活动课与作文活动课是有区别的。活动服务于作文,开展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好作文。不少学生在作文活动课中玩起来积极主动,参与意识强,场面热热闹闹,可写起作文来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字数寥寥无几。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孩子参与活动呢?
1.活动前,善意地提醒。
每次提到搞活动,孩子们眼中总是大放光彩。这时的孩子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活动前提醒孩子,注意切身的体验,感受活动的气氛很场面,观注活动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等方面。不要怕这样会扫了孩子的兴趣,相反,这样的活动有的放矢,才会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活动中,刻意地点拨。
活动中要随时借用摄影艺术中的“镜头定格”和“慢放画面”等形式,边开展活动,边指导观察,边用语言表达,不断地触动他们的作文神经,或注意活动的过程,或观察人物的表情,或留意活动的场面,或感受自己或他人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的自愿表达和“写”的自主构思奠定了充实、自然、和谐的基础。
如那一次和孩子们一起品尝跳跳糖:
师:吃过跳跳糖吗?喜欢吃吗?它们已经悄悄地跳到你们的桌子下面了,快打开看看。谁来说说跳跳糖什么样子?
生:(略)
师:想吃吧,不过,在尝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老师的温馨提醒,怎样才能品出感觉来呢?[课件][尽量多地变换方式感受跳跳糖“跳”的感觉,如放入几粒、放入一撮、抿着嘴、鼓着嘴、张着嘴、放在舌头下面等等;尽量多地感受跳跳糖在不同部位“跳”的感觉,如牙齿、上颚、舌头、喉咙;及时地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在作业纸上。]
教师这么一提醒,孩子吃的时候就会用心去感受去品味。有了这份用心,还愁无话可说,没话可写吗?
3.活动后,精心地指导。
活动,一般具有开放性、丰富性、突发性。活动中会出现很多精彩的瞬间,有趣的片段。我平时要求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适当地动动笔,用几个字概括一下活动的流程,包括活动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活动完了以后,再从中有选择地确定写作的内容。这里就需要教师帮助孩子去疏通积累的素材,捕捉一两个有意义、有意思的镜头,切忌面面俱到,记流水账。确定好材料后想想重点写哪一方面,怎样写会更加生动、具体,有个性。
如我带着孩子们玩“你演我猜”的活动。这是个简单易操作,又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那节课我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活动中精彩的瞬间。短短的一节作文课,学生发现了十几个写作素材,《我和老师唱反调》、《我们终于有队名了》、《乱套了》、《我们是天马》、《秋千上的恰恰》、《班里来了猪八戒》、《我们成了“傻瓜”》、《紧张的押注》、《“天马”变“地虫”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看着他们发现的素材,我很是欣慰。
孩子们在活动中自主地观察与选择,自定主题,最后在愉悦中自主抒发个性化的感受,真正做到“急于动笔,乐于表达”,情到深处的自然流淌,一字一句都显得弥足珍贵!
实践后的反思
作文是“玩”出来的,这的确是真的。“玩,是学生的天性。”小学生是与游戏共同成长的。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感情是容易受感染的,当受到某种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就能激发出相应的感情。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抓住学生的至高兴奋点,趁热打铁,以活动为内容进行写作,即能“情动而辞发”。
在如此轻松、快乐的作文课上,孩子们少了对作文的惧怕,对“无米之炊”的担忧。课堂上看不到紧锁的双眉,看不到久搁的笔,看不到干枯的语言,似乎人人得到了一支马良的神笔,得心应手地表达着亲身的体验,心中的快乐,笔尖跳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想,这样的作文训练,基本上达到了作文教学目标的初衷,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有自己独特的写作内容,也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既培养了学生随时随地发现素材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我想,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长期不断地进行,还愁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吗?
活动的课堂,立体的作文,让作文和活动相伴,让活动伴着孩子成长,作文也会变得和活动一样快乐,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