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效课堂从课前预习开始
【作者】 孟 婕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二十二中学
【摘要】为什么一些打着“高效课堂”旗帜的优质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变成了低效课甚至无效课?如何让高效课堂走出这尴尬的境地?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历本文将从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及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展开讨论,使“高效课堂”真正高效起来。【关键词】课前预习;高效课堂
【正文】
随着“高效课堂”思想的学习深入,很多教师发出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的呼声。但根据近几次教研活动来看,许多打着“高效课堂”旗号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却始终摆脱不了“低效课堂”的影子,有的纯粹成了无效课堂。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课前不预习或预习走过场所致。因课前预习的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于是在有些高效课、优质课比赛上,本该课前掌握的东西,全部要到课堂解决,消耗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为了又在评委面前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有些重点环节就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而且,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课文前的准备,学习兴趣以及对课文的感悟深度都将大打折扣,于是原本设计的高效课堂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低效课堂”。
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预习
课前预习的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围绕着“字词”、“疑问”、“感悟”等方面。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小学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中、高年级以朗读、感悟、习作为重点。在阅读方面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好批注,只有这样,学生在预习时标出了疑问,上课听讲时便有了重点,对于自己特殊的感悟,因为在书上有了批注,在课堂上就可以和大家交流、讨论。这样更有利于小学生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
二、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预习的设计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如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深入理解课文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做一次调查,如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把他整理出来。这样预习远比课堂上的讲解凭空想象来得直观深刻。
三、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1、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资料。
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到了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2、熟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高年段的课文都比较长,如《最后一头战象》《人物描写一组》等,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阅读、揣摩。只有在预习时熟读了课文之后,在上课时就不至于找不到老师讲的句子、搞不清课文中前后事件的联系。一般的记叙文只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在遇到说明文这种文体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为初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第二步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3、预习中基本解决的字词问题、养成在课本上做批注的好习惯。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是基础。但高年级的语文,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专门讲解每个生字字的读音、笔画、结构、意思,不经会显得枯燥乏味,还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导致课文中的重难点无法突破。但字词又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点内容,所以字词问题在预习时解决做好。对于一些难懂的词语、句子学生在预习时可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疑问,上课时学生听课就有了侧重点。在一些重点的句子或段落旁,批注上自己的感悟,这叫一次感悟。上课时,随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感悟又会不断加深,和预习时批注的一次感悟在进行对比、碰撞,学生的理解、感悟、思辨能力都会随着提高,教学效果也会相应提高。
四、重视反馈预习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反馈,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可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分的课前预习,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杜郎口的精彩不就是从扎实的预习开始的吗?
随着“高效课堂”思想的学习深入,很多教师发出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的呼声。但根据近几次教研活动来看,许多打着“高效课堂”旗号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却始终摆脱不了“低效课堂”的影子,有的纯粹成了无效课堂。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课前不预习或预习走过场所致。因课前预习的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于是在有些高效课、优质课比赛上,本该课前掌握的东西,全部要到课堂解决,消耗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为了又在评委面前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有些重点环节就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而且,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课文前的准备,学习兴趣以及对课文的感悟深度都将大打折扣,于是原本设计的高效课堂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低效课堂”。
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预习
课前预习的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围绕着“字词”、“疑问”、“感悟”等方面。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小学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中、高年级以朗读、感悟、习作为重点。在阅读方面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好批注,只有这样,学生在预习时标出了疑问,上课听讲时便有了重点,对于自己特殊的感悟,因为在书上有了批注,在课堂上就可以和大家交流、讨论。这样更有利于小学生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
二、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预习的设计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如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深入理解课文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做一次调查,如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把他整理出来。这样预习远比课堂上的讲解凭空想象来得直观深刻。
三、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1、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资料。
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到了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2、熟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高年段的课文都比较长,如《最后一头战象》《人物描写一组》等,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阅读、揣摩。只有在预习时熟读了课文之后,在上课时就不至于找不到老师讲的句子、搞不清课文中前后事件的联系。一般的记叙文只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在遇到说明文这种文体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为初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第二步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3、预习中基本解决的字词问题、养成在课本上做批注的好习惯。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是基础。但高年级的语文,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专门讲解每个生字字的读音、笔画、结构、意思,不经会显得枯燥乏味,还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导致课文中的重难点无法突破。但字词又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点内容,所以字词问题在预习时解决做好。对于一些难懂的词语、句子学生在预习时可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疑问,上课时学生听课就有了侧重点。在一些重点的句子或段落旁,批注上自己的感悟,这叫一次感悟。上课时,随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感悟又会不断加深,和预习时批注的一次感悟在进行对比、碰撞,学生的理解、感悟、思辨能力都会随着提高,教学效果也会相应提高。
四、重视反馈预习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反馈,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可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分的课前预习,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杜郎口的精彩不就是从扎实的预习开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