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探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阅读价值

【作者】 王国财

【机构】 新疆伊宁县萨木于孜乡中学



【正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既是思品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学生思品学习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思品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品阅读兴趣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
  1.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
  2.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一节课45分钟,教师可以留5-10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可结合教材,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或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教材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如在《保持乐观心态》这一课时,我准备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国王想从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个做王位继承人,就给了他们每人一枚金币,让他们骑马到远处的一个小镇上,随便购买一件东西。而在这之前,国王命人偷偷地把他们的衣兜剪了一个洞。中午,兄弟俩回来了,大儿子闷闷不乐,小儿子却兴高采烈。国王先问大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大儿子沮丧地说:“金币丢了!”国王又问小儿子为什么兴高采烈,小儿子说他用那枚金币买到了一笔无形的财富,足以让他受益一辈子,这个财富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在把贵重的东西放进衣袋之前,要先检查一下衣兜有没有洞。对于这个故事的处理,一种是讲完这个故事,先让学生谈谈感想,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后再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教材;一种是我只讲前半部分,设置悬念,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预习然后续写这个故事,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激发其阅读欲望,在课堂上也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了。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创设多种情境,以激发学生阅读思品的兴趣。如果创设的是问题情境,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也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或提供多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课堂指导,教会思品阅读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广泛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从通读到精读到朗读到读透教材的各个环节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拓展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
  1.通读教材。在通读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教材内容的主旨,粗知教材大意,知道各段落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地加以概括,最好能形成一个提纲。要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文、图、表、画融会贯通,强化思品知识。
  2.精读教材。精读是阅读的最基本形式,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理清每课内容的纲目,每一纲目有几个子目,每一个子目又分几段来论述,像剥笋一样,把教材化繁为简,化厚为薄,掌握重点、难点,从而做到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3.朗读教材。朗读是有声的朗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才能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通过朗读,能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和语文中的朗读不一样的是,思品中的朗读更多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教材的思想,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如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时中,我选了一首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台湾写的诗《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课堂上让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中体味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依恋之情,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诵读教材。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内涵。诵读的内容主要是本课时内容总结、知识点、重要言论等,必要时多读几遍,甚至要求学生记忆。如《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课时,法律的特殊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就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通过诵读既可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拓展内容,提升思品阅读素养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我们同样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一方面,教师根据思品课的特点精心选择阅读材料,如《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时事政治》、《半月谈》等,让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学会主动亲近社会,逐步培养其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课后阅读指导是对习题阅读的引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帮助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切忌将学生的阅读引向已有的结论,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明确题型、激活解题思路,在阅读中掌握解题技巧,不仅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在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培养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然,思品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它不仅属于读者个人的心理语言活动,而且受到教学与非教学的多种可变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我们要从多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思品阅读能力,教会他们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如何选择课外阅读材料。达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