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标下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作者】 张莉莉

【机构】 新疆沙湾县西戈壁镇中心学校

【摘要】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教师可以采取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巧设疑问创设情境,积极拓展课外资源,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小学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
【正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成功,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一、以人为本,以知导行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原课程“品德”与“社会”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自己也希望能成为公众的焦点,学习的榜样,让榜样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去感染学生。 
  如教学《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这一主题中《伟大的先人》时,活动前,组织学生调查收集相关资料,①问周边的人,是否知道孔子、司马迁,对他们了解些什么?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询问五个人,并做好记录。②汇报统计调查的情况(知道孔子、司马迁的百分比),然后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统计结果。由此,思考为什么孔子、司马迁离我们那么久了,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们、纪念他们?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他们的介绍,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了解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走进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至圣先师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的至理名言,和他开创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不朽伟绩;认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顽强的毅力,非凡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留下保贵的遗产——《史记》。而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司马迁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坚忍不拔的努力着,奋斗着,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和光辉的形象。 
  二、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时,我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在内容上选择反映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还原学生的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让学生在现实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通过体验、辨析和感悟,对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从而有效的掌握课本内容。多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在课堂模拟教学情境,让学生担任情境中的角色,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四、要让学生走进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课堂上学生受到教育,纷纷议论学校的环境卫生做得不够好:校园内学生乱扔废纸、食品袋,在走廊、教室的墙壁上乱涂乱画,有部分学生把垃圾倒在垃圾池外。如何改变这些现状呢?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便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号召全班学生见到垃圾主动拾起,见到不良的行为大胆指正。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使之散发德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