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不能忽视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作者】 汪 莉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东方红小学

【摘要】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开放性、综合性,而且有很强的工具性。语文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训练学生具读、写、听、说的能力,这将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语言文字;工具性;基础知识教学
【正文】
  近年来,语文教学中有一种现象让我感到惶恐不安,就是有相当数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能力差,说话、作文中存在白字和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词不达意、语句不通顺等问题。
  一份作业或一张试题答卷,就能暴露无余地反映出这些问题:
  一、书写漫卷涂鸦
  学生书写不规范,“脏”“乱”现象突出,“不见树木参天,但见灌木丛生”,卷面上荆蒿满地,阅卷老师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却怎么也看不清,弄不明,学生的作业卷面更是越来越涂鸦,可以说不堪入目。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中考实行的是电脑阅卷,改卷老师不再直面考生试卷,而是经过扫描间接接触了,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对学生的书写要求,这一举措无疑是对越来越糟糕的书写的“雪上加霜”。因此,近年来致使试卷失分者比比皆是。
  二、错别字满卷飞
  古诗默写中随处可见一些错别字,例如:将“山岛竦峙”写成“山岛耸峙”或“山岛竦持”,将“带月荷锄归”写成“带月何锄归”,将“蜡炬成灰泪始干”写成“蜡距(拒)成灰泪始干”,将“劝君更尽一杯酒”写成“劝君更进(近)一杯酒”,赌博”错写成“赌搏”的也不少;将“脉搏”又错写成“脉博”的更是不少;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己”写成“已”的、“坐”“座”乱用的则多如牛毛,批改时真令人叫苦不堪。在阅读理解或作文等主观题目中特别是作文中错别字更是花样百出,一篇作文全文写不到字数要求且不论,在那不到300字的文章中,错别字竟然多达几十个,连作文要求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着的的字也会抄错,如“震撼”二字竟然抄写成“震憾”,而且一抄就是五六个,搞得你是哭笑不得。
  三、汉语拼音乱创乱读
  汉语拼音乃语文入门基础之基础,短短几十个,简单之简单,就算因人而异,可小学学了整整六年,一个初中生居然不会写,甚至会自己创造拼音;更有不甚的是在初中还有学生竟然连拼音也不会拼读。这种现象不仅只在差生中有,个别好生也是如此,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面对着这种现象让人不禁瞠目结舌。
  四、综合运用能力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背诵速度马拉松,一首七言律诗要背半个小时,甚至还不够。更悲哀的是少部分理科成绩突出的好生,背书竟然背不出《木兰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了他们将近两年的语文,却只背出过一首五言绝句。二是默写记不牢,记不准,简单的名句填空都无法准确填写,“张冠李戴”,闹出了像“月下飞天镜,对影成三人”、“春蚕到死丝方尽,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层出不穷的笑话。三是词汇、语言的积累严重贫乏,在做语段理解的主观题时,一见到题目分不清东南西北,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总是感觉似乎能写出一些东西,真写起来就不知道该怎么写,就算写了也是胡乱写,不能真正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不会表达自己。
  五、修辞、标点、语法、逻辑等知识奇缺
  近年来,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通篇只有逗号、句号和少量的问号三种符号,甚至整篇文章下来就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叙事只能记流水账,很少运用修辞手法,而且故事编写漏洞百出,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语法知识更是奇缺,于是做起题目来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不知该从哪里说起。如题目要求从表达方式角度回答,学生往往就从修辞角度或文学体裁角度来分析。对于什么词的感情色彩啦、词性啦更是一问三不知,这样往往就会造成主观题答案或病句连连或多说半截话,答案不完整,阅读理解及作文思辨能力极差,对一些文言词汇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不知其所以然等后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实,追溯其缘由,可归聚于一点,就是对教育改革的片面认识与盲从:
  我们知道,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一浪高过一浪,随之而出的语文教材也在不断更新,讨论的重要问题主要集中在:语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几个方面。强调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这种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确很有帮助,但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语文的工具性,即基础。这就使语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一个更简单的常识:能力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不扎实语文的基础,哪来语文能力,又谈什么“语文素养”呢?
  语文基础知识能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规律,同时通过训练,养成技能,形成习惯。实践证明,一个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其语文能力相对就比较强。而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早已没有了专门的标点符号规范的教学;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实现所谓的人文性,增加语文的灵活性,不再把语法知识作为考试的范围,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基础知识也就有了有所忽略。我们还知道,规范、美观的汉字,会让人赏心悦目;汉字的结构、笔顺,更是学习电脑文字输入的基础。汉字书写也是掌握汉字的外在表现。小学低年级教学以识字为重点,但到高年级和初中,汉字书写训练逐渐被淡化;应试教育的冲击,写字课几乎被遗忘;课外书法兴趣小组对写字的训练只是局部。这不是好事,何况初中生能规范书写的学生没有几个。这种现状,是继续加强写字训练的警示。适中的写字教学、作业书写整洁规范的日常要求、适时的写字比赛和书法展览都是汉字书写训练的主要措施。
  因此,在这大喊教改和要拿高分的应试教育下,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功利而改变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也并不意味着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地彻底抛弃。恰恰相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使中小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功底。试问,一个连拼音也不会、字词理解不到位、语句不连贯、病句层出不穷的学生又何谈其能力的高下呢?语文教学中,若忽视了基础,就好像盖房子没有把地基打好,上面不论装修的多么漂亮,这所房子也不会长久站立。语文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充分的字词、语法、修辞、写作知识,就去分析课文、鉴赏作品,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肯定是做不到,更做不好的。 
  所以说语文教学不论怎么改革,基础一定放在第一位。这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没有了基础的语文是中看不中用的语文,语文的基础地位也就随着丢了,因为它本身就没有基础,更不能给别的学科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