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不是所有的花儿都能在春天绽放——由“谁动了我的手机”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作者】 董倩雯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展沟学区中心小学
【正文】 案例背景:
在我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枝成长中的花,有的如郁金香,色彩鲜艳、性格分明;有的如含羞草,内敛害羞……虽然类型不同,但是都需要我们用爱去呵护,尤其是孩子犯错时,更需要我们怀有一颗爱心,送一缕阳光温暖他们,就一定会看到世上最美的笑靥如花!
案例描述:
在春天,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上午。我像往常一样愉快地和学生们结束语文课后,准备去班级门口的操场上值日,一想值日拿着这么多东西重,便把教案、语文书等相关书籍以及我的包都放在了讲台旁边,等值日完再回来拿。
十分钟后,预备铃响,我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教室,发现我的包拉链大开,我急忙翻看包里的东西,发现手机不见了。我又检查了一遍,确定只有手机丢了。
我忙问班里的学生,刚才下课时,可有不是我们班的陌生人进入我们班,学生们都叽叽喳喳地都说没有。怎么办?望着一张张天真可爱的小脸蛋,我实在不愿意怀疑自己的学生。我又问,下课时可有我们班学生玩我的包,很多学生说出去玩,没注意。我的学生意识到老师在自己的教室内丢了东西,讨论不已。
怎么办?恰逢校长从班级门口路过,我向校长详细说明丢手机的情况。上课铃响起,其它老师来上课。我随校长在走廊上讨论手机丢了的解决方案。学校监控只能拍到楼梯转弯的地方,我班门口是死角。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翻书包?不行。告诉孩子教室内安装的有监控,互相揭发,诈出来?不行。找一面他们未见过的镜子,美其名曰‘魔镜’,让全班孩子都来照一照,不敢照的那肯定和丢手机有关系……这几个主意也许会有效,我担忧同时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互相揭发会使孩子互相不信任,照“魔镜”,利用监控会让“借手机”的孩子心怀恐惧而不愿上学。思考再三,这些办法都不太理想。怎么办?总不能让这事不了了之吧。
校长让我在教室外面等待,开始从本班排查。校长先问我班学生,认不认识我?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校长。校长编织一个善意的借口说,我刚才从楼上下来,把手机落在我们班教室了,同学们有没有见到我的手机?没有,孩子们回答。校长让学生们帮忙找,全班孩子找了——令人失望的是……没找到。看来不得不承认:是有人喜欢上了我的手机,把它悄悄“借”走了。校长让孩子们支起耳朵,看谁第一个听到手机的声音并把它找出来。让大家保持安静,开始用自己的手机拨打我的手机。我这时特别希望自己的手机震动声大一点,因为上课前我往往会把手机铃声关闭,震动调成最小。校长连续拨打我的手机两遍,教室内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我隐约觉得手机在教室内,但是又怕是直觉有误。校长又拨打了一遍,还是不行,没有找到。于是,校长从教室出来,准备去往下一个班级。就在校长和我去往下个班级的路上,我班小浩同学跑到我面前,和我说,他听到位置前面有嗡嗡的声音。我心里有数了,让他先回教室。片刻后,重返自己的教室,校长再次拨打我的手机,我站在小浩说的位置旁侧耳倾听,确定手机就在这一片座位。随着校长的不停拨打手机,最终在一位学生的书桌腿与墙壁的夹角处地上找到我被借走的手机。校长和我走出教室,教室内上课继续。校长说,此事到此为止,不要追究。
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触动,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不懂什么是借。教师应该告诉他们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教育孩子不能只教知识,更应注重道德的培养。晚上我在阅读特级教师李镇西的《心灵写诗》中找到了答案:老师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走进心灵,用“悄悄话”的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想要是老师和孩子之间说悄悄话,是不是可以拉近我和孩子的距离?如果孩子都把我当朋友,跟我说实话,那么,“借手机事件”也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第二天我在班里尝试举行了一个“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的悄悄话活动。我对大家说,老师就是你们的大朋友,今天我这位大朋友想和你们做一个讲悄悄话的游戏,愿意吗?这群顽皮的孩子忍不住欢呼起来。我趁机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老师也会,如果老师做错事,知错想改,你们会给我一个机会吗? 会,孩子们回答得很真诚。我赶紧揭示游戏主题——“知错就改”,并宣布游戏要求:下面我们就找自己要好的朋友,向他诉说压在你心里的秘密。倾听秘密的朋友要做到:帮助他保守秘密,提醒他改正错误。悄悄话游戏开始!话音刚落,一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就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走向好朋友,开始轻声细语起来。看着小朋友一个一个从自己的身边走过,感觉有点失落:孩子能把他们的秘密告诉我吗?毕竟我是老师!我的心中充满忧虑。小丁蹦蹦跳跳地来到我的身边,他笑呵呵地说,老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有一次,我让班长把我从学校大门口一直背到教室门口,因为我懒得走路,我骗他说自己脚扭着,最后班长把我背到座位旁,自己累得坐在地上了!班长到现在都不知道那次我骗他!我趁势引导,他最后走到班长面前,对班长说对不起。我本以为他会让我为他保守秘密,没想到孩子能当场认错,我在他书页上画了一颗五角星。不一会儿,又有许多孩子来承认自己犯过的一些小错误,他们都得到了我的表扬。真是勇敢的孩子,知错就改,记住,这是我俩的秘密!
直到下课都没有学生说任何与手机有关的消息,我想,只要以后孩子们能意识到错而能改,不犯相同的错,我这次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放学后,我在办公室备课,班里一个平日里性格内向的孩子小宇默默地走进我的身边,也不说话。我问他怎么了,他低着头不说话,我放低声音又问了一遍,她拽着衣角小声说,老师,我也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你的手机是我拿的,你不要告诉别人,行吗?我知道他家情况特殊,父母离异,留守儿童。就更加耐心地和他谈话,得知,他“借”我的手机是想给在外打工的母亲打电话,想听听妈妈的声音。家里老人觉得长途贵,很少主动打电话,孩子就动了别的主意。我告诉他,知错改错值得表扬,但是以后借东西时,一定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随后我当着他的面和他母亲打电话,聊了一会孩子在学校的近况,多表扬少批评。然后让他和手机那头的妈妈说了会。通话结束,他又哭又笑……
在后来教学中,班里再也没有出现过东西丢失,借了不还的情况。孩子们都明白,有错要改才是值得做的事情。
案例反思:
每个孩子都是一枝花,只是绽放的不一样。我们之所以会犯错,就是因为我们认为春天到了就该百花齐放,浮躁的心让我们忘记不是所有的花都在春天绽放枝头。
如今,我回头以局外人去思考,手机风波的教育案例给了我很多思考。教育机智,阅读李镇西著作带来的启迪,对学生多一份等待、关心、包容等等。很多时候,孩子的豁然开朗、顿悟清醒,也许就在我们耐心等待的一刹那之后。对于小宇的这份等待,是对他犯错的宽容,更是对他自尊的呵护。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孩子,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家庭背景的落差,使他的成长需要更多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宽容、耐心、期待、信任、尊重……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守护花开。
掩卷反思,学校教育的美,在于教授孩子书本知识的同时教育孩子做人,并能容纳孩子的多样化,让孩子因为不同,所以多彩。作为园丁,我愿用汗水浇灌,静待成长收获,希望自己花圃的花朵应时而开,肆意绽放,健康成长。
在我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枝成长中的花,有的如郁金香,色彩鲜艳、性格分明;有的如含羞草,内敛害羞……虽然类型不同,但是都需要我们用爱去呵护,尤其是孩子犯错时,更需要我们怀有一颗爱心,送一缕阳光温暖他们,就一定会看到世上最美的笑靥如花!
案例描述:
在春天,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上午。我像往常一样愉快地和学生们结束语文课后,准备去班级门口的操场上值日,一想值日拿着这么多东西重,便把教案、语文书等相关书籍以及我的包都放在了讲台旁边,等值日完再回来拿。
十分钟后,预备铃响,我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教室,发现我的包拉链大开,我急忙翻看包里的东西,发现手机不见了。我又检查了一遍,确定只有手机丢了。
我忙问班里的学生,刚才下课时,可有不是我们班的陌生人进入我们班,学生们都叽叽喳喳地都说没有。怎么办?望着一张张天真可爱的小脸蛋,我实在不愿意怀疑自己的学生。我又问,下课时可有我们班学生玩我的包,很多学生说出去玩,没注意。我的学生意识到老师在自己的教室内丢了东西,讨论不已。
怎么办?恰逢校长从班级门口路过,我向校长详细说明丢手机的情况。上课铃响起,其它老师来上课。我随校长在走廊上讨论手机丢了的解决方案。学校监控只能拍到楼梯转弯的地方,我班门口是死角。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翻书包?不行。告诉孩子教室内安装的有监控,互相揭发,诈出来?不行。找一面他们未见过的镜子,美其名曰‘魔镜’,让全班孩子都来照一照,不敢照的那肯定和丢手机有关系……这几个主意也许会有效,我担忧同时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互相揭发会使孩子互相不信任,照“魔镜”,利用监控会让“借手机”的孩子心怀恐惧而不愿上学。思考再三,这些办法都不太理想。怎么办?总不能让这事不了了之吧。
校长让我在教室外面等待,开始从本班排查。校长先问我班学生,认不认识我?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校长。校长编织一个善意的借口说,我刚才从楼上下来,把手机落在我们班教室了,同学们有没有见到我的手机?没有,孩子们回答。校长让学生们帮忙找,全班孩子找了——令人失望的是……没找到。看来不得不承认:是有人喜欢上了我的手机,把它悄悄“借”走了。校长让孩子们支起耳朵,看谁第一个听到手机的声音并把它找出来。让大家保持安静,开始用自己的手机拨打我的手机。我这时特别希望自己的手机震动声大一点,因为上课前我往往会把手机铃声关闭,震动调成最小。校长连续拨打我的手机两遍,教室内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我隐约觉得手机在教室内,但是又怕是直觉有误。校长又拨打了一遍,还是不行,没有找到。于是,校长从教室出来,准备去往下一个班级。就在校长和我去往下个班级的路上,我班小浩同学跑到我面前,和我说,他听到位置前面有嗡嗡的声音。我心里有数了,让他先回教室。片刻后,重返自己的教室,校长再次拨打我的手机,我站在小浩说的位置旁侧耳倾听,确定手机就在这一片座位。随着校长的不停拨打手机,最终在一位学生的书桌腿与墙壁的夹角处地上找到我被借走的手机。校长和我走出教室,教室内上课继续。校长说,此事到此为止,不要追究。
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触动,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不懂什么是借。教师应该告诉他们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教育孩子不能只教知识,更应注重道德的培养。晚上我在阅读特级教师李镇西的《心灵写诗》中找到了答案:老师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走进心灵,用“悄悄话”的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想要是老师和孩子之间说悄悄话,是不是可以拉近我和孩子的距离?如果孩子都把我当朋友,跟我说实话,那么,“借手机事件”也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第二天我在班里尝试举行了一个“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的悄悄话活动。我对大家说,老师就是你们的大朋友,今天我这位大朋友想和你们做一个讲悄悄话的游戏,愿意吗?这群顽皮的孩子忍不住欢呼起来。我趁机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老师也会,如果老师做错事,知错想改,你们会给我一个机会吗? 会,孩子们回答得很真诚。我赶紧揭示游戏主题——“知错就改”,并宣布游戏要求:下面我们就找自己要好的朋友,向他诉说压在你心里的秘密。倾听秘密的朋友要做到:帮助他保守秘密,提醒他改正错误。悄悄话游戏开始!话音刚落,一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就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走向好朋友,开始轻声细语起来。看着小朋友一个一个从自己的身边走过,感觉有点失落:孩子能把他们的秘密告诉我吗?毕竟我是老师!我的心中充满忧虑。小丁蹦蹦跳跳地来到我的身边,他笑呵呵地说,老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有一次,我让班长把我从学校大门口一直背到教室门口,因为我懒得走路,我骗他说自己脚扭着,最后班长把我背到座位旁,自己累得坐在地上了!班长到现在都不知道那次我骗他!我趁势引导,他最后走到班长面前,对班长说对不起。我本以为他会让我为他保守秘密,没想到孩子能当场认错,我在他书页上画了一颗五角星。不一会儿,又有许多孩子来承认自己犯过的一些小错误,他们都得到了我的表扬。真是勇敢的孩子,知错就改,记住,这是我俩的秘密!
直到下课都没有学生说任何与手机有关的消息,我想,只要以后孩子们能意识到错而能改,不犯相同的错,我这次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放学后,我在办公室备课,班里一个平日里性格内向的孩子小宇默默地走进我的身边,也不说话。我问他怎么了,他低着头不说话,我放低声音又问了一遍,她拽着衣角小声说,老师,我也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你的手机是我拿的,你不要告诉别人,行吗?我知道他家情况特殊,父母离异,留守儿童。就更加耐心地和他谈话,得知,他“借”我的手机是想给在外打工的母亲打电话,想听听妈妈的声音。家里老人觉得长途贵,很少主动打电话,孩子就动了别的主意。我告诉他,知错改错值得表扬,但是以后借东西时,一定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随后我当着他的面和他母亲打电话,聊了一会孩子在学校的近况,多表扬少批评。然后让他和手机那头的妈妈说了会。通话结束,他又哭又笑……
在后来教学中,班里再也没有出现过东西丢失,借了不还的情况。孩子们都明白,有错要改才是值得做的事情。
案例反思:
每个孩子都是一枝花,只是绽放的不一样。我们之所以会犯错,就是因为我们认为春天到了就该百花齐放,浮躁的心让我们忘记不是所有的花都在春天绽放枝头。
如今,我回头以局外人去思考,手机风波的教育案例给了我很多思考。教育机智,阅读李镇西著作带来的启迪,对学生多一份等待、关心、包容等等。很多时候,孩子的豁然开朗、顿悟清醒,也许就在我们耐心等待的一刹那之后。对于小宇的这份等待,是对他犯错的宽容,更是对他自尊的呵护。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孩子,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家庭背景的落差,使他的成长需要更多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宽容、耐心、期待、信任、尊重……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守护花开。
掩卷反思,学校教育的美,在于教授孩子书本知识的同时教育孩子做人,并能容纳孩子的多样化,让孩子因为不同,所以多彩。作为园丁,我愿用汗水浇灌,静待成长收获,希望自己花圃的花朵应时而开,肆意绽放,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