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于留守儿童德育评价的思考

【作者】 汪振峰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程家集学区张老庄小学

【摘要】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多。现在农村隔代教育的现象特别严重,许多未成年的孩子在爷辈们的教育下成长,这些爷辈们对孙子们爱之有加,忽视了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必要的道德教育;另外,爷辈们本身的教育水平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这样他们就给这些未成年农村孩子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农村引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点。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评价;思考;方法;策略
【正文】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偏差和过错,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学校、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严重问题及陷入严重困境所致。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1.学习成绩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毕业论文范文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的“留守儿童”甚至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据笔者了解,虽然“留守儿童”中不乏品学兼优、独立能力很强的好学生,但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性情顽劣、厌学的孩子还是占了多数。
  2.亲情关系缺乏,心理问题突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子女,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多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子女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由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等因与父母缺乏交流发生不良变化。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3.行为出现偏差,道德意志薄弱。“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而上辈亲戚和邻居对寄养在自家的“留守儿童”,通常也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有的由于缺失家庭的亲情关怀和正常教育,甚至受到家庭和邻里的冷落,便干脆和社会上的失足青年混在一起,成为他们的打手和帮凶,使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成为头痛的难题。
  4.价值观念扭曲,传统美德缺失。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农村儿童中一个数量相当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了“家庭的健康教育、家庭的情感教育、家庭的智能教育、家庭的人生指导教育”。因此,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
  (二)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是指在特定的校园里围绕在学生周围有助于其学习、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质形成的时空、条件及各种因素的总和。一般来说,学校环境主要包括制度形态的学校环境因素、物质形态的学校环境因素、精神形态的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一种“无声之教”的作用,它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质、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从调查中了解到,留守儿童只有概念上的道德,其实际内容不了解,缺乏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性。有学生反映:“老师讲得都正确、很崇高、很伟大,但在实际生活中我用不上。”而“死记硬背”的情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尤其突出。小学生懵懂的时候就大肆灌输理论,死记硬背《守则》和《规范》。很多学生也反映即便学校偶尔有活动又不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每逢有此类活动便产生不重视或是抵触心理。
  (三)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家庭中,他们的父母双方不在身边,使其处于教育边缘的地位,成为被忽视的边缘群体。这些留守儿童承受着精神上的贫困,他们与父母缺乏基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在学校中,他们经常受到其它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
  现在的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的情况下极易陷其中而深受其害。电视、网络等对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对象思想成长的需要。互联网创造的是一种虚拟的环境,中小学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增加了难度,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要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和沟通,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要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二是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针对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学校应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加深彼此的感情,同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在课程教学中,学校应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机制,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三是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调查显示,在很多教师眼里,“留守儿童”已与“双差生”划上了等号,属于“不受喜欢”的一群,“留守儿童”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要少于非留守儿童。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对其的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
  四是要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举行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以及“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开展“体谅父母教育”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不是在说教中而是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