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如何突破《分数的意义》的重难点
【作者】 耿晓甜
【机构】 新疆伊宁县第二小学
【摘要】要达到教学的有效,就要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把握重难点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迁移规律获取新知识。教学的重难点也可以分散在课堂练习中,在练习中巩固、提升。【关键词】教学有效性;突破重难点
【正文】
教学重点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突破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一节课要达到有效性,必须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下面我就从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中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抓住知识间的联系,用迁移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就像一条链子,环环相扣。新、旧知识紧密相连,因此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那么我们就要善于捕捉知识之间的连结点,把“迁移”这种思想方法作为一种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就不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了。例如分数认识是学生对数概念的一次重要的扩展,而分数的意义是整个小学阶段解决实际问题的重点。五年级的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并不陌生,因为在三年级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只局限于平均分一个物体)。五年级这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两个新的概念,即对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认识。本节课的重、难点要从单位“1”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并逐步形成对分数单位的认识。分数意义的理解的基础是对单位“1”的认识,而在认识单位“1”的难点就是多个物体。我就创设春游分食物的情境,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基于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得到每人分得块月饼,这就是与新知的连接点。然后过渡到2人分2个面包,考虑到学生会先想到每人1个,很难得到2个面包的,也就是学生对一个整体(单位“1”)没有感知。但学生对平均分一个物体得到分数掌握的较好了,通反复琢磨,我就设计一个把两个面包放在一个盘子里的情景,组成一盘面包(1个整体)再提问:“每人分得一盘面包的多少呢?”学生就比较容易的得到一盘面包的。再通过引导学生就已经初步得到了每人分得1个面包和2个面包的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到分一把香蕉(4根),学生就容易的得到每人分得4根香蕉的,也就是2根香蕉。通过再讨论对比分三种物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自己得出虽然分的物品的数量不同,但都得到了这些物品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把他们看成了一个整体,与数量无关,从而自然的得到了这个整体就是单位“1”。从学生的举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有血有肉”。再说“的意义”时,学生就自主的把被分物体用单位“1”替代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就扩充了,不只是局限在三年级水平上了。可以说这个环节就从旧知分一个物品(1块月饼)开始,过渡到分2个包、4根香蕉时,也巧妙的结合分一个物品经验,设计成1盘面包和1把香蕉。就这个简单的设计就突破了学生理解多个物体成为单位“1”这个难点,学生再理解分数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后面的练习,可以看出学生对“25块巧克力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这些巧克力的几分之几?每人分得几块巧克力?”这种在小学阶段很容易混淆的两个知识区分的比较清晰。从而这个环节就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有效性。
二、练习的设计要抓住重、难点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新知、挖掘潜能的重要手段。所以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一些重、难点也可以分散到练习中。分数单位的学习是在认识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之后。所以我就考虑能否在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中得到分数单位,就没有那么的“干”了,也顺其自然些。通过反复的琢磨设计了一道分12块糖果的题目,先出示12块糖果的图片,问题分3个层次出示:(1)把什么看成单位“1”(2)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这些糖果的几分之几?(3)你还能写出哪些分数?通过这个练习,学生不但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这两个知识点,而且得到了很多个分数(有分子为1的,还有分子不是1的),并且还用到了因数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再的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并让学生指出黑板上自己写的分数哪些是分数单位。之后,学生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得出了“分子为1的分数就是分数单位”这个简单、易懂的总结。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练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水到渠成。既巩固了旧知,又得到了新知,把握了重难点就达到了有效性。
从《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中,自己尤为地感受到一节课想要达到有效,就必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当然,并不能只知道重难点的干条,首先自己对教材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巧妙地结合旧知;其次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认知,不能一味的“拿来主义”,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帮助他们学会用“迁移”的思想方法轻松把握新知。如果知识再能用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提升,就可以达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也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1]鹿焕武.新课改实用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2
教学重点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突破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一节课要达到有效性,必须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下面我就从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中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抓住知识间的联系,用迁移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就像一条链子,环环相扣。新、旧知识紧密相连,因此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那么我们就要善于捕捉知识之间的连结点,把“迁移”这种思想方法作为一种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就不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了。例如分数认识是学生对数概念的一次重要的扩展,而分数的意义是整个小学阶段解决实际问题的重点。五年级的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并不陌生,因为在三年级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只局限于平均分一个物体)。五年级这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两个新的概念,即对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认识。本节课的重、难点要从单位“1”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并逐步形成对分数单位的认识。分数意义的理解的基础是对单位“1”的认识,而在认识单位“1”的难点就是多个物体。我就创设春游分食物的情境,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基于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得到每人分得块月饼,这就是与新知的连接点。然后过渡到2人分2个面包,考虑到学生会先想到每人1个,很难得到2个面包的,也就是学生对一个整体(单位“1”)没有感知。但学生对平均分一个物体得到分数掌握的较好了,通反复琢磨,我就设计一个把两个面包放在一个盘子里的情景,组成一盘面包(1个整体)再提问:“每人分得一盘面包的多少呢?”学生就比较容易的得到一盘面包的。再通过引导学生就已经初步得到了每人分得1个面包和2个面包的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到分一把香蕉(4根),学生就容易的得到每人分得4根香蕉的,也就是2根香蕉。通过再讨论对比分三种物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自己得出虽然分的物品的数量不同,但都得到了这些物品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把他们看成了一个整体,与数量无关,从而自然的得到了这个整体就是单位“1”。从学生的举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有血有肉”。再说“的意义”时,学生就自主的把被分物体用单位“1”替代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就扩充了,不只是局限在三年级水平上了。可以说这个环节就从旧知分一个物品(1块月饼)开始,过渡到分2个包、4根香蕉时,也巧妙的结合分一个物品经验,设计成1盘面包和1把香蕉。就这个简单的设计就突破了学生理解多个物体成为单位“1”这个难点,学生再理解分数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后面的练习,可以看出学生对“25块巧克力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这些巧克力的几分之几?每人分得几块巧克力?”这种在小学阶段很容易混淆的两个知识区分的比较清晰。从而这个环节就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有效性。
二、练习的设计要抓住重、难点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新知、挖掘潜能的重要手段。所以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一些重、难点也可以分散到练习中。分数单位的学习是在认识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之后。所以我就考虑能否在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中得到分数单位,就没有那么的“干”了,也顺其自然些。通过反复的琢磨设计了一道分12块糖果的题目,先出示12块糖果的图片,问题分3个层次出示:(1)把什么看成单位“1”(2)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这些糖果的几分之几?(3)你还能写出哪些分数?通过这个练习,学生不但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这两个知识点,而且得到了很多个分数(有分子为1的,还有分子不是1的),并且还用到了因数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再的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并让学生指出黑板上自己写的分数哪些是分数单位。之后,学生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得出了“分子为1的分数就是分数单位”这个简单、易懂的总结。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练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水到渠成。既巩固了旧知,又得到了新知,把握了重难点就达到了有效性。
从《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中,自己尤为地感受到一节课想要达到有效,就必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当然,并不能只知道重难点的干条,首先自己对教材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巧妙地结合旧知;其次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认知,不能一味的“拿来主义”,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帮助他们学会用“迁移”的思想方法轻松把握新知。如果知识再能用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提升,就可以达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也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1]鹿焕武.新课改实用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