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师 有效性提问现状调研分析
【作者】 王秀萍
【机构】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提问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策略;有效性;研究
【正文】
完整的数学学习应当包括学“问”与学“答”两个方面。然而,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课堂教学偏重“问题解决”过程本身的探索,忽视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教师总是把问题的提出看作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任务,这就造成了多数学生提问能力差,缺乏问题意识,缺少创新精神。
一、提问能力的重要性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和社会总是通过创新而获得进步与发展,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如果一个学生不善提问,不会提问,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就说明他思索不够,不仅学业很难进步,而且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影响学生提问能力的因素
1.教材内容呈现形式较为单一
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公式——例题——模仿练习这样一种呈现形式,教材理论体系过于严密、系统,部分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使得学生缺乏问题空间。
2、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课堂教学重“填鸭式”灌输,轻探究式教学;重结论、训练,轻过程、方法。学生没能感受到知识的发生与形成过程,其创新能力、情感与个性很少受到关注,长期缺少自主探究学习机会,从而养成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不良习惯。
3、传统数学课堂交往环境的缺失
很多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是“点对面”式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仅限于表面。学生缺乏交往动机,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不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敢当众提出自己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等问题,对教师存有敬畏心里,上课不敢发言、羞于发言的较多,这就造成了上课发言不踊跃的尴尬局面。为了能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子与学生平等、和睦相处,教学气氛和谐宽松了,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或有话敢说。
(二)、注重引导,让学生善问
善于提问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寻找问题。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善问。
1. 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的来源与应用中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生活实际与现实世界,二是数学知识自生的逻辑发展与建构。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从数学知识的来源与应用中提出数学问题是学生学会提问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如在学习圆时,先观察车轮等圆形实物图片,再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车轮设计成圆形?
2、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提出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类比、抽象不仅是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常用方法。提问的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提出概括型、质疑型、引申型、探究性或猜想型等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同时还应注意让学生的提问遵循一定的规则,即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要一步一步逐层深入地思考问题,多问为什么,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刻而有意义。
3、指导学生科学提问,延伸后续问题
引导学生对某些旧问题进行变更、引申、拓展,将一些毫不起眼的基础性题目进行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通过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究。
如由基本题:长方形周长是40厘米,长为15厘米,宽是多少?①条件变式:长方形周长是40厘米,长为12厘米,宽是多少?②问题变式:长方形周长是40厘米,长为15厘米,长方形面积是多少?③延伸变式:①②两问中那个长方形面积更大?④拓展变式:当长方形周长不变时,还能找到面积更大的吗?可见,巧延伸,适度拓展,可将问题活化,形成问题链,最后还留下课后思考。
(三)、不吝鼓励,使学生好问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好问的习惯,教师应坚持使用“积极评价”和“允许说错”两种办法。“积极评价“就是对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出现的哪怕是一点可以值得肯定的地方,都要给予赞赏,让学生有成就感。“允许说错”就是对于提问错误或提问不符合要求的同学,不责备、讥笑,让学生自己讲出提问的理由。如果学生说理由时自己发现错误并纠正了,教师应不吝鼓励;如果学生还没发现错误并重复出现错误,就把问题交给全班讨论,通过讨论,让大家认识到错误发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错误的方法。这样做,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养成好问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源于问题,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从而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一种学习动力,也是学生创新的源泉。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堂课的好坏。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努力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好于提问。
参考文献:
[1]赵国忠. 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0
[2]吴华江. 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微[N]..教师报.2010.2(10)
[3]杨向东,豆雨松. 课堂提问结构对比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4] 邵怀领. 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1)
完整的数学学习应当包括学“问”与学“答”两个方面。然而,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课堂教学偏重“问题解决”过程本身的探索,忽视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教师总是把问题的提出看作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任务,这就造成了多数学生提问能力差,缺乏问题意识,缺少创新精神。
一、提问能力的重要性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和社会总是通过创新而获得进步与发展,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如果一个学生不善提问,不会提问,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就说明他思索不够,不仅学业很难进步,而且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影响学生提问能力的因素
1.教材内容呈现形式较为单一
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公式——例题——模仿练习这样一种呈现形式,教材理论体系过于严密、系统,部分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使得学生缺乏问题空间。
2、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课堂教学重“填鸭式”灌输,轻探究式教学;重结论、训练,轻过程、方法。学生没能感受到知识的发生与形成过程,其创新能力、情感与个性很少受到关注,长期缺少自主探究学习机会,从而养成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不良习惯。
3、传统数学课堂交往环境的缺失
很多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是“点对面”式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仅限于表面。学生缺乏交往动机,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不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敢当众提出自己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等问题,对教师存有敬畏心里,上课不敢发言、羞于发言的较多,这就造成了上课发言不踊跃的尴尬局面。为了能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子与学生平等、和睦相处,教学气氛和谐宽松了,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或有话敢说。
(二)、注重引导,让学生善问
善于提问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寻找问题。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善问。
1. 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的来源与应用中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生活实际与现实世界,二是数学知识自生的逻辑发展与建构。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从数学知识的来源与应用中提出数学问题是学生学会提问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如在学习圆时,先观察车轮等圆形实物图片,再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车轮设计成圆形?
2、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提出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类比、抽象不仅是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常用方法。提问的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提出概括型、质疑型、引申型、探究性或猜想型等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同时还应注意让学生的提问遵循一定的规则,即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要一步一步逐层深入地思考问题,多问为什么,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刻而有意义。
3、指导学生科学提问,延伸后续问题
引导学生对某些旧问题进行变更、引申、拓展,将一些毫不起眼的基础性题目进行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通过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究。
如由基本题:长方形周长是40厘米,长为15厘米,宽是多少?①条件变式:长方形周长是40厘米,长为12厘米,宽是多少?②问题变式:长方形周长是40厘米,长为15厘米,长方形面积是多少?③延伸变式:①②两问中那个长方形面积更大?④拓展变式:当长方形周长不变时,还能找到面积更大的吗?可见,巧延伸,适度拓展,可将问题活化,形成问题链,最后还留下课后思考。
(三)、不吝鼓励,使学生好问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好问的习惯,教师应坚持使用“积极评价”和“允许说错”两种办法。“积极评价“就是对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出现的哪怕是一点可以值得肯定的地方,都要给予赞赏,让学生有成就感。“允许说错”就是对于提问错误或提问不符合要求的同学,不责备、讥笑,让学生自己讲出提问的理由。如果学生说理由时自己发现错误并纠正了,教师应不吝鼓励;如果学生还没发现错误并重复出现错误,就把问题交给全班讨论,通过讨论,让大家认识到错误发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错误的方法。这样做,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养成好问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源于问题,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从而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一种学习动力,也是学生创新的源泉。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堂课的好坏。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努力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好于提问。
参考文献:
[1]赵国忠. 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0
[2]吴华江. 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微[N]..教师报.2010.2(10)
[3]杨向东,豆雨松. 课堂提问结构对比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4] 邵怀领. 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