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新是现代物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作者】 王 林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第二中学



【正文】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时代,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而知识的创新、社会的进步,则需要人们充分地发挥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阵地。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结合物理教学工作,我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改变观念,培养创造意识
  有教育专家说过:“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因此,作为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制定育人目标,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向“探索——转化——创新”的模式。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学生回答不出,教者不必急于把答案全盘托出,可以适当提示其思考范围、对象或提供已有知识,启发诱导学生深入思考,促发联想,让他们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来解答新知识和与之有关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如端正教与学的关系,真正贯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确实理解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提高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精髓。教师的教学职责是诱导思考、激励思考,只有诱导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只有激励思考学生才能探究问题、才能做到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达到融会贯通,提高综合能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强烈倾向。兴趣是智慧的触发器,是创新的催发剂。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去求索,在积极的思考中创新。课堂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既要使演示实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又要使之发挥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对于一些无法用实验演示或演示比较困难的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模拟实验,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物理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来自问题和质疑。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物理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常把学生自己归纳的或“发明”的一些细小的现象或规律,像“牛顿定律”一样用他们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来激发全体学生追求创新的心理需求,形成一个互相竞争、你追我赶的良好创新氛围。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发明”并不是那么神圣不可攀的,只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多想多问多动手,“创新发明”的火花就会在同学们的脑中出现。那星星的火花,很可能就是将来点燃那创造发明的导火索。
  四、注重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项新的发明往往是通过想象才创造出来的。在教学中,若把学生置身于想象的空间,学生自然会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想象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心理过程。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得来的各种材料,在大脑中融汇升华,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新形象,这种思维活动就叫想象。借助于想象,可以创造出并未直接感知过的和尚未存在的事物形象。所以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创新。
  五、引导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学不是把现成的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并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教育的要求,它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允许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倒;其次,教师所留给学生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不同性,解题方式的多样形,解题结果的多样形。这样,学生要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的创新问题中自由翱翔,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精神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体现。因而,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了创造的意识,正确引导学生,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其创新个性才能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