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中学生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铁英
【机构】 河北省涞源县第一中学
【正文】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处于“应试”压力,出现了把文学作品当成实用文体来教的现象,语文课成了文本训练课,越上越“枯燥”,使学生产生一种消极被动的阅读状态,这种“高耗低效”现状慢慢地减弱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解决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可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一、激发兴趣,阅读要体现能动性
自主性阅读是一种主观的积极的能动的阅读行为,也是一种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阅读心理需求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教学不单单是要靠语文老师的指导,更主要是要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林语堂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就要给予学生阅读的“甜头”,让学生“兴味到时,拿起书本就读”,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否则,学生仍然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阅读状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事先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进行调查,然后根据他们的爱好,有针对性的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目,让他们自己选读感兴趣的文章和书,培养出他们自觉的阅读习惯。如有的学生感情非常丰富,我们老师可以推荐给他们情感类的文章和书目,可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使他们在阅读的世界里,产生情感共鸣,品尝到一种“崇高”的美感,在这种美感的驱动下使他们有了更多的阅读需求;再有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我们老师可以把一些战争题材、体育运动类题材的文章和书目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竞技的舞台上享受超越的快感。学生有了这种超越的快感,就有了增大阅读的欲望。长期坚持阅读,自主性的阅读习惯就能慢慢地养成。
二、拓展视野,阅读要体现多元性
多元性阅读就是不能单一地停留在某一平面或某一层面上的阅读,在自己原有的阅读面上应扩展和延伸阅读视角,使自己的阅读空间立体化。对于中学生而言,就要尝试着培养他们多元性阅读心理习惯,丰富他们的阅读量,拓宽他们的阅读面。
多元性阅读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文本阅读、图表阅读和视频阅读。文本阅读,是基于语文课堂所实施的,是一种基础性的阅读。我们的语文教材,报刊杂志和文学科普著作等都属于这一范畴。鼓励学生的阅读在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它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阅读范围。图表阅读,就是把漫画、报表等的阅读纳入到学生的阅读中,通过读取大量图表信息而获得自己有用的知识。在读取图表时,学生可以增强比较、筛选和鉴别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视频阅读,就是指导学生观赏影视剧和在网络上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有效的视频阅读,通过各种感官的刺激,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开展多元性阅读是非常有益的。
三、增强语感,阅读要体现个性化
语文阅读教学是开放性的,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语感的培养与提高,更应反映在对文本的多角度的解读方面。它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是长期自主性阅读的结果。
自主性阅读就是要要求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的高低,反映着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能认识字就能阅读,但“能阅读”并不一定代表“会阅读”。“会阅读”就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能进行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自身特点开展对文本的多角度的解读。如袁卫星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他尝试让学生“点读”,以“研究报告”来引导学生们阅读,并以文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的成果展示出来。他的学生写出了:“李国安:你是一滴纯净的水”、“陶渊明:山中可有好风景”、“王昭君:梦里不知身是客”、“苏秦:天下谁人不识君”、“曹操:其实我懂你的心”、“猪八戒:我为你平反”……(《听袁卫星老师讲课》)所以,个性化的阅读就是要解决“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时,探讨文本中提示人的自我存在及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有了个性化的阅读,就有了自主的个性体验,就能加快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四、注重鉴赏,阅读要体现审美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要求:“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因此,它指出了阅读鉴赏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主性阅读的过程。它注重的是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在阅读实践中,要强化这种自主性和审美性。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即使是偶然的“灵光乍现”,它也是“美”的。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他们对作品的初始反应,允许他们自圆其说。
实践证明,学生阅读积累越深厚,生成的阅读体验越强烈,那么,这种自主性阅读的心理需求就越高涨,提升语文素养就越快。相反,就会减弱语文素养。所以,要开展真正意义上阅读,就应从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开始。
一、激发兴趣,阅读要体现能动性
自主性阅读是一种主观的积极的能动的阅读行为,也是一种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阅读心理需求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教学不单单是要靠语文老师的指导,更主要是要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林语堂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就要给予学生阅读的“甜头”,让学生“兴味到时,拿起书本就读”,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否则,学生仍然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阅读状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事先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进行调查,然后根据他们的爱好,有针对性的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目,让他们自己选读感兴趣的文章和书,培养出他们自觉的阅读习惯。如有的学生感情非常丰富,我们老师可以推荐给他们情感类的文章和书目,可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使他们在阅读的世界里,产生情感共鸣,品尝到一种“崇高”的美感,在这种美感的驱动下使他们有了更多的阅读需求;再有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我们老师可以把一些战争题材、体育运动类题材的文章和书目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竞技的舞台上享受超越的快感。学生有了这种超越的快感,就有了增大阅读的欲望。长期坚持阅读,自主性的阅读习惯就能慢慢地养成。
二、拓展视野,阅读要体现多元性
多元性阅读就是不能单一地停留在某一平面或某一层面上的阅读,在自己原有的阅读面上应扩展和延伸阅读视角,使自己的阅读空间立体化。对于中学生而言,就要尝试着培养他们多元性阅读心理习惯,丰富他们的阅读量,拓宽他们的阅读面。
多元性阅读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文本阅读、图表阅读和视频阅读。文本阅读,是基于语文课堂所实施的,是一种基础性的阅读。我们的语文教材,报刊杂志和文学科普著作等都属于这一范畴。鼓励学生的阅读在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它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阅读范围。图表阅读,就是把漫画、报表等的阅读纳入到学生的阅读中,通过读取大量图表信息而获得自己有用的知识。在读取图表时,学生可以增强比较、筛选和鉴别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视频阅读,就是指导学生观赏影视剧和在网络上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有效的视频阅读,通过各种感官的刺激,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开展多元性阅读是非常有益的。
三、增强语感,阅读要体现个性化
语文阅读教学是开放性的,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语感的培养与提高,更应反映在对文本的多角度的解读方面。它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是长期自主性阅读的结果。
自主性阅读就是要要求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的高低,反映着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能认识字就能阅读,但“能阅读”并不一定代表“会阅读”。“会阅读”就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能进行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自身特点开展对文本的多角度的解读。如袁卫星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他尝试让学生“点读”,以“研究报告”来引导学生们阅读,并以文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的成果展示出来。他的学生写出了:“李国安:你是一滴纯净的水”、“陶渊明:山中可有好风景”、“王昭君:梦里不知身是客”、“苏秦:天下谁人不识君”、“曹操:其实我懂你的心”、“猪八戒:我为你平反”……(《听袁卫星老师讲课》)所以,个性化的阅读就是要解决“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时,探讨文本中提示人的自我存在及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有了个性化的阅读,就有了自主的个性体验,就能加快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四、注重鉴赏,阅读要体现审美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要求:“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因此,它指出了阅读鉴赏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主性阅读的过程。它注重的是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在阅读实践中,要强化这种自主性和审美性。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即使是偶然的“灵光乍现”,它也是“美”的。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他们对作品的初始反应,允许他们自圆其说。
实践证明,学生阅读积累越深厚,生成的阅读体验越强烈,那么,这种自主性阅读的心理需求就越高涨,提升语文素养就越快。相反,就会减弱语文素养。所以,要开展真正意义上阅读,就应从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