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杨淑芳

【机构】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第三中学



【正文】《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化学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具备科学素质和能力素质,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但在现实的教育中,由于学校承担着巨大的考试升学压力,很多理化教师并未引起重视。其实,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正所谓“没有不育人的岗,没有不育人的人”。德育教育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下一代人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特别是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赋予灵魂和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入细无声”的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化学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人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在教材的绪言部分的教学中,我给学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化学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建国前后鲜明对比,使学生更多了解祖国,进而产生爱国之情,树立为祖国繁荣而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思想。在讲盐时,我利用教材资料中“候氏联合制碱法”,介绍了誉满世界的化学家,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当然,国外的许多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激发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立志学好知识的生动教材,我们只有在教学中适时引入,教育学生,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使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本身就充满唯物主义辨证法,为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德育、智育有机结合,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启发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事物的运动的是充满矛盾的运动,这是辩证法的核心。如:我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指出,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他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对概念,而且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学。
  三、在化学课中渗透环保意识
  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活动,自然界已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源污染、温室效应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我在化学课中结合教材知识,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挖掘教材内容,从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
  比如我在讲到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时,就及时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结合教材中的讲解,已基本了解内容,我又利用网络下载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看,加深印象;再如,不合理施用化肥,是我国农村出现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江苏无锡水污染就是最好的例子。通过教材结合网络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自觉环保的好习惯。
  2、言传身教
  教学中言语说过千遍,不如教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期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在教室准备两个垃圾箱,一个装可回收垃圾,如废纸、饮料瓶;另一个装不可回收的垃圾,从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讲到节能减排的时候,要求学生发出倡议,提醒身边的人,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要做到人走关灯等我们力所能及的事,通过一些小的生活细节,使学生对环境保护引起重视,从而知道,环境保护不是一句空话,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就一定能够做到。
  3、规范试验操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严格按药品规定的用量和浓度进行试验,有些药品取最小或采用微型实验,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会节省药品,减少污染,也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研究性学习”,将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外。例如:教材中调查水污染的研究性学习,我让学生用一周时间去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报告要写清调查地点,污染情况,污染原因,最后提出建议),在学生的报告中,我深深体会到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无声无息渗透,如“水中欢快的鱼儿现在翻着白眼永远地休息了,似乎告诉人们活在这样的水中真没意思”等很有感触的话;“如果再不保护水资源,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等发人深思的语句。通过调查学生知道了污染的严重性,也知道了应该切实拿出行动,从校园卫生、个人卫生习惯等小事实事做起,使我们的环境日渐好起来。这样一来,将德育教育向深度进一步发展,让学生的心灵也进一步“净化”,使环保意识进一步烙在了学生的思想中。
  四、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家之所以可以成为科学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辛劳。教学中以具体的实例展现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它的策略,一定不要喧宾夺主,切实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利用每个德育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学生的德育素质就一定能朝着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