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设合作探究情境 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作者】 张明海
【机构】 江西省泰和县一小
【正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启疑,探寻学习方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因此,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手段,找准学习的切入点,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采用语言激趣、图像激趣、动作及表演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找好激趣的导向,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既有趣又有疑,因有疑而生趣,让学生探索的潜能和阅读的欲望有所指向,产生阅读期待,急于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疑问,达到激趣启疑的目的。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可通过放小兴安岭的电视录像片,激发学生急于读书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特征的兴趣。
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之后,教师适当的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对课文内容已有的了解情况,探索自己的学习方向,制定出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在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引导帮助学生找准努力方向。在制定目标过程中不能压抑,更不能强制,应充分体现“自主”,给学生一个宽松、自主选择的空间。
二、创设自学情境,自读思悟,探求读中所得
这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环节,学生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读课文,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情感体验,思考、感悟课文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求学有所得,思有所获。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环境。
第一、教师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课堂上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课堂中教师无需提出机械的阅读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读书方式,既可朗读又可默读;可以自主选择读书内容,既可通读全篇又可选读段节。
第二、给学生充分的思悟自由,课堂中没有固定的学法规则,没有专制的学习评价,学生在思考中或圈或点,或写或画,既可翻阅资料,又可查看字辞典籍。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或分析或比较或推理,独立地、自由地思考、体会、感悟。
第三、教师适时为学生的读、思、悟提供服务与帮助,进行点拨和引导。一是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方法和体验。二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如文字、图片、音像等。
三、创设合作情境,讨论交流。探究读中疑问
这一过程是指以小组交流的形式,汇报自读成果,提出读中疑问,在小组中同学各自汇报自己在自读中明白了哪些知识,感悟到什么思想感情,还存在哪些疑问。通过互动交流,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你明白的教给我,我懂得的告诉你,最后整合出小组成员共同存在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力求为学生创造融洽、和谐的合作环境。
第一、小组搭配均衡。对于不同的知识、技能,不同的学生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在分配小组时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力求做到均衡。当然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课题,分组的形式也要灵活,通常我们有以下几种分组的形式:1、差异组合式,即在同一小组中既有优等生又有后进生。2、男女搭配式,不同性别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各不相同,往往产生互补效应。3、自由搭配式,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兴趣爱好相投有利于合作交流。4、临近组合式,根据座位远近、居住远近划分小组,这样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便于合作交流。
第二、轮换分配角色。每个小组要公平地进行角色分配,如组长、观察员、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的分配实行轮换制,不同的角色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小组成员彼此平等,讨论中彼此尊重,反对语言霸权,这样就使学生在合作中不受拘束,不受压抑,能自主地展示自我。
第三、任务分工明确。小组成员既要明确合作交流的意向,又要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小组长主持小组的活动,按学习要求组织交流。观察员负责均衡权益,维护秩序。记录员负责记录。发言人负责代表全组成员发言,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每个成员所要负责的任务成为其他成员完成相应任务的基础。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自读所得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中得到共同提高。
四、创设探究情境,读议思辨,探究疑中所难
这是一个全班合作讨论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学习小组汇报合作交流的收获及小组内经过分析、整合出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班级、教师和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后,使问题得以集中,然后通过读书,小组或班级讨论、思考、辩论,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而学生就在这读书、讨论、思考、辩论中获得知识,明晰道理,增强才干。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以读促思、以思带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严谨、向上、竞争的探究情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灵活运用。但无论如何变通,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最终目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目的来进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启疑,探寻学习方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因此,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手段,找准学习的切入点,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采用语言激趣、图像激趣、动作及表演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找好激趣的导向,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既有趣又有疑,因有疑而生趣,让学生探索的潜能和阅读的欲望有所指向,产生阅读期待,急于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疑问,达到激趣启疑的目的。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可通过放小兴安岭的电视录像片,激发学生急于读书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特征的兴趣。
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之后,教师适当的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对课文内容已有的了解情况,探索自己的学习方向,制定出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在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引导帮助学生找准努力方向。在制定目标过程中不能压抑,更不能强制,应充分体现“自主”,给学生一个宽松、自主选择的空间。
二、创设自学情境,自读思悟,探求读中所得
这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环节,学生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读课文,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情感体验,思考、感悟课文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求学有所得,思有所获。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环境。
第一、教师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课堂上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课堂中教师无需提出机械的阅读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读书方式,既可朗读又可默读;可以自主选择读书内容,既可通读全篇又可选读段节。
第二、给学生充分的思悟自由,课堂中没有固定的学法规则,没有专制的学习评价,学生在思考中或圈或点,或写或画,既可翻阅资料,又可查看字辞典籍。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或分析或比较或推理,独立地、自由地思考、体会、感悟。
第三、教师适时为学生的读、思、悟提供服务与帮助,进行点拨和引导。一是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方法和体验。二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如文字、图片、音像等。
三、创设合作情境,讨论交流。探究读中疑问
这一过程是指以小组交流的形式,汇报自读成果,提出读中疑问,在小组中同学各自汇报自己在自读中明白了哪些知识,感悟到什么思想感情,还存在哪些疑问。通过互动交流,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你明白的教给我,我懂得的告诉你,最后整合出小组成员共同存在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力求为学生创造融洽、和谐的合作环境。
第一、小组搭配均衡。对于不同的知识、技能,不同的学生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在分配小组时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力求做到均衡。当然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课题,分组的形式也要灵活,通常我们有以下几种分组的形式:1、差异组合式,即在同一小组中既有优等生又有后进生。2、男女搭配式,不同性别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各不相同,往往产生互补效应。3、自由搭配式,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兴趣爱好相投有利于合作交流。4、临近组合式,根据座位远近、居住远近划分小组,这样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便于合作交流。
第二、轮换分配角色。每个小组要公平地进行角色分配,如组长、观察员、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的分配实行轮换制,不同的角色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小组成员彼此平等,讨论中彼此尊重,反对语言霸权,这样就使学生在合作中不受拘束,不受压抑,能自主地展示自我。
第三、任务分工明确。小组成员既要明确合作交流的意向,又要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小组长主持小组的活动,按学习要求组织交流。观察员负责均衡权益,维护秩序。记录员负责记录。发言人负责代表全组成员发言,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每个成员所要负责的任务成为其他成员完成相应任务的基础。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自读所得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中得到共同提高。
四、创设探究情境,读议思辨,探究疑中所难
这是一个全班合作讨论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学习小组汇报合作交流的收获及小组内经过分析、整合出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班级、教师和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后,使问题得以集中,然后通过读书,小组或班级讨论、思考、辩论,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而学生就在这读书、讨论、思考、辩论中获得知识,明晰道理,增强才干。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以读促思、以思带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严谨、向上、竞争的探究情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灵活运用。但无论如何变通,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最终目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目的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