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拓宽语文学习领域,添加生活时代元素
【作者】 马佐军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城关镇董家庄小学
【摘要】刘国正先生提到学习语文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常说的课堂,是学习的主要根据地,第二层次是家庭和社会。在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听,是在老师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中,逐步完成知识的接受过程。教师讲得十分吃力,学生学得索然无味,于是有人说,中国的语文课是浪费时间最严重的。那该怎样有效地学好语文?许多教师在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学好语文还有一条更好的途径,那就是经常接触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要紧扣时代脉搏,善于将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为学生开辟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时空领域。【关键词】语文学习;教学实践;领域;时代元素
【正文】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看电视,听广播
电视和广播无疑是当今最为普及的传媒工具,而绝大部分学生又恰恰喜欢看电视听广播,看电视听广播不一定是不务正业,好的电视和广播节目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也是我们极好的学习机会。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看电视听广播学语文。
学生可以挑选一些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经典电视节目来观赏,让它们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百家讲坛》讲的内容大多是文史知识,而语文所授知识文史占了相当的比重。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对理解诸子百家思想有一定用处,苏轼、李清照、杜甫、李煜这些节目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还有一些介绍张爱玲、钱钟书、王国维、张恨水等人作品的节目能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其他栏目如“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等都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等学生了解了这些节目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出自己认为印象最深的,启发最大的,或感触最强烈的一个栏目,写一篇文章,概述该栏目的内容特色并对该栏目作出自己的点评。
如果学生喜欢看电影或电视剧,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喜欢的电视剧名称,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用几个词语归纳该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写一写看完全剧后的感想。另外,还可以学习电视剧情节的安排、环境的烘托等艺术表现手法,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自觉地加以模仿应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这样学习,比教师在课堂上生硬死板的灌输,效果要明显得多。
广告里面也大有学问。让学生收集自己认为好的和不好的电视广告,让他们评一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优秀电视广告语通常会用优美的词语、句子和巧妙的修辞。比如蒙牛酸酸乳:“酸酸甜甜就是我!”将“超级女声”打造青春粉色梦想的追求与产品内涵进行了完美的搭配,语意双关。如果说不好的,比如脑白金的广告就土的掉渣,见面就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在语法上自相矛盾。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给自己家乡的土特产拟广告词。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电视广播中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新闻中的新闻用语、社会事件的点评,都是学习语文的良好素材。在欣赏精彩的台词时,我们可以以挑剔的眼光去发现、寻找主持人、演员等不规范的读音和表达欠妥的语句甚至病句,并思考、明确他们错误之所在。这也会启示我们要说一口没有语病或规范的话。这些都需要教师适当地加以指导和点拔,学生以后就会有意识地加以注意,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文能力就得以提高了。
二、看标语,评店牌,赏包装
在上放学的路上,不管是电线杆还是横幅,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不管是楼梯还是卫生间,都可以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标语。如“生命多美好,何必抢几秒”、“来也匆匆,去请冲冲”等标语,言简意赅,合辙押韵,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人看后猛然醒悟,受到教育;如“节约每滴水,莫流两行泪”、“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后驾车一次多”等标语,或运用对比修辞手法,或化用诗歌,不仅艺术地宣传了自己的主张,又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起到了特别好的效果;再如“教室里低着头的人,往往是教室外昂着头的人”、“距离产生美,安全不追尾”等标语,似乎是人生警句,又像是处世箴言,让人读后,心服口服,回味无穷。我要求学生收集整理这些标语并学着拟写,他们觉得学语文新奇有趣。
漫步大街小巷,许多店铺店名别具一格。店名往往蕴含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好的店名常常能吸引大量客源。如“骄子眼镜”,它告诉人们,“我们不只是眼镜中的骄子,戴我们眼镜的你也是天之骄子。”再如“顶俏饰品”,一看就知道是个饰品店,非常直观,“顶”是顶端,“俏”是好看,到达顶端的好看,一下子向顾客说明了饰品的品质,留住了顾客。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到街上收集至少十个店名,然后拿到班上交流品评,发现它们在使用语言时的巧妙之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类似的方法,给自己的班级、房间或宿舍取个有内涵的名字。
现在的商品五花八门、品种丰富,这些商品的包装都有产品说明,有的还有广告。我常要求学生买到商品后,先看看包装上的广告,如“有喜事当然非常可乐”,就会发现它鲜明有趣。再让学生打开包装看产品说明,这又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
三、读杂志,看报纸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都会接触到杂志报纸。休闲之余,许多人都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它们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它们不仅传授给我们文化知识,还教会我们许多道理,深化我们的思想感情,提高我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如果要关注社会焦点、国际热点信息,把握社会的脉搏,可让学生阅读《报刊文摘》、《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如果要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风光、感受祖国的伟大,可让学生阅读《班主任》和《成才导报》中的《教育风采》等;如果要寻找与课本相近的内容,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认识,让课内资源与报刊资源互相转化、对接融合,可让学生阅读《杂文》、《微型小说选》和《三明日报》中的《怡园》等。
四、游名胜,访古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日渐成为人们休闲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游名胜,访古迹,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打发时间,而是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从中学习到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并应用相关信息资料的兴趣和习惯,进一步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文化风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继而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
比如,教师让学生搜集名胜联,让他们将收集的对联与课内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就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提高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每次学生有机会出去旅游,教师都可以布置以下作业让他们完成:1、谈——交流自己游览的名胜古迹。2、贴——收集名胜古迹的剪贴报。3、查——上网收集名胜古迹、与名胜古迹有关的传说、对联、古诗。4、记——记述自己旅游期间的所见、所闻。5、写——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综上所述,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在现代生活中,学生可以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眼力,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在生活中,能够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在交流过程中,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生活中,学生更乐于参加,主动性更强,平时所谓的优生与后进生,有了在平等的环境中表现的机会,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因此,要学好语文,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还得紧扣时代脉搏,从日常生活中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学好、学轻松。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看电视,听广播
电视和广播无疑是当今最为普及的传媒工具,而绝大部分学生又恰恰喜欢看电视听广播,看电视听广播不一定是不务正业,好的电视和广播节目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也是我们极好的学习机会。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看电视听广播学语文。
学生可以挑选一些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经典电视节目来观赏,让它们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百家讲坛》讲的内容大多是文史知识,而语文所授知识文史占了相当的比重。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对理解诸子百家思想有一定用处,苏轼、李清照、杜甫、李煜这些节目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还有一些介绍张爱玲、钱钟书、王国维、张恨水等人作品的节目能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其他栏目如“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等都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等学生了解了这些节目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出自己认为印象最深的,启发最大的,或感触最强烈的一个栏目,写一篇文章,概述该栏目的内容特色并对该栏目作出自己的点评。
如果学生喜欢看电影或电视剧,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喜欢的电视剧名称,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用几个词语归纳该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写一写看完全剧后的感想。另外,还可以学习电视剧情节的安排、环境的烘托等艺术表现手法,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自觉地加以模仿应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这样学习,比教师在课堂上生硬死板的灌输,效果要明显得多。
广告里面也大有学问。让学生收集自己认为好的和不好的电视广告,让他们评一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优秀电视广告语通常会用优美的词语、句子和巧妙的修辞。比如蒙牛酸酸乳:“酸酸甜甜就是我!”将“超级女声”打造青春粉色梦想的追求与产品内涵进行了完美的搭配,语意双关。如果说不好的,比如脑白金的广告就土的掉渣,见面就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在语法上自相矛盾。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给自己家乡的土特产拟广告词。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电视广播中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新闻中的新闻用语、社会事件的点评,都是学习语文的良好素材。在欣赏精彩的台词时,我们可以以挑剔的眼光去发现、寻找主持人、演员等不规范的读音和表达欠妥的语句甚至病句,并思考、明确他们错误之所在。这也会启示我们要说一口没有语病或规范的话。这些都需要教师适当地加以指导和点拔,学生以后就会有意识地加以注意,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文能力就得以提高了。
二、看标语,评店牌,赏包装
在上放学的路上,不管是电线杆还是横幅,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不管是楼梯还是卫生间,都可以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标语。如“生命多美好,何必抢几秒”、“来也匆匆,去请冲冲”等标语,言简意赅,合辙押韵,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人看后猛然醒悟,受到教育;如“节约每滴水,莫流两行泪”、“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后驾车一次多”等标语,或运用对比修辞手法,或化用诗歌,不仅艺术地宣传了自己的主张,又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起到了特别好的效果;再如“教室里低着头的人,往往是教室外昂着头的人”、“距离产生美,安全不追尾”等标语,似乎是人生警句,又像是处世箴言,让人读后,心服口服,回味无穷。我要求学生收集整理这些标语并学着拟写,他们觉得学语文新奇有趣。
漫步大街小巷,许多店铺店名别具一格。店名往往蕴含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好的店名常常能吸引大量客源。如“骄子眼镜”,它告诉人们,“我们不只是眼镜中的骄子,戴我们眼镜的你也是天之骄子。”再如“顶俏饰品”,一看就知道是个饰品店,非常直观,“顶”是顶端,“俏”是好看,到达顶端的好看,一下子向顾客说明了饰品的品质,留住了顾客。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到街上收集至少十个店名,然后拿到班上交流品评,发现它们在使用语言时的巧妙之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类似的方法,给自己的班级、房间或宿舍取个有内涵的名字。
现在的商品五花八门、品种丰富,这些商品的包装都有产品说明,有的还有广告。我常要求学生买到商品后,先看看包装上的广告,如“有喜事当然非常可乐”,就会发现它鲜明有趣。再让学生打开包装看产品说明,这又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
三、读杂志,看报纸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都会接触到杂志报纸。休闲之余,许多人都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它们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它们不仅传授给我们文化知识,还教会我们许多道理,深化我们的思想感情,提高我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如果要关注社会焦点、国际热点信息,把握社会的脉搏,可让学生阅读《报刊文摘》、《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如果要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风光、感受祖国的伟大,可让学生阅读《班主任》和《成才导报》中的《教育风采》等;如果要寻找与课本相近的内容,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认识,让课内资源与报刊资源互相转化、对接融合,可让学生阅读《杂文》、《微型小说选》和《三明日报》中的《怡园》等。
四、游名胜,访古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日渐成为人们休闲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游名胜,访古迹,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打发时间,而是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从中学习到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并应用相关信息资料的兴趣和习惯,进一步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文化风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继而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
比如,教师让学生搜集名胜联,让他们将收集的对联与课内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就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提高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每次学生有机会出去旅游,教师都可以布置以下作业让他们完成:1、谈——交流自己游览的名胜古迹。2、贴——收集名胜古迹的剪贴报。3、查——上网收集名胜古迹、与名胜古迹有关的传说、对联、古诗。4、记——记述自己旅游期间的所见、所闻。5、写——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综上所述,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在现代生活中,学生可以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眼力,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在生活中,能够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在交流过程中,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生活中,学生更乐于参加,主动性更强,平时所谓的优生与后进生,有了在平等的环境中表现的机会,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因此,要学好语文,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还得紧扣时代脉搏,从日常生活中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学好、学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