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初探

【作者】 蒋泸靖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二小学



【正文】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光靠课内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课外阅读的启发和引导。特别是小学中段,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是从侧重字、词的训练向侧重段、篇的训练过渡的关键时段,阅读兴趣的浓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段的语文学习,直接影响着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大量事实表明,语文学得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课外阅读。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必要性。
  一、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认知兴趣
  任何知识的获得,除了直接得之于生活之外,很大一部分都是间接获得的,而读书正是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途径。我的一位学生在总结他自己学好语文的经验时说:“在小学阶段,我的语文水平提高较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坚持课外阅读。几年来,我先后读了几十部(本)古今中外小说、散文集;学习和背诵了300多首古诗和新诗;浏览了许多杂志。阅读这些书籍,使我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也提高了作文的兴趣。”从这里可以看出,课外广泛阅读,对充实自己的头脑,弥补学校生活的不足,是有好处的。
  及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积累素材,提高作文水平大有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在脑海里点滴积累的有意义的东西,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因此,每次作文时,这些爱读书的学生总是写的最快,而且内容又新颖。
  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但学生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各种信息、文化因子在头脑里聚集、碰撞、渗透、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只囿于课本里的几篇文章,是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的。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
  二、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这里讲的很清楚,阅读教学的任务不能停留在懂得看书报的知识,而必须转化为能力,并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怎样培养阅读能力?毛泽东同志说:“自学,靠自学。”而要自学,就得靠课外阅读。一学期如果只学几十篇短文,尽管教师讲的怎么详细,怎么好,但数量都很有限,起不到质的变化,能力也就不能自然而然产生。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自己慢慢地去感悟,比课堂上老师苦苦的讲要深刻得多啊,学生获得的能力也要扎实地多。只要养成了习惯,那读书就会成为他生活中的乐趣了。
  三、有助于学生巩固在课内所学的字词和读写知识,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有积极作用
  如果学生平时的课外书读得多,在课堂上联词造句的范围就更加开阔。例如,我曾在教《小猴下山》这一课时,进行联词造句,一个儿童不但把“非”字联成“非凡”一词,而且还造出下列句子:我国科学家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老师以为是家长教的,经课后了解,才知这个学生学会拼音以后,还查字典,看了许多科学家的通俗小故事和连环画,从而造出这样的句子来。课堂教学,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与补充。广泛的阅读,可使课堂中的新概念,纳入他从课堂外各种书籍里吸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教学中我发觉: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应试教育,学生家庭作业负担重,他们也就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已经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年级的教师在这一方面已经加以适度的引导。
  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不仅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如父母、老师、英雄人物、劳模、科学家以至同学等)作为自己的榜样,而且还以书籍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学习的榜样。他们把自己的行为同“理想的化身”作比较,从而评价自己行为的优劣。比如,我班有个学生叫刘乐,他读了《刘胡兰小传》、《方志敏伯伯的小故事》等书以后,很有感触地对我说:“以前,我以为,只要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就是最大的幸福。读了《刘胡兰小传》、《方志敏伯伯的小故事》以后,我才深刻地认识到,刘胡兰、方志敏等英雄对党、对革命无限忠诚,不惜牺牲自己,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只要认真而合理地引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培养他们积极的课外阅读习惯,书中榜样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自然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比我们苍白枯燥的说教深刻有力,实效性强多了,不愧是“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五、娱乐身心,满足需要
  课外阅读区别于课堂阅读就在于课堂阅读时学生总是带着“任务”的心态,吃力被动地阅读。课外阅读是一种自主式的阅读:学生自愿主动,以关注内容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是放松惬意、无负担的阅读。它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喜悦与满足,是件快乐的事,会产生美妙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读书中感动、快乐,在满足娱乐需要的期待中伴随着的是获得知识,启发想象和创造,是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可以明确地说: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是娱乐,是体验艺术,是深深地享受愉快和感受激动,是快乐的获得知识。。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悉他人的优秀作品,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质和写作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其在阅读方面的主要特点是:基本的阅读能力还比较低,但对新事物和小故事却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仅凭课内典型文章,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是远远不够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多少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有着强有力的保障,对学生学习母语,感悟母语有着不可想象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中段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极其必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又是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必不可少的手段。常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说:兴趣,是课外阅读成功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