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也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郑翠华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北墅完全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个年段阅读教学都有重点,我们可以据此确定着力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识字、写字和诵读;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能够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叙述顺序,领会基本表达方法;学习不同文体的阅读;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关键词】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共同解决问题;个性化
【正文】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尤其是一些精心雕琢的公开课、研究课,容量大、亮点多、节奏快、追求新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成果。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在促进学生言语发展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许多语文教师在观摩公开课时虽满足了精神和眼球的享受,但回到自己的教室却不敢盲目效仿。这表明语文教学的现有形态与应有形态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产生的根源,一是语文教学的理论正处于新旧更替时期,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大都是一些抽象的上位概念和通适性理论。这些理论是各门学科普适的共性理论,有的并不十分适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却不成文地演绎成直接指导语文教学的主流观点,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目标,陷入了新的误区。二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和教学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上世纪的语文教学尚有许多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新课程改革后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探索新问题,就难免会出现一些暂时的混乱现象。三是在思想认识上未能将语文教学过程视作一个发展的过程体系,而是企望用几种理想化的教学模式涵盖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导致当前课堂教学的教学话语和样式高度时髦地一致,有不少的课堂教学已分不清到底应是哪个年段的教学形态。四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未能有效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滥用多媒体技术,视觉画面刺激替代了文本阅读,使阅读教学变得内涵空泛,华而不实。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虽然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在不断的重新定位,但每当我们翻开学生的作文,千山一形的文章比比皆是。语言运用更不乏千篇一律、假话连篇。究其根源,这和课堂上教师繁琐的提问和讲解关系甚密。新的课堂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不同的生命的个体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过程的空间。实践中,我们清晰地认识道,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富于个性化,必须彻底破除公式化、标准化、概念化的固定模式,走自主阅读的道路。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个体,教师不厌其烦的分析和讲解,严重影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个人的民主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封闭着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头脑,扭曲学生的人格。而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创设民主、和谐,人人参与活动课堂。教师只有“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开启学生色彩各异的丰富世界。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过程更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如何通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学会表达自己。尤其是中段的阅读教学。阅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口头读的活动,而是来自心灵的活动。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结合多媒体的优势,我们化静为动,集声、光、电为一体,将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使其身临其境,迫不及待地想说,其个性感受,在不自然状态下迸发出来,且带着真实、带着自我,带着个性。
在阅读教学上小学生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阅读教学。而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文字加以标记。学生可在预习时、课堂上进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全。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性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我们重视引导教师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让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从而达到改进学习行为的目的。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还有教师的点拔和调节也很重要。如《搭石》,可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读完全文再思考这个问题,以此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例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学生会说出“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作者太喜欢丹顶鹤了,他把丹顶鹤写得如此完美。”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可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再如,教学《观潮》一课之前,可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总之,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找出善于挖掘学生兴趣的课堂设计,那么这也是一个值得借鉴学习的好阅读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李伟忠
[2]《学生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 周宏 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 李敏才 出版:四川教育出版社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尤其是一些精心雕琢的公开课、研究课,容量大、亮点多、节奏快、追求新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成果。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在促进学生言语发展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许多语文教师在观摩公开课时虽满足了精神和眼球的享受,但回到自己的教室却不敢盲目效仿。这表明语文教学的现有形态与应有形态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产生的根源,一是语文教学的理论正处于新旧更替时期,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大都是一些抽象的上位概念和通适性理论。这些理论是各门学科普适的共性理论,有的并不十分适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却不成文地演绎成直接指导语文教学的主流观点,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目标,陷入了新的误区。二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和教学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上世纪的语文教学尚有许多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新课程改革后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探索新问题,就难免会出现一些暂时的混乱现象。三是在思想认识上未能将语文教学过程视作一个发展的过程体系,而是企望用几种理想化的教学模式涵盖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导致当前课堂教学的教学话语和样式高度时髦地一致,有不少的课堂教学已分不清到底应是哪个年段的教学形态。四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未能有效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滥用多媒体技术,视觉画面刺激替代了文本阅读,使阅读教学变得内涵空泛,华而不实。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虽然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在不断的重新定位,但每当我们翻开学生的作文,千山一形的文章比比皆是。语言运用更不乏千篇一律、假话连篇。究其根源,这和课堂上教师繁琐的提问和讲解关系甚密。新的课堂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不同的生命的个体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过程的空间。实践中,我们清晰地认识道,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富于个性化,必须彻底破除公式化、标准化、概念化的固定模式,走自主阅读的道路。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个体,教师不厌其烦的分析和讲解,严重影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个人的民主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封闭着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头脑,扭曲学生的人格。而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创设民主、和谐,人人参与活动课堂。教师只有“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开启学生色彩各异的丰富世界。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过程更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如何通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学会表达自己。尤其是中段的阅读教学。阅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口头读的活动,而是来自心灵的活动。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结合多媒体的优势,我们化静为动,集声、光、电为一体,将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使其身临其境,迫不及待地想说,其个性感受,在不自然状态下迸发出来,且带着真实、带着自我,带着个性。
在阅读教学上小学生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阅读教学。而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文字加以标记。学生可在预习时、课堂上进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全。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性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我们重视引导教师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让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从而达到改进学习行为的目的。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还有教师的点拔和调节也很重要。如《搭石》,可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读完全文再思考这个问题,以此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例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学生会说出“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作者太喜欢丹顶鹤了,他把丹顶鹤写得如此完美。”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可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再如,教学《观潮》一课之前,可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总之,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找出善于挖掘学生兴趣的课堂设计,那么这也是一个值得借鉴学习的好阅读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李伟忠
[2]《学生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 周宏 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 李敏才 出版:四川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