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美术课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面具设计与制作”教学有感

【作者】 李丹丹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第二中学

【摘要】创造力的培养是当今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欣赏——创造——讨论”的整体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效果良好。
【关键词】创造力;欣赏;讨论
【正文】
  创造力的培养是当今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综合能力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观念,同时也是使其美术作品更富寓意和新鲜感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中学美术老师,我意识到利用美术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具有深远意义,所以,在“面具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实践中我运用“感受——创作——分享”的整体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发挥想象,巧妙利用,设计制作出展现自己审美意趣的面具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认识感受——欣赏不同风格功能的面具
  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种精神与心智交相辉映的活动,可以把孩子的视觉带到一个特定的艺术环境中,让他们通过对美的欣赏和评释,引发联想,突破创作思维的瓶颈,拓宽审美意识的范围,激发创作的欲望和对艺术的重新认定,为新作品的创作开辟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帮助学生寻找创作灵感的感悟源就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在《面具设计与制作》一课的教学中,先向学生介绍有关面具的起源、演变、发展过程,要求学生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了解面具的艺术内涵。这样学生通过面具艺术的欣赏和对面具文化的学习,认识面具的造型色彩等特性,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具体如下:教师首先介绍面具的由来和功能:“面具是人们节日、祭祀活动中进行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之一,中国传统的面具艺术按其功能来区分,可分为跳神面具、节祭面具、礼仪面具、镇宅面具、戏剧面具等。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品,它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几千年来,由于人们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并延续至今。”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面具,如:金刚神舞、地戏面具、藏戏面具、彝族面具、欧洲复活节面具、威尼斯狂欢节面具、非洲面具等,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向学生简单介绍操作技法和材料的应用,要求学生自己描述作品中的事实:运用你的观察力,你看到了什么?把作品视觉元素的特点和主题说出来,着重品评能力的培养,以作品欣赏为主,让同学接触更多作品,拓宽学习范围,激发创作欲望;还可让学生欣赏符合教学规律、切近学生实际的老师范作,则更能有目的地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和谐的“共振”,引发他们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可选用别班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学生那新颖的角度、大胆的想象、强烈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个性,无不可使他们在同龄人的经验中找到自己创新的勇气和胆略,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与众不同的新形象。
  2、设计制作——创作不同个性风格的面具
  康德说:“美的艺术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鉴赏力”。创造能力是一种智能。鼓励学生运用横向思维,推崇标新立异,学生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法制作的作品,都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这就可以使其从小奠定创造性观念的心理基础。创新不完全等于奇思妙想、海阔天空,只有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和法则,才能创造出富有美感的新形象。这样学生作品中的形象才能新得美、新得“合理”。如在《面具设计与制作》一课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夸张和变形,超越自己对自然的刻意模仿、按主观臆想和感觉来表现,去充分体验艺术创新活动的乐趣和胆略,结果个个学生都做出神态各异的面具,显得个性丰富,极富形象张力。
  教师布置任务:①确定主题:结合我校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面具;②设计要求:线条流畅、概括简洁,突出个性,有创新,尽量体现自己独特的想法。面具脸上的色彩,要尽量做到生动、艳丽,能够吸引人的目光;③材料介绍:面具制作所用的材料,大多数采用木头、石、布、瓷、皮、龟甲、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用塑料、玻璃钢等。
  设计步骤讲解并示范:①想(设计草图,注重在构思时要注意设计的新颖,可以和同学交流意见);②画(画出草图,注意线条的流畅性和合理性,可以适当的运用夸张的手法);③做(剪外形,分工制作细节部分,如:五官、胡子、头发……);④添(装饰点缀或添上自己喜欢的色彩,注意考虑颜色的搭配和大小的比例);⑤修(整理:注意整理时要考虑到具有艺术效果)。
  学生尝试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时注意以学生设计意图为出发点,进行一些技术上的指导,尽可能避免喧宾夺主,改变学生原有的设计思路。
  3、分享交流——体验面具创作的喜悦
  作品完成后,需要展示,需要与他人交流。对作品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很难说谁的作品最好,谁的作品最漂亮,更不能说最漂亮的就是最好的。“你喜欢哪件作品”的标准是相对的。对于学生言之有理或能自圆其说的评价和判断,老师应该给予尊重和鼓励,有利于学生创新精(下转第57页)(上接第58页)神的培养。
  3.1说一说作品的创意
  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评价主要是甄别与选拨的功能,教师往往打个成绩或等级了事。久而久之,评价的目的在于定性定格,学生形成依赖的心理,等待教师的“宣判”,缺乏反思意识。新《课标》指出: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在《面具设计与制作》评价中,我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创作作品的创意,对于学生能言之成理或能自圆其说的创意,都给予尊重和鼓励,在师生互动中,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3.2评一评作品的特点
  我还注重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相互展示,通过同学间的相互点评作品的特点来达到与他人交流的目的。运用自评、他评、师评、互评等方式,对各自作品进行点评,尤其是对各自作品的闪光点进行介绍,把创作作品的全过程进行解读,让孩子们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增进了解,激发兴趣。
  这样的评价方式弱化了作品的“甄别”、“选拨”功能,发挥了评价的促进和完善作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美术创作与学习。
  实践证明: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以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通过动手将形象思维的形象变为可视形象,创造出一个新的可视世界。这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制作,一张张造型奇特、个性丰富的面具在其手下诞生,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从这些活动中自我感觉到创造性的潜力,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面具设计与制作》是复杂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要求脑、眼、手等多种感官协调并用,这也显示出其在开发智力、创造力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优势。这是因为它具有灵活的弹性,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不可改变的模式,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在进行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功能。让学生在体验材料制作和创作实践活动快乐的同时,起到开发其创造性思维,挖掘其潜能,提高其审美情趣和素质。
  参考文献:
  [1]赖丽琴. 漆画教学实践初探[M]. 中国美术教育[J]. 南京:《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 2004.2.5 
  [2]朱国华. 多维求思 创造新形象[M]. 中国美术教育[J]. 南京:《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 19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