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范 骏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质已日显重要。本文以“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一课为教学案例,阐述了地理探究课开展的理念和过程。【关键词】探究;自主合作;地理教学
【正文】
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质已日显重要。
所谓“探究”是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通过参与达到理解、构建新知识,形成技能、态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系列学习活动过程。本文以“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一课的教学为案例来阐述。
一、发现和确立探究点
这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兴趣点
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是探究的起点。地理课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很多,如神话传说、地理故事、地理趣闻、风俗民情、名胜古迹等,都可以迅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的价值与魅力——地理是生活的一部分,地理充满趣味。例如本课在导入上就是一个兴趣点,我选择了“漂流瓶的故事”,一个美国男孩在海边捡到了来自英国的漂流瓶,从而继承了巨额遗产,漂流瓶是怎么漂洋过海的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投入学习,充满了兴趣,增强了探究的主动性。
2.疑难问题点
有了疑难,才有可能进行探究,才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观点,才会出现争论。要想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就需要进一步探究。继续探究过程中可能还会产生新的疑难,这就要求再探究、再争论……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断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争论不休,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同时在一次次探究——争论——再探究——再争论——最后破解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了提高。例如本课教学目标之一:结合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世界洋流分布图上画出了四大洋的洋流分布,学生通过读图来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较困难,怎么办?能否先画出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图呢,再由模式图来说出规律就有章可循了。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得出了结论,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可演示的抽象点
部分地理知识比较抽象、枯燥,采用地理演示能够比较直观、形象、生动,能把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地理思维。地理演示包括多媒体(幻灯、录像、视频等)演示、实物(地图、标本、实物、模型、图表等)展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探究性演示让学生理解或探究的问题很多。例如本课中运用多媒体幻灯片给学生演示了世界洋流分布图、关于洋流形成的视频解说、渔场的形成等。
4.社会热点
国际、国内的一些时政大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自然灾害等),很多都与地理科学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些也都是很好的探究材料。通过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现在生活密切的关系,既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例如本课中选取了泰坦尼克号缘何撞上冰山,珍珠港战役中日军选择的时间和路线,中国的“漂流鸭”缘何身价大增等探究性问题,学生既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二、搜集地理资料,形成观点
这是培养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在确立探究点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一定时间搜集、分析相关的地理资料。学生搜集地理资料的范围、方式不限,既可以是查阅图书、报刊,又可以查询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甚至是网络、还可以实地考察等,只要地理资料真实可信即可。掌握一定地理资料后,学生就能够根据掌握的地理资料,理清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对问题的初步认识,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三、小组交流,完善观点
进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的好方法。它是在学生对问题产生初步认识后,由观点相近的同学自发组成的研究小组。组员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最后融合统一,形成本小组的观点。整理出本小组的研究论文,推选出一名或几名同学作为本组的发言代表(包括主讲人、补充者和资料展示者),做好班内交流的准备,并接受和解答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
四、归纳整理,班内交流
对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这是学生探究成果和各方面能力的一次重要展示,其方式可以是成果交流、辩论会、论文答辩、记者招待会、交流实况录像等多种形式。应该注意的是:1、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对交流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2、让每位同学在活动中都有自己的任务,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不能使一人有置身事外的感觉,不能将班内交流变成少数同学的才艺展示会。3、应当允许并且鼓励不同观点存在。
五、总结与成果展示
这是探究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对于巩固探究成果,培养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持续兴趣和下一次的探究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式多种多样:墙报、板报、手抄报、专门编辑的小册子等,有条件的还可以以网站形式在校园网上展示,并与他人交流。当学生以不同方式看到自己的探究成果和表现时,其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我布置给学生的课外拓展作业——以“洋流”为主题的手抄报,内容丰富,色彩艳丽,让我爱不释手。
在地理探究课的全过程,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指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参与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自主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我所设计的“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探究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归纳规律、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对比、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谢登斌.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J].教育探索,2009(12).
[4]李召存.现代教学论视野中的学习观[J].中国教育学刊,2008(1).
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质已日显重要。
所谓“探究”是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通过参与达到理解、构建新知识,形成技能、态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系列学习活动过程。本文以“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一课的教学为案例来阐述。
一、发现和确立探究点
这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兴趣点
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是探究的起点。地理课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很多,如神话传说、地理故事、地理趣闻、风俗民情、名胜古迹等,都可以迅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的价值与魅力——地理是生活的一部分,地理充满趣味。例如本课在导入上就是一个兴趣点,我选择了“漂流瓶的故事”,一个美国男孩在海边捡到了来自英国的漂流瓶,从而继承了巨额遗产,漂流瓶是怎么漂洋过海的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投入学习,充满了兴趣,增强了探究的主动性。
2.疑难问题点
有了疑难,才有可能进行探究,才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观点,才会出现争论。要想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就需要进一步探究。继续探究过程中可能还会产生新的疑难,这就要求再探究、再争论……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断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争论不休,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同时在一次次探究——争论——再探究——再争论——最后破解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了提高。例如本课教学目标之一:结合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世界洋流分布图上画出了四大洋的洋流分布,学生通过读图来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较困难,怎么办?能否先画出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图呢,再由模式图来说出规律就有章可循了。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得出了结论,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可演示的抽象点
部分地理知识比较抽象、枯燥,采用地理演示能够比较直观、形象、生动,能把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地理思维。地理演示包括多媒体(幻灯、录像、视频等)演示、实物(地图、标本、实物、模型、图表等)展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探究性演示让学生理解或探究的问题很多。例如本课中运用多媒体幻灯片给学生演示了世界洋流分布图、关于洋流形成的视频解说、渔场的形成等。
4.社会热点
国际、国内的一些时政大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自然灾害等),很多都与地理科学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些也都是很好的探究材料。通过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现在生活密切的关系,既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例如本课中选取了泰坦尼克号缘何撞上冰山,珍珠港战役中日军选择的时间和路线,中国的“漂流鸭”缘何身价大增等探究性问题,学生既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二、搜集地理资料,形成观点
这是培养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在确立探究点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一定时间搜集、分析相关的地理资料。学生搜集地理资料的范围、方式不限,既可以是查阅图书、报刊,又可以查询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甚至是网络、还可以实地考察等,只要地理资料真实可信即可。掌握一定地理资料后,学生就能够根据掌握的地理资料,理清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对问题的初步认识,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三、小组交流,完善观点
进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的好方法。它是在学生对问题产生初步认识后,由观点相近的同学自发组成的研究小组。组员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最后融合统一,形成本小组的观点。整理出本小组的研究论文,推选出一名或几名同学作为本组的发言代表(包括主讲人、补充者和资料展示者),做好班内交流的准备,并接受和解答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
四、归纳整理,班内交流
对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这是学生探究成果和各方面能力的一次重要展示,其方式可以是成果交流、辩论会、论文答辩、记者招待会、交流实况录像等多种形式。应该注意的是:1、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对交流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2、让每位同学在活动中都有自己的任务,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不能使一人有置身事外的感觉,不能将班内交流变成少数同学的才艺展示会。3、应当允许并且鼓励不同观点存在。
五、总结与成果展示
这是探究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对于巩固探究成果,培养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持续兴趣和下一次的探究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式多种多样:墙报、板报、手抄报、专门编辑的小册子等,有条件的还可以以网站形式在校园网上展示,并与他人交流。当学生以不同方式看到自己的探究成果和表现时,其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我布置给学生的课外拓展作业——以“洋流”为主题的手抄报,内容丰富,色彩艳丽,让我爱不释手。
在地理探究课的全过程,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指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参与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自主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我所设计的“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探究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归纳规律、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对比、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谢登斌.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J].教育探索,2009(12).
[4]李召存.现代教学论视野中的学习观[J].中国教育学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