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浅见
【作者】 韩子亦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第五中学
【摘要】是作者对新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点想法,通过对传统教法应如何传承及改变,更适应新时代学生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流于形势,让学生寓教寓乐,更突显课堂的有效性。【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课改
【正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教育者在设计课堂、备课之前,首先要明确认识到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已不在于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的精神发展。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时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突出要求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向我们任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维,使我们必须紧跟时代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于是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一、抛弃传统,大厦将倾
讲述法是传统教法,在课改开始之际,多数声音在宣称,这属于填鸭式教学,非课改精神。的确,传统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基本以满堂灌,被动记忆,填鸭式教学,失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是以教师为主导,被动式学习,学生也仅是学到了一些历史的皮毛点滴,学到的仅是死的历史,学生根本不可能走进真实的历史。
难道讲述法真的就一无是处,全盘抛弃了吗,窃以为不可以这样,完全抛弃了讲述法,实际上也就是失去了基础,大厦将倾。那么抛弃的不只是教师的主导地位,还将是教师的主体。一堂课如果失去教师的循循善诱,正确的导向,其历史思想的正确性将可考。那就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
二、故事不等于伪科学
很多教师提到故事时,想到的就是伪科学,总认为历史是科学,那就得严肃认真,不允许趣味性的存在;要不就是曲解了故事,认为那是野史传言不值一提,单纯的故事就如电视上的戏说历史一般,是如何的不可取,甚至都不能提到故事一词,可历史教学中的故事,并不仅仅是用那一点点野史、戏说、传言,就此活跃课堂,调剂气氛。
窃以为,故事性是以有根有据的史实,或是睿智幽默的笑话,趣闻轶事,可以促使学生对历史完整性的探索,同时也可引出对历史的评价,推论,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能力。
一堂纯以课件的演示,以其提出的距史实现实遥远的而且生涩的讨论,实际上容易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达到历史课堂有效性的目标。
三、多媒体的应用仅是历史课教学方法之一
现在一堂优质课,多以精美的课件展示开始,教师仅在展示台上,点点鼠标,学生边看边说,这似乎就是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的完美体现,优质课基本都是以此为模式,可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哪?学生也仅是机械地随着鼠标在前进,学习的自主性又在何处?
多媒体的使用能增加一堂课的知识量,可以多形式的提供给学生,声,形等空间多层感受,但这只是教学的手段一种,只能在最恰当的时候使用。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具体到不同的课程,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四、新课程中的教师应当如何做
一堂好课更多的应体现教师的智慧、博学如何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历史的真实,热爱历史,并在历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真正的学会历史,学懂历史,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乃至人生的重大问题,从而培养历史人生观,并影响到学生的一生。青少年时期正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教育者施教必须把握良机。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历史,走进真实的历史。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灵,走进历史的精神与文化氛围之中,才能真实的去触摸历史的“思想”与“生命”,全身心的接受历史灵魂的熏陶,从而实现人类优秀精神与品质的传承。缺少了思想的历史只能是“死”的历史;只有把我们的思想注入其中,历史才会具有生命性,才能够被“激活”。
现在一些历史教师在理解教材和分析历史现象的时候,已经日益呈现出捉襟见肘的迹象了,过去那种一味只是让学生“记住”,甚至是“死死地记住”历史知识的传统法宝早已经成为过去陈旧的代表。现在怎么办呢?教师应跳出单纯的“抠知识”,转向关注挖掘蕴藏其中的思维能力因素的角度来考虑。历史教师理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的充实、提高自己的学识、才干,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
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新课堂应该关注、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理氛围。
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创建新课堂的必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愿望只能跟学习的成功同时俱来。在教学实践中,每学习完一个主题,可以及时地开展一堂活动课,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演讲、表演、手抄报等形式来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活动课后,还应及时点评,给予学生们很高的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下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索和发现提供机会和帮助。新课堂必须体现、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目的是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让学生学到活的历史,有生命的历史!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教育者在设计课堂、备课之前,首先要明确认识到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已不在于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的精神发展。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时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突出要求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向我们任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维,使我们必须紧跟时代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于是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一、抛弃传统,大厦将倾
讲述法是传统教法,在课改开始之际,多数声音在宣称,这属于填鸭式教学,非课改精神。的确,传统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基本以满堂灌,被动记忆,填鸭式教学,失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是以教师为主导,被动式学习,学生也仅是学到了一些历史的皮毛点滴,学到的仅是死的历史,学生根本不可能走进真实的历史。
难道讲述法真的就一无是处,全盘抛弃了吗,窃以为不可以这样,完全抛弃了讲述法,实际上也就是失去了基础,大厦将倾。那么抛弃的不只是教师的主导地位,还将是教师的主体。一堂课如果失去教师的循循善诱,正确的导向,其历史思想的正确性将可考。那就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
二、故事不等于伪科学
很多教师提到故事时,想到的就是伪科学,总认为历史是科学,那就得严肃认真,不允许趣味性的存在;要不就是曲解了故事,认为那是野史传言不值一提,单纯的故事就如电视上的戏说历史一般,是如何的不可取,甚至都不能提到故事一词,可历史教学中的故事,并不仅仅是用那一点点野史、戏说、传言,就此活跃课堂,调剂气氛。
窃以为,故事性是以有根有据的史实,或是睿智幽默的笑话,趣闻轶事,可以促使学生对历史完整性的探索,同时也可引出对历史的评价,推论,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能力。
一堂纯以课件的演示,以其提出的距史实现实遥远的而且生涩的讨论,实际上容易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达到历史课堂有效性的目标。
三、多媒体的应用仅是历史课教学方法之一
现在一堂优质课,多以精美的课件展示开始,教师仅在展示台上,点点鼠标,学生边看边说,这似乎就是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的完美体现,优质课基本都是以此为模式,可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哪?学生也仅是机械地随着鼠标在前进,学习的自主性又在何处?
多媒体的使用能增加一堂课的知识量,可以多形式的提供给学生,声,形等空间多层感受,但这只是教学的手段一种,只能在最恰当的时候使用。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具体到不同的课程,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四、新课程中的教师应当如何做
一堂好课更多的应体现教师的智慧、博学如何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历史的真实,热爱历史,并在历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真正的学会历史,学懂历史,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乃至人生的重大问题,从而培养历史人生观,并影响到学生的一生。青少年时期正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教育者施教必须把握良机。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历史,走进真实的历史。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灵,走进历史的精神与文化氛围之中,才能真实的去触摸历史的“思想”与“生命”,全身心的接受历史灵魂的熏陶,从而实现人类优秀精神与品质的传承。缺少了思想的历史只能是“死”的历史;只有把我们的思想注入其中,历史才会具有生命性,才能够被“激活”。
现在一些历史教师在理解教材和分析历史现象的时候,已经日益呈现出捉襟见肘的迹象了,过去那种一味只是让学生“记住”,甚至是“死死地记住”历史知识的传统法宝早已经成为过去陈旧的代表。现在怎么办呢?教师应跳出单纯的“抠知识”,转向关注挖掘蕴藏其中的思维能力因素的角度来考虑。历史教师理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的充实、提高自己的学识、才干,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
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新课堂应该关注、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理氛围。
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创建新课堂的必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愿望只能跟学习的成功同时俱来。在教学实践中,每学习完一个主题,可以及时地开展一堂活动课,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演讲、表演、手抄报等形式来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活动课后,还应及时点评,给予学生们很高的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下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索和发现提供机会和帮助。新课堂必须体现、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目的是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让学生学到活的历史,有生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