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生物课的教学方法

【作者】 阿热孜古丽·库尔班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一中学



【正文】      新课改要求:一个称职的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北宋程颐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歌德也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中学生的,其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将从事生物事业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我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加强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就能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有成效。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七年级讲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时,我给孩子们讲显微镜的发明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生物课堂上适度地导入或穿插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课堂妙笔生花,还能让“小故事,大智慧”启迪孩子们。其实每个生物科学的新发现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为了让学生们能深刻理解这些故事,我让学生查找资料,把这些资料贴在了教室的图书角,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去欣赏、去学习,让这些名人故事激励他们,鼓舞他们,借此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堂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舞台
  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新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开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尿液的形成”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防止养成思维隋性。
  真正的人才不仅是单纯的具备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去假设问题,然后设法(包括在课外)去获取事实和证据,去思维,去发现,去推理,去判断。为了正确地表达,要鼓励学生与人交流和合作。例如,在讲“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先让学生动手做“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探究实验,与人交流和合作,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动手中获得感性知识,在交流和合作中得到提高。最后教师进行点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智力和多方面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室,在实践当中,我根据教学需要大胆离开教室,更换教学场所。如实验室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场所,那里有做各种实验的仪器设备,那里有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模型、标本、教具,那里有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氛围,所以我有很多课是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上课,效果很好,学生可以动动手,培养操作能力,学生可动动眼,培养观察能力,学生也不是一直坐着,根据需要时站时坐。再如:参观大棚蔬菜种植和管理,是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两者关系及受哪些因素影响的理想的地方,我试着把同学们带到农民大棚里,为他们上课,使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知识学习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且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求知欲增强,教学效果如愿以偿。改变教学环境,对活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调研撰写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
  1.通过练习可使知识再现,使学得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例如,在学习细胞结构时,先让学生做临时装片,观察几种植物细胞,并带着思考题进行“观、思、探、读、讲”,掌握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再通过抽查提问、课堂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同时也重现了知识,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2.调查研究、制作、撰写是学生能力得到提升的关键环节。调查研究、制作生物模型、撰写生物小论文。这三个环节都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例如,让学生上网或实地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危害”问题,利用纸板、凡士林等制作“空气尘埃测定板”探测某地尘埃污染严重情况,然后撰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加强了课外阅读及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良好思想品德,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一讨论式教学法、启发一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生物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等。还可建立习题库、实验录像、课件库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生物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