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作者】 姚光艳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双河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 《纲要》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务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枯燥无味的、难以理解的,对幼儿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幼儿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不积极加以引导,幼儿就会很容易降低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如何进行幼儿数学教学,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发;幼儿;兴趣
【正文】
儿童心理学家皮业杰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幼儿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同,他们必须在与环境的交汇作用中体验数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做出了新的定位和要求,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他们构建数学概念首先来源于动作,这就强调了我们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应以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要教育方法,把抽象的数理知识转化为能够理解的可操作性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和感知数学,那么如何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开展操作材料活动呢?
一、对操作材料的要求和使用方法
幼儿进行操作活动必须有可以用来操作的材料,它们是幼儿进行思维的物质基础,在这里操作的材料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幼儿学习的工具,又包含着幼儿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慎重提供操作材料,提供的材料必须是可操作的,有
趣味的,直观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材料:
(一)实物材料幼儿对数的概念的形成。
首先要经过动作表现阶段,这是幼儿通过在作用于事物的外部活动来获得数概念的体验,为下一步的抽象学习打下基础。与这一阶段相适应,应为幼儿提供的实物材料,如:积木、木珠及玩具材料,纽扣,筷子,火柴等生活材料和瓶盖,石子等废旧材料。例如:学习数的分解和组合,获得3个物体可分成1个和2个,2个和1个的经验,这个经验极为重要,他是幼儿明白数可以分成2部分,两部分合起来得到原来的数,有了这种经验,幼儿可以很容易掌握更大数字的分解与组成,并逐步懂得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互补,包含关系。
(二)半具体,半抽象的材料。
数概念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形象表征阶段,这时可为幼儿提供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学习材料。例如:图片,点卡等,这是因为在上一阶段,幼儿已经可以脱离具体的事物,依靠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和语言进行高一层次思维水平的学习,依然是学习数的分解与组成,再分解数的基础上,让幼儿利用图片,材料进一步学习,例如:学习5的分解与组成,可为幼儿提供一些图片材料,如: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摆出5个三角形的分解结果,或者提供5个点的图片让幼儿直接画出分解结果,使用这种材料进行学习,幼儿能逐步学会具有概括性的标记特征数的分解结果,对数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三)抽象符号材料。
幼儿数概念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符号表征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幼儿逐步掌握数概念的含义,这时可用直接运用数学符号进行学习,形成数概念,实物材料,半抽象、半具体材料,抽象符号材料的提供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它是幼儿在获得数概念体验的基础,经过半具体,半抽象材料搭建的“桥梁”实现获得抽象数概念的跳跃,因此这三种材料的提供它具有先后顺序的,不可任意颠倒。
总之,材料的提供由易到难,层次分明,满足了不同水平幼儿发展的要求。
二、学习多样化的操作活动形式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数学教育内容的要求,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成可以采用集体操作形式小组操作形式和个别操作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以小组操作形式为主,因为小组操作形成可以使教育活动内容的安排和组织更为灵活多样,同时也为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提供了直接交往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幼儿整体性的发展。
三、对操作活动进行适时指导,并注意它的灵活性
操作活动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着,在组织幼儿学习活动中扮演一个学习者的角色,和他们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凡是幼儿可以自己操作的教师应避免直接告诉幼儿,应鼓励幼儿自己发现错误,修正错误,操作活动时在体现幼儿自主性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在实际的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又往往会出现教师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来应对所发生的一切情况。
四、操作活动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个体的差异性
《幼儿园学习指导纲要》十分强调人的教育,突出教育以人为本重人性人格,培养全面人才,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面对有着各种差异的幼儿应根据不同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使各种程度的幼儿都能“跳一跳够得着”如:小班数学游戏“娃娃商店中”目标是让幼儿理解3以内的数,并按数取物,使投放的材料却没有仅限以3以内的操作材料,应提供一些大于3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进行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在完成认识“3”以后。适当向前发展,对他们多关注一些,使他们能进步快一些。
其次,用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如:小班:比较大小时,用大皮球和小皮球比较,让幼儿玩一玩,拍一拍,等活动体验大和小的区别,如:中班,比高矮,让高个子的幼儿和矮个子的幼儿来比较感知谁高谁矮等。
另外,还有用儿歌,幻灯片,等方式通过幼儿的各种感官产生作用,相应地提高了幼儿对数学教育的兴趣,同时又在教育活动中发展了孩子的数学思维。
因此,在幼儿对数学感兴趣时应引导幼儿主动的学习,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重要和有趣,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儿童心理学家皮业杰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幼儿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同,他们必须在与环境的交汇作用中体验数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做出了新的定位和要求,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他们构建数学概念首先来源于动作,这就强调了我们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应以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要教育方法,把抽象的数理知识转化为能够理解的可操作性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和感知数学,那么如何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开展操作材料活动呢?
一、对操作材料的要求和使用方法
幼儿进行操作活动必须有可以用来操作的材料,它们是幼儿进行思维的物质基础,在这里操作的材料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幼儿学习的工具,又包含着幼儿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慎重提供操作材料,提供的材料必须是可操作的,有
趣味的,直观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材料:
(一)实物材料幼儿对数的概念的形成。
首先要经过动作表现阶段,这是幼儿通过在作用于事物的外部活动来获得数概念的体验,为下一步的抽象学习打下基础。与这一阶段相适应,应为幼儿提供的实物材料,如:积木、木珠及玩具材料,纽扣,筷子,火柴等生活材料和瓶盖,石子等废旧材料。例如:学习数的分解和组合,获得3个物体可分成1个和2个,2个和1个的经验,这个经验极为重要,他是幼儿明白数可以分成2部分,两部分合起来得到原来的数,有了这种经验,幼儿可以很容易掌握更大数字的分解与组成,并逐步懂得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互补,包含关系。
(二)半具体,半抽象的材料。
数概念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形象表征阶段,这时可为幼儿提供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学习材料。例如:图片,点卡等,这是因为在上一阶段,幼儿已经可以脱离具体的事物,依靠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和语言进行高一层次思维水平的学习,依然是学习数的分解与组成,再分解数的基础上,让幼儿利用图片,材料进一步学习,例如:学习5的分解与组成,可为幼儿提供一些图片材料,如: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摆出5个三角形的分解结果,或者提供5个点的图片让幼儿直接画出分解结果,使用这种材料进行学习,幼儿能逐步学会具有概括性的标记特征数的分解结果,对数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三)抽象符号材料。
幼儿数概念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符号表征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幼儿逐步掌握数概念的含义,这时可用直接运用数学符号进行学习,形成数概念,实物材料,半抽象、半具体材料,抽象符号材料的提供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它是幼儿在获得数概念体验的基础,经过半具体,半抽象材料搭建的“桥梁”实现获得抽象数概念的跳跃,因此这三种材料的提供它具有先后顺序的,不可任意颠倒。
总之,材料的提供由易到难,层次分明,满足了不同水平幼儿发展的要求。
二、学习多样化的操作活动形式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数学教育内容的要求,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成可以采用集体操作形式小组操作形式和个别操作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以小组操作形式为主,因为小组操作形成可以使教育活动内容的安排和组织更为灵活多样,同时也为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提供了直接交往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幼儿整体性的发展。
三、对操作活动进行适时指导,并注意它的灵活性
操作活动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着,在组织幼儿学习活动中扮演一个学习者的角色,和他们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凡是幼儿可以自己操作的教师应避免直接告诉幼儿,应鼓励幼儿自己发现错误,修正错误,操作活动时在体现幼儿自主性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在实际的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又往往会出现教师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来应对所发生的一切情况。
四、操作活动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个体的差异性
《幼儿园学习指导纲要》十分强调人的教育,突出教育以人为本重人性人格,培养全面人才,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面对有着各种差异的幼儿应根据不同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使各种程度的幼儿都能“跳一跳够得着”如:小班数学游戏“娃娃商店中”目标是让幼儿理解3以内的数,并按数取物,使投放的材料却没有仅限以3以内的操作材料,应提供一些大于3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进行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在完成认识“3”以后。适当向前发展,对他们多关注一些,使他们能进步快一些。
其次,用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如:小班:比较大小时,用大皮球和小皮球比较,让幼儿玩一玩,拍一拍,等活动体验大和小的区别,如:中班,比高矮,让高个子的幼儿和矮个子的幼儿来比较感知谁高谁矮等。
另外,还有用儿歌,幻灯片,等方式通过幼儿的各种感官产生作用,相应地提高了幼儿对数学教育的兴趣,同时又在教育活动中发展了孩子的数学思维。
因此,在幼儿对数学感兴趣时应引导幼儿主动的学习,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重要和有趣,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