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

【作者】 陈 勇

【机构】 云南省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在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在于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在于“以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点燃智慧”;在于循序渐进地导疑、导趣、导思、导法,增强学生的数学技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变教为导;激思启智;画龙点睛
【正文】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夸美纽斯说:“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孔子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只有相机诱导,才能有效启迪学生心灵,点燃学生智慧,提高学生素养。
  一、变教为导,少教多学
  与时俱进,践行课改理念,追求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教”能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注重“少教多学”理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努力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益;讲究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以导达思,促进发展,实现师生教学双赢。
  “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实施少教多学就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具体地说,就是要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以教师为主导,要切实落实好讲与不讲: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急于求成。只需三分钟就讲清的问题,不讲四分钟;紧扣主题的引入,不带帽子、绕圈子;留给学生自学和训练的时间,不占用;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不包办代替。
  我国《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夸美纽斯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陶行知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一系列精辟论述,无一不是强调“导”的重要,“学”的关键。
  俗话说:“无规不成矩,无矩不成方。”教师的“导”是有原则的,只有重视“导”的原则,才能成就高效。
  主导性原则:教师是主导,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主体,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感悟,心理素质的提高,都必须靠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实践、思考,教师不能取代。
  和谐性原则:人为本,和为贵,谐为美。和谐社会呼唤和谐课堂。只有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
  自主性原则:我的事,我做主。现代社会要求人人进步,个个有梦想。我们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做,才能学有所获。
  差异性原则: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创造性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真理是发展变化的,激思启智,从怀疑开始。
  教是主导,学为中心。“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二、设疑问难,激思启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点。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问,才能常有创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南宋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只有主动地去探究才会有创新、有创造。”圣人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学者说:“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清代散文家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因此,我们只有想方设法引领学生深入教材,充分质疑问难,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做到“精、巧、活、深”。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提问要注重所提问题的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逻辑性、层次性等。既要注重教师的巧问,也要注重学生的发问。只有师生恰到好处的互问,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如我组织学习“二次函数——图像变换”时,由于学生抓不住位置变换的实质,我巧妙地设计成:(1)将函数的图像沿x轴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得函数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 (2)将函数图像沿Y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所得函数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3)将函数的图像先向上平移1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得函数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4)将函数的图像横坐标伸长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所得函数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 (5)将函数的图像纵坐标伸长原来的2倍(横坐标不变),所得函数图像的解析式又是什么? 这样有的放矢的提问,引领学生循序渐进,既抓住了重点、针对了难点、扣住了疑点,又体现了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课堂上的随意、盲目和主观。教学有条不紊,梯度适宜,融会贯通,恰到好处。
  注重因材施教,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人人学有所获。如学习“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这个规律时,我给学生设计了具有层次性的小问题:(1)过一点可以画几个圆?(2)过两点可以画几个圆?(3)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能画几个圆?能否确定所画圆的圆心?就这样,在层层的提问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埋下头来,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问题,多方式、多形式地实施问题教学,从向学生提问题到让学生逐渐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问题探究中锻炼思维和增强技能。
  三、提纲挈领,各个击破
  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每天都少不了的工作,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得认认真真备好课,熟练掌握教材,熟练驾驭学生,能根据学生实际,教材难易,得心应手地组织好教学。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学一定要掌握关键,抓住要领,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开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教学。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减负增效,讲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何有效地突破教材重难点,历来是数学教师棘手的事。本人通过多年的实践认为:抓住典型例题,透彻点拨解题思路,强化解题策略,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力求突出一个“巧”字。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我组织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知识点时,就充分利用例题:如图所示,直线MN分别和直线AB,CD,EF相交于点G,H,P,∠1=∠2,∠2+∠3=180°,试问:AB与EF平行吗?为什么?





  解:AB∥EF,理由是
  解法一:
  ∵∠1=∠2 ∠2+∠3=180°(已知)
  ∴∠1+∠3=180°(等量代换)
  又∵∠1=∠BGP ∠3=∠GPF(对顶角相等)
  又∵∠BGP+∠GPF=180°(等量代换)
  ∴AB∥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解法二:
  ∵∠3=∠MPF(对顶角相等)
  ∠2+∠3=180°(已知)
  ∴∠MPF+∠1=180°(等量代换)
  又∵∠1=∠2(已知)
  ∴∠1+∠MPF=180°(等量代换)
  又∵∠1+∠AGP=180°(邻补角定义)
  ∴∠AGP=∠MPF(等式性质)
  ∴AB∥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解法三:
  ∵∠1=∠2 ∠2+∠3=180°(已知)
  ∴∠1+∠3=180°(等量代换)
  又∵∠3+∠EPM=180°(邻补角定义)
  ∴∠1=∠EPM(等式性质)
  ∴AB∥E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解法四:
  ∵∠2=∠CHM(对顶角相等)
  ∠1=∠2(已知)
  ∴∠1=∠CHM(等量代换)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又∵∠3=∠HPF(对顶角相等)
  ∠2+∠3=180°(已知)
  ∴∠2+∠HPF=180°(等量代换)
  ∴CD∥EF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AB∥EF(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如此这般强化训练,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关系,就会得到熟练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有老师会教,学生才会多学。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竭尽全力、引导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学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素质,达到教的最优化,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晋鹏.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J].才智,2014,12;
  [2]田冬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5;
  [3]王静.论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J].学周刊,2016,(03);
  [4]陈锦凤.理解性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3);
  [5]李亚平.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