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荆棘中前行——乡镇初中作文现状浅析
【作者】 宋小辉
【机构】 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镇中学
【摘要】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些相对经历少、阅历浅、视野小的学生,作文教学向来就是语文老师的一块心病,本文主要就从给学生以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对农村作文教学作出一些实践探讨,力求提高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关键词】农村作文教学;听说读写;辩论
【正文】
每次统考成绩出来,乡镇老师们不可避免的就会分析,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学生成绩会比县城学生的成绩差,自己花的精力可不比同行们的少,分析之下很多时候都会发现我们的学生跟县城学生相比作文水平竟然有这么大的差距啊。这无疑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我认为有必要对当前农村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对策,以探索出一条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新方法。
一、常见的一些问题
(1)作文是语文的一种综合体现
怕写作文,学生听到写作文就叫苦连天是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 ,只要布置作文,学生就唉声叹气。茫然无奈,既希望老师能作写前详细的指导又希望有例文可仿照、抄写,甚至希望老师能延长收缴的时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前提条件和无形动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是自身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老师长时间的培养。一直以来 ,以前教师上作文课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能展现的素材根本就没有多少,现在虽然有了多媒体,但有些老师不能熟练或者是时间原因,作文教学的程序无非是作前指导展示少许范文,学生写作、 教师批改,讲评四部曲,教师很多时候也限于考试规则,讲应试作文,只能是循规蹈矩在考试的圈圈里天天讲一样的作文,学生也禁锢在圈圈里天天写一样的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抒 情 、说明、议论,周而复始地练,其结果自然也就好不到哪去,学生写了没新意,学生也就越练越厌恶写作文。老师看了交上来的作文也是头痛,自然也不是很想改。
(2)学生的见识少,阅读量少
对写做而言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 ”呢?阅读不但可以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地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 默化的影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很多学生几乎不会阅读。“源”的问题没有解决,哪来的“流”呢?阅读贫乏是语文学习的致命伤。
(3)练的少,想得也不多
乡镇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在家里跟随老人过日子,很多同学回到家还需要做一定的家务活,做完活就都想着做动画,跟玩游戏了,在没是人监督的情况下哪里还愿意再去看书写作,想东西!
二、对学生作文现状的一些对策
(1)加强阅读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即使读了,却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就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兴趣。所以要写好作文,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读精品,才有丰厚的积累。老师可以对学校阅览室这个资源充分利用,给学生开出一些书单,让学生系统有效的阅读,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推荐一些有趣味的杂志,比如小小说,短篇小说什么的。
(2)加强口头创作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小说作家喜欢聚在一起开沙龙,围绕一定的学术研讨内容及范围,由主持人提出问题,并发表观点,然后其他人提问讨论 ,有些像现在电视节目中的“学术论坛”。我们可以学习这样的集体口头创作方式.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漫谈读书、讨论时事、评点时弊等。(乡村学生普遍腼腆,所以需要老师制造气氛)具体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主持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规定一定的发言时间,然后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一个重点,抒发某种情感,阐明某种见解。发言的时候,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指出缺点和不足。也可以肯定对方的优点和长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替换字词(化方言为规范,化口语为书面语),剪裁事例,提取观点。在活动中,学生相互评点,相互启发,集体创作,可以很好地实践新课程提出的合作式学习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的。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同龄人的肯定,他们是乐意在活动中展现自我的。为此,他们就会积极地准备练说活动所需的材料,就会潜心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 ,广泛阅读现代的书报杂志,并且从中筛选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强的信息材料。学生可以在推介前写好发言稿,也可以在推介后再总结。这样,不但“说”带动了“读”,而且“读”也提高了“说”的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 做法不仅很好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但注意老师在第一次活动中,一定要能调动气氛,不然你会面临冷场的尴尬)。
(3)多样性写做的练习
其实我们除了专门的作文课以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写作练习的,比如日记,小日记几十字写一株花,俩片叶,大日记几百字写心情,记快乐都可以。还可以在上课途中,让学生针对课文写上几句小品,带入一下主角,假如是你你怎么样。
(4)课堂中辩论的运用,以及辩论档案的建立
现在很都学校都在进行新课堂改革,以辩论的形式来组织语文教学,这贯彻了新课标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原则,全面综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把辩论引入作文教学中(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义务教育的的发展和普及,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进入了初中课堂,他们大多交际不广,见识不多,阅历不深,在公共场合说话时不够流利自然,声调、神态、仪态等都不尽如人意。坚持给学生创造“说 ”的机会 ,哪怕说错了也不怕,多给他们机会加强说话训练,使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敢说到能说,由能说到善说,由善说到爱说,让学生在“说 ”的方面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习惯给段材料或出个题目、话题,提些要求,学生则当堂完成作文。学生经过短时间的冥想苦思、匆忙敷衍,写出来的文章干瘪单薄、空话连篇。如果能有准备地组织好课堂辩论。丰富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思路。那么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决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素质会大大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也就会较快地得到提升。
辩论档案的建立主要工作应该包括:记录、整理辩论经过、分 组整理辩词 、撰写辩论心得体会等,这个环节的工作,很多教师往往把它疏漏掉,殊为惋惜,因为只有这样做.才算是一次真正完整有效的语文活动,也才能真正全面综合地提高“说 ”与“写”的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急于求成。开始阶段 ,可以让学生朗读一篇自己喜欢的诗歌、短文,或者讲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等。每堂课一人次,按座位号轮流,教师当场评议,力求挖掘学生“说 ”中的闪光点,予以鼓励 。到了一定的阶段 ,再通过必要的引导、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现“说”与“写”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任何能力的提高都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 。说“写”能力的同步提高也不例外 。刚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是有困难的。 但只要坚持进行“说 ”与 “写 ”的同步训练.真正做到 “说 ”与 “写 ”的相互促进,我们就一定能收到较大的成效,在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相应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每次统考成绩出来,乡镇老师们不可避免的就会分析,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学生成绩会比县城学生的成绩差,自己花的精力可不比同行们的少,分析之下很多时候都会发现我们的学生跟县城学生相比作文水平竟然有这么大的差距啊。这无疑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我认为有必要对当前农村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对策,以探索出一条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新方法。
一、常见的一些问题
(1)作文是语文的一种综合体现
怕写作文,学生听到写作文就叫苦连天是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 ,只要布置作文,学生就唉声叹气。茫然无奈,既希望老师能作写前详细的指导又希望有例文可仿照、抄写,甚至希望老师能延长收缴的时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前提条件和无形动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是自身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老师长时间的培养。一直以来 ,以前教师上作文课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能展现的素材根本就没有多少,现在虽然有了多媒体,但有些老师不能熟练或者是时间原因,作文教学的程序无非是作前指导展示少许范文,学生写作、 教师批改,讲评四部曲,教师很多时候也限于考试规则,讲应试作文,只能是循规蹈矩在考试的圈圈里天天讲一样的作文,学生也禁锢在圈圈里天天写一样的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抒 情 、说明、议论,周而复始地练,其结果自然也就好不到哪去,学生写了没新意,学生也就越练越厌恶写作文。老师看了交上来的作文也是头痛,自然也不是很想改。
(2)学生的见识少,阅读量少
对写做而言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 ”呢?阅读不但可以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地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 默化的影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很多学生几乎不会阅读。“源”的问题没有解决,哪来的“流”呢?阅读贫乏是语文学习的致命伤。
(3)练的少,想得也不多
乡镇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在家里跟随老人过日子,很多同学回到家还需要做一定的家务活,做完活就都想着做动画,跟玩游戏了,在没是人监督的情况下哪里还愿意再去看书写作,想东西!
二、对学生作文现状的一些对策
(1)加强阅读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即使读了,却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就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兴趣。所以要写好作文,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读精品,才有丰厚的积累。老师可以对学校阅览室这个资源充分利用,给学生开出一些书单,让学生系统有效的阅读,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推荐一些有趣味的杂志,比如小小说,短篇小说什么的。
(2)加强口头创作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小说作家喜欢聚在一起开沙龙,围绕一定的学术研讨内容及范围,由主持人提出问题,并发表观点,然后其他人提问讨论 ,有些像现在电视节目中的“学术论坛”。我们可以学习这样的集体口头创作方式.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漫谈读书、讨论时事、评点时弊等。(乡村学生普遍腼腆,所以需要老师制造气氛)具体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主持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规定一定的发言时间,然后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一个重点,抒发某种情感,阐明某种见解。发言的时候,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指出缺点和不足。也可以肯定对方的优点和长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替换字词(化方言为规范,化口语为书面语),剪裁事例,提取观点。在活动中,学生相互评点,相互启发,集体创作,可以很好地实践新课程提出的合作式学习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的。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同龄人的肯定,他们是乐意在活动中展现自我的。为此,他们就会积极地准备练说活动所需的材料,就会潜心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 ,广泛阅读现代的书报杂志,并且从中筛选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强的信息材料。学生可以在推介前写好发言稿,也可以在推介后再总结。这样,不但“说”带动了“读”,而且“读”也提高了“说”的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 做法不仅很好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但注意老师在第一次活动中,一定要能调动气氛,不然你会面临冷场的尴尬)。
(3)多样性写做的练习
其实我们除了专门的作文课以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写作练习的,比如日记,小日记几十字写一株花,俩片叶,大日记几百字写心情,记快乐都可以。还可以在上课途中,让学生针对课文写上几句小品,带入一下主角,假如是你你怎么样。
(4)课堂中辩论的运用,以及辩论档案的建立
现在很都学校都在进行新课堂改革,以辩论的形式来组织语文教学,这贯彻了新课标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原则,全面综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把辩论引入作文教学中(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义务教育的的发展和普及,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进入了初中课堂,他们大多交际不广,见识不多,阅历不深,在公共场合说话时不够流利自然,声调、神态、仪态等都不尽如人意。坚持给学生创造“说 ”的机会 ,哪怕说错了也不怕,多给他们机会加强说话训练,使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敢说到能说,由能说到善说,由善说到爱说,让学生在“说 ”的方面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习惯给段材料或出个题目、话题,提些要求,学生则当堂完成作文。学生经过短时间的冥想苦思、匆忙敷衍,写出来的文章干瘪单薄、空话连篇。如果能有准备地组织好课堂辩论。丰富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思路。那么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决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素质会大大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也就会较快地得到提升。
辩论档案的建立主要工作应该包括:记录、整理辩论经过、分 组整理辩词 、撰写辩论心得体会等,这个环节的工作,很多教师往往把它疏漏掉,殊为惋惜,因为只有这样做.才算是一次真正完整有效的语文活动,也才能真正全面综合地提高“说 ”与“写”的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急于求成。开始阶段 ,可以让学生朗读一篇自己喜欢的诗歌、短文,或者讲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等。每堂课一人次,按座位号轮流,教师当场评议,力求挖掘学生“说 ”中的闪光点,予以鼓励 。到了一定的阶段 ,再通过必要的引导、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现“说”与“写”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任何能力的提高都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 。说“写”能力的同步提高也不例外 。刚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是有困难的。 但只要坚持进行“说 ”与 “写 ”的同步训练.真正做到 “说 ”与 “写 ”的相互促进,我们就一定能收到较大的成效,在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相应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