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提高德育实效性新探
【作者】 陈士红
【机构】 浙江省浦江县治平中心小学
【摘要】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党和各级政府、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相对于投入而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尚需提升。故而,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再次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关键词】提高;德育;实效性
【正文】
在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上,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中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被再次突出。笔者从教的几年来,一直在努力提高“德育实效性”上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作为教育者,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更新德育观念,摆脱“政治道德价值唯一”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我们要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上的潜能,把积极的外在影响和需要,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使其作为一个主体,在生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得以整体优化,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
其次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相信人人都有才,个个都成材。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变教育的选拔功能为发展功能。
第三是要有科学的评价观。评价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主体的发展。这种发展因个体的不同而有三个纬度的差异: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层次、不同的个性特色。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和潜质,“一刀切”的评价难以实现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以多元为特征、以激励为目标。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与潜能,并促进这种需要的满足和潜能的最充分的挖掘,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评价的多元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者、受教育者等)、评价内容的多元(涵盖认知的、情感的、能力的、行为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如自评与互评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等),评价程序的多元等等。
第四,赋予德育新的时代内容。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内容稳定有余,创新不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需求脱节。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研究新时期学生道德素质结构,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同时,树立起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价值观、平等价值观、法制价值观、个性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等新的价值观念,德育才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富有活力。德育必须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如果让单纯政治化、抽象化的观念主宰学生的思维,而不去研究市场经济引起的利益关系的变化,学校德育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就难以获得最佳效果。学校德育必须将社会对于学生有关公民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等素质要求,落实到教育内容上,成为德育教材的必要组成部分。德育教材既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直接经验材料,又可以是间接的经验材料。无论属于何者,时代性特征不能被阉割。
二、善抓小事,积“小”成“大”
我们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抓小事。抓小事就是要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要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让孩子的闪光点不断闪亮,辐射他人,影响并连成一片,使不良的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从而使孩子能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要“积小成大”,就要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不单单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在校的其他员工的要求。因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落实这一要求时,特别要强调两个“任何”:任何一位老师在任何地方,发现任何一位学生言行上的“亮点”都要及时褒奖,并且大力宣扬,积淀孩子的德育素养;任何一个老师在任何一个地方发现任何一个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萌芽点”,都要及时教育、疏导,帮助孩子克服、矫正。
在抓小事中,要注意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红领巾电台、宣传栏……宣扬学生中美的言行,点滴进步。我们常常围绕一些看似小事的不良行为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针对不同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分析讨论,提高辨析水平,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德准则。
三、面向全体,因人而异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必须强调面向全体。每一个学生不管他的思想品德基础、表现如何,都要发展,要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思想、情感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前特别要克服重“后进生”轻“优秀生”的德育思想。在工作中,笔者发现不少老师对自己眼中的“好学生”总是特别放心,而对“坏孩子”却时时“盯、管、跟”。其实,“好孩子”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毛病,而“坏孩子”也有他们可爱、可取之处。
在提高德育实效性工作中,在关注全体学生全面成长的同时,还必须因人而异开展德育工作。笔者试行了“找差距,求进步”的德育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在学期伊始对照上学期的表现情况寻找行为差距后,制定一个学期的奋斗目标,每个月班级评价一次,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笔者感受到,德育如果能在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因人施教,注意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实效性一定能大大提高。
四、活用方法,知行结合
造成学校德育实效性偏低的原因之一是学校德育方法的僵化。目前学校德育方法很多,但在德育实践中,相当多的教师仍以说服教育法为中心,教育中满足于单纯的特定的价值准则的传递,停留在道德知识ABC的宣讲和伦理谈话上,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一些学生政治理论考分很高而实际政治表现极差的现象,不少学生形成了知行不一,说是一套做是一套的“双重人格”。再加上说服教育法运用不当,其实质是一种强制灌输教育,忽视学生是道德修养的主体,引起学生对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的排斥,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实效性偏低就成为必然。
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对德育方法进行改革,在德育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德育方法。首先,要借鉴西方德育方法的成功经验,研究表明,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获得普遍认可,成为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而在德育中,价值澄清法是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示范榜样法、观察学习法和社会学习法也是应用很广的方法,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使用。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方法。众所周知,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每种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社会伦理道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然后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是离不开道德情感的,道德情感是由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而道德情感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缺乏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情感无法体验、无处生产,学生的道德认识无法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最终无法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最终无法形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扎根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五、提升素质,言传身教
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但模仿力强可塑性大。在家庭中,家长或其他年长者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孩子的成长。可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引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教育则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将孩子引向歧途。因此,提升家长教育素质,予以孩子良好影响极为重要。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良好的、健康的教育?第一,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一切。孩子的思想、言行、神情,孩子的学习、活动、交往,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等都要关注。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点滴的变化中发现孩子身上的健康因素或不健康因素并加以引导。第二,要能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将自己的所思所为主动向家长倾诉。家长要在此基础上与孩子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给他克服困难、改正错误的勇气,给他释疑解惑的点拨,给他不断前进的力量。第三,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倘若父母能言语文明、待人真诚、生活勤俭、工作敬业、开朗大方……那么,他们将给予孩子以表率,从小在孩子心灵中播下的种子一定能长出健康茁壮、充盈着生命活力的小苗。第四,要做到既管又不管,让孩子自主成长。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真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哪些方面是该管的、哪些方面是不该管的,该管的要考虑怎么管、不该管的要考虑怎么放怎么导,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永远拥有一个自主的空间,在不同时期的生活、学习中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第五,要注意家庭教育的艺术。家长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想怎么惜就怎么惜,爱怎么打就怎么打。要知道溺爱将使孩子“无法无天”,更要知道打骂将使孩子的心灵永远封闭。教育中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或“单刀直入”或“迂迥曲绕”或“旁敲侧击”或“响鼓重擂”,要关爱有度、严格有方,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保留面子。
六、狠抓德育,坚持不懈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种优良品质的形成必须经历“认识――实践――自觉行为――品质”这样的过程,加上小学生的年龄小,思维幼稚,对事物的辨析能力弱等生理、心理特点,因此,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围绕着主要德育内容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开展,不应该轰轰烈烈一阵风,风一吹过无影踪。
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为了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笔者特别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德育基本内容的落实与上级临时布置的重大活动关系――注意把德育基本内容渗透到临时的重大活动中;第二,德育基本内容的落实与重大纪念日活动的关系――-把基本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重大纪念活动中;第三,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的关系――让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相结合,让孩子的健康个体得到张扬,让孩子身上的不良言行在自律与他律、在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中得到克服和纠正。
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道远而任重,但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张梅珍 《话说人格教育》 《小学各科教与学》 2015年10月
[2]张翔 《守住心灵的契约》 《福建教育》 2014年1月
[3]王爱丽 《小学德育教学浅析》 《小学德育》 2014年8月
在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上,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中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被再次突出。笔者从教的几年来,一直在努力提高“德育实效性”上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作为教育者,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更新德育观念,摆脱“政治道德价值唯一”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我们要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上的潜能,把积极的外在影响和需要,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使其作为一个主体,在生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得以整体优化,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
其次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相信人人都有才,个个都成材。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变教育的选拔功能为发展功能。
第三是要有科学的评价观。评价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主体的发展。这种发展因个体的不同而有三个纬度的差异: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层次、不同的个性特色。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和潜质,“一刀切”的评价难以实现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以多元为特征、以激励为目标。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与潜能,并促进这种需要的满足和潜能的最充分的挖掘,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评价的多元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者、受教育者等)、评价内容的多元(涵盖认知的、情感的、能力的、行为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如自评与互评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等),评价程序的多元等等。
第四,赋予德育新的时代内容。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内容稳定有余,创新不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需求脱节。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研究新时期学生道德素质结构,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同时,树立起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价值观、平等价值观、法制价值观、个性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等新的价值观念,德育才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富有活力。德育必须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如果让单纯政治化、抽象化的观念主宰学生的思维,而不去研究市场经济引起的利益关系的变化,学校德育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就难以获得最佳效果。学校德育必须将社会对于学生有关公民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等素质要求,落实到教育内容上,成为德育教材的必要组成部分。德育教材既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直接经验材料,又可以是间接的经验材料。无论属于何者,时代性特征不能被阉割。
二、善抓小事,积“小”成“大”
我们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抓小事。抓小事就是要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要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让孩子的闪光点不断闪亮,辐射他人,影响并连成一片,使不良的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从而使孩子能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要“积小成大”,就要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不单单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在校的其他员工的要求。因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落实这一要求时,特别要强调两个“任何”:任何一位老师在任何地方,发现任何一位学生言行上的“亮点”都要及时褒奖,并且大力宣扬,积淀孩子的德育素养;任何一个老师在任何一个地方发现任何一个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萌芽点”,都要及时教育、疏导,帮助孩子克服、矫正。
在抓小事中,要注意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红领巾电台、宣传栏……宣扬学生中美的言行,点滴进步。我们常常围绕一些看似小事的不良行为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针对不同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分析讨论,提高辨析水平,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德准则。
三、面向全体,因人而异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必须强调面向全体。每一个学生不管他的思想品德基础、表现如何,都要发展,要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思想、情感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前特别要克服重“后进生”轻“优秀生”的德育思想。在工作中,笔者发现不少老师对自己眼中的“好学生”总是特别放心,而对“坏孩子”却时时“盯、管、跟”。其实,“好孩子”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毛病,而“坏孩子”也有他们可爱、可取之处。
在提高德育实效性工作中,在关注全体学生全面成长的同时,还必须因人而异开展德育工作。笔者试行了“找差距,求进步”的德育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在学期伊始对照上学期的表现情况寻找行为差距后,制定一个学期的奋斗目标,每个月班级评价一次,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笔者感受到,德育如果能在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因人施教,注意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实效性一定能大大提高。
四、活用方法,知行结合
造成学校德育实效性偏低的原因之一是学校德育方法的僵化。目前学校德育方法很多,但在德育实践中,相当多的教师仍以说服教育法为中心,教育中满足于单纯的特定的价值准则的传递,停留在道德知识ABC的宣讲和伦理谈话上,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一些学生政治理论考分很高而实际政治表现极差的现象,不少学生形成了知行不一,说是一套做是一套的“双重人格”。再加上说服教育法运用不当,其实质是一种强制灌输教育,忽视学生是道德修养的主体,引起学生对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的排斥,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实效性偏低就成为必然。
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对德育方法进行改革,在德育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德育方法。首先,要借鉴西方德育方法的成功经验,研究表明,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获得普遍认可,成为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而在德育中,价值澄清法是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示范榜样法、观察学习法和社会学习法也是应用很广的方法,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使用。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方法。众所周知,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每种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社会伦理道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然后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是离不开道德情感的,道德情感是由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而道德情感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缺乏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情感无法体验、无处生产,学生的道德认识无法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最终无法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最终无法形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扎根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五、提升素质,言传身教
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但模仿力强可塑性大。在家庭中,家长或其他年长者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孩子的成长。可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引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教育则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将孩子引向歧途。因此,提升家长教育素质,予以孩子良好影响极为重要。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良好的、健康的教育?第一,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一切。孩子的思想、言行、神情,孩子的学习、活动、交往,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等都要关注。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点滴的变化中发现孩子身上的健康因素或不健康因素并加以引导。第二,要能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将自己的所思所为主动向家长倾诉。家长要在此基础上与孩子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给他克服困难、改正错误的勇气,给他释疑解惑的点拨,给他不断前进的力量。第三,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倘若父母能言语文明、待人真诚、生活勤俭、工作敬业、开朗大方……那么,他们将给予孩子以表率,从小在孩子心灵中播下的种子一定能长出健康茁壮、充盈着生命活力的小苗。第四,要做到既管又不管,让孩子自主成长。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真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哪些方面是该管的、哪些方面是不该管的,该管的要考虑怎么管、不该管的要考虑怎么放怎么导,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永远拥有一个自主的空间,在不同时期的生活、学习中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第五,要注意家庭教育的艺术。家长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想怎么惜就怎么惜,爱怎么打就怎么打。要知道溺爱将使孩子“无法无天”,更要知道打骂将使孩子的心灵永远封闭。教育中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或“单刀直入”或“迂迥曲绕”或“旁敲侧击”或“响鼓重擂”,要关爱有度、严格有方,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保留面子。
六、狠抓德育,坚持不懈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种优良品质的形成必须经历“认识――实践――自觉行为――品质”这样的过程,加上小学生的年龄小,思维幼稚,对事物的辨析能力弱等生理、心理特点,因此,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围绕着主要德育内容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开展,不应该轰轰烈烈一阵风,风一吹过无影踪。
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为了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笔者特别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德育基本内容的落实与上级临时布置的重大活动关系――注意把德育基本内容渗透到临时的重大活动中;第二,德育基本内容的落实与重大纪念日活动的关系――-把基本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重大纪念活动中;第三,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的关系――让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相结合,让孩子的健康个体得到张扬,让孩子身上的不良言行在自律与他律、在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中得到克服和纠正。
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道远而任重,但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张梅珍 《话说人格教育》 《小学各科教与学》 2015年10月
[2]张翔 《守住心灵的契约》 《福建教育》 2014年1月
[3]王爱丽 《小学德育教学浅析》 《小学德育》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