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设乐学情境,构筑高效课堂
【作者】 陆安兵
【机构】 云南省广南县那洒镇岜皓小学
【摘要】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绿洲”。它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给学生带来生机,给教师带来希望。“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高效语文课堂,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热情、和谐、友善、值得信赖的教学氛围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才能实现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激励;情境创设;激思启智
【正文】
情为境生,境为情设。让学生“美美地想,快乐地做,天天都有小进步。”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精彩、高效、愉悦的学习情境,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迅速而准确的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一、赏识教育,快乐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平等、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师生关系,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赏识是对学生价值的肯定,也是师生友好情感的传递。“孩子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我们一定要明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有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会“爱乌及鸟。”接受您的教育,按照您的吩咐去做。
教师职业是良心职业,教师要把“爱心”、“耐心”、“细心”献给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去肯定、鼓励和帮助学生找回自己期望的角色,激发学生的“信心”,才能赢得学生的“芳心”。
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说:“一句赞扬的话,可以使我愉快地生活三个月。”可见,赏识具有无穷的魅力。赏识就是激励,就是肯定,就是叫人成功!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现代特级教师孙双金也说:“我的口袋里总是揣满了‘高帽子’走进课堂,因为我知道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让我们的学生少一点自卑,多一些自信;少一点指责,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些合作,从而走向人格独立,身心健康的理想彼岸,更是难能可贵。
重视赏识教育,面对学生都是爱,洒向学生都是情。用欣赏的眼光,满意的赞许,开心的微笑,亲切的手势,得体的语言,如春风,像春雨,似暖阳,去滋润一个个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个个都能“抬起头走路”,信心百倍地学习、做人,是教学成功的奠基石。
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有所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自我展示的舞台。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乐于张扬个性,轻松愉快地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青睐语文。
“爱孩子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底线。”学会赏识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我们会其乐无穷,惊喜不断。赏识的魅力是无穷的,赏识能使人奋进,赏识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雨露。
发现优点,培养天才;发现缺点,培养庸才。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让我们都心情愉悦地对待好每一个学生;赏识好每一个学生,让青草长成青草,进而覆盖大地;让玫瑰长成玫瑰,进而带来芬芳,沁人心脾,香飘万里。在教学活动中多说一句——“你很棒!”“你真聪明!”“很好!”我们会获益多多。
二、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快乐是一根神奇的魔棒,如果把它用在课堂上,就会让枯燥的变成生动的,乏味的变成有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应在“味”“趣”“乐”上下功夫,采用直观生动,富有趣味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会其乐融融。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艺术,艺术的本质就在于注重情境创设,能巧妙抓住时机,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惊喜、疑惑、新鲜的情境,以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情感美、语言美、情境美,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情境创设要善于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活动为途径,以生活为源泉,注重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课堂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空间广阔而丰富。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艺术性,而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这个环节上。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陶冶学生情操,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接受当堂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创设生动、丰富、和谐、趣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实践探究的重要捷径。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创建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教学情境既深受学生青睐,又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
例如: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这样几个画面:蔚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滩、美丽的夜空、绿茵茵的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到破坏的景象加以一一对比。让学生根据画面对比理解诗句,认真思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触景生情,有的眉头紧蹙、凝神静思,有的互相交流,有的小声朗读等等。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他们的智慧在闪耀、思维在发散、心灵被震撼,继而对诗歌内容进行自主分析和合作探究,从而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激思启智,是有效突破教材重难点的法宝。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引导道:看了课题你有什么启示?生1:“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生2:“富饶”是什么意思?生3: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生4:西沙群岛的什么富饶?……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我抓住时机给予一一点拨、引导,学生就能迎刃而解地感悟。这样,师生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教与学,教得轻松,学得高效。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动起来、乐起来、笑起来。如学习《月光曲》时,我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感受。在和谐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身心充满愉悦,心灵倍感震撼,智力得以开发,脑海充盈想像,整个身心完全融合于音乐的意境之中,学生很快便感受到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洒满银光,这时,音乐是舒缓的,而朗读的语调是轻柔抒情的;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有了曲折,朗读该是加速,音调稍高;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音乐高昂激越,朗读时该是语调激昂,震颤心弦。学生在想像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最后实现了声情并茂的朗读。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实现情景交融,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创设乐学情境,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激思启智,张扬个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语文教学提倡与时俱进,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素质,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之处。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南宋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有人说:“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刘开先生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因此,我们只有想方设法引领学生深入教材,充分质疑问难,才能学有所获。
引领提问要做到“精、巧、活、深”。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时,课文到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它还会去借尾巴吗”这样问既紧扣文章的重难点,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广阔空间。真是恰到好处,妙趣横生!
总之,为了让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创设一个有效的、乐学的语文情境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能贴近学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活跃,务实高效的情境,从而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文学.创设情境打造有效课堂: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J〕.才智,2015(5);
[2]李敏.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5(3);
[3]易晓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新课程导学,2016,03:59;
[4]靳艳勤。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1(23)。
[5]王雯雯.创造情境,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
情为境生,境为情设。让学生“美美地想,快乐地做,天天都有小进步。”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精彩、高效、愉悦的学习情境,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迅速而准确的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一、赏识教育,快乐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平等、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师生关系,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赏识是对学生价值的肯定,也是师生友好情感的传递。“孩子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我们一定要明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有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会“爱乌及鸟。”接受您的教育,按照您的吩咐去做。
教师职业是良心职业,教师要把“爱心”、“耐心”、“细心”献给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去肯定、鼓励和帮助学生找回自己期望的角色,激发学生的“信心”,才能赢得学生的“芳心”。
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说:“一句赞扬的话,可以使我愉快地生活三个月。”可见,赏识具有无穷的魅力。赏识就是激励,就是肯定,就是叫人成功!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现代特级教师孙双金也说:“我的口袋里总是揣满了‘高帽子’走进课堂,因为我知道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让我们的学生少一点自卑,多一些自信;少一点指责,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些合作,从而走向人格独立,身心健康的理想彼岸,更是难能可贵。
重视赏识教育,面对学生都是爱,洒向学生都是情。用欣赏的眼光,满意的赞许,开心的微笑,亲切的手势,得体的语言,如春风,像春雨,似暖阳,去滋润一个个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个个都能“抬起头走路”,信心百倍地学习、做人,是教学成功的奠基石。
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有所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自我展示的舞台。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乐于张扬个性,轻松愉快地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青睐语文。
“爱孩子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底线。”学会赏识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我们会其乐无穷,惊喜不断。赏识的魅力是无穷的,赏识能使人奋进,赏识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雨露。
发现优点,培养天才;发现缺点,培养庸才。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让我们都心情愉悦地对待好每一个学生;赏识好每一个学生,让青草长成青草,进而覆盖大地;让玫瑰长成玫瑰,进而带来芬芳,沁人心脾,香飘万里。在教学活动中多说一句——“你很棒!”“你真聪明!”“很好!”我们会获益多多。
二、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快乐是一根神奇的魔棒,如果把它用在课堂上,就会让枯燥的变成生动的,乏味的变成有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应在“味”“趣”“乐”上下功夫,采用直观生动,富有趣味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会其乐融融。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艺术,艺术的本质就在于注重情境创设,能巧妙抓住时机,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惊喜、疑惑、新鲜的情境,以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情感美、语言美、情境美,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情境创设要善于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活动为途径,以生活为源泉,注重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课堂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空间广阔而丰富。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艺术性,而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这个环节上。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陶冶学生情操,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接受当堂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创设生动、丰富、和谐、趣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实践探究的重要捷径。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创建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教学情境既深受学生青睐,又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
例如: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这样几个画面:蔚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滩、美丽的夜空、绿茵茵的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到破坏的景象加以一一对比。让学生根据画面对比理解诗句,认真思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触景生情,有的眉头紧蹙、凝神静思,有的互相交流,有的小声朗读等等。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他们的智慧在闪耀、思维在发散、心灵被震撼,继而对诗歌内容进行自主分析和合作探究,从而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激思启智,是有效突破教材重难点的法宝。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引导道:看了课题你有什么启示?生1:“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生2:“富饶”是什么意思?生3: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生4:西沙群岛的什么富饶?……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我抓住时机给予一一点拨、引导,学生就能迎刃而解地感悟。这样,师生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教与学,教得轻松,学得高效。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动起来、乐起来、笑起来。如学习《月光曲》时,我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感受。在和谐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身心充满愉悦,心灵倍感震撼,智力得以开发,脑海充盈想像,整个身心完全融合于音乐的意境之中,学生很快便感受到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洒满银光,这时,音乐是舒缓的,而朗读的语调是轻柔抒情的;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有了曲折,朗读该是加速,音调稍高;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音乐高昂激越,朗读时该是语调激昂,震颤心弦。学生在想像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最后实现了声情并茂的朗读。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实现情景交融,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创设乐学情境,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激思启智,张扬个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语文教学提倡与时俱进,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素质,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之处。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南宋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有人说:“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刘开先生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因此,我们只有想方设法引领学生深入教材,充分质疑问难,才能学有所获。
引领提问要做到“精、巧、活、深”。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时,课文到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它还会去借尾巴吗”这样问既紧扣文章的重难点,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广阔空间。真是恰到好处,妙趣横生!
总之,为了让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创设一个有效的、乐学的语文情境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能贴近学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活跃,务实高效的情境,从而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文学.创设情境打造有效课堂: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J〕.才智,2015(5);
[2]李敏.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5(3);
[3]易晓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新课程导学,2016,03:59;
[4]靳艳勤。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1(23)。
[5]王雯雯.创造情境,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