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活化教学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彰显魅力
【作者】 唐卫东
【机构】 湖南省东安县紫溪市镇紫溪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生活化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着极为有利力的促进作用,该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通过大量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说明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应该如此,离开生活便成为了“死教育”,是没有出路的。小学作为学生可塑性强、成长快的重要人生阶段,开展专业、专题的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是塑造性格、奠定品德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湘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研究运用生活化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在提升课堂魅力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品德学习能力、品德自主优化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创设办法
根据小学生人生经历相对单纯的事实,利用小学生的表现欲与对生活的共性熟悉程度,创设其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类型课堂具有直接助力作用。
1、角色表演创设
选择或编写适当的脚本让小学生去扮演指定角色,是创造生活、还原生活与体验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如在“历史悠久的家乡”一课学习中,教师让小学生扮演导游、售货员与游客的角色,去推介家乡的美景、美食与特色风情,既能在小学生自己旅游经历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生活化反思,例如旅游中的不乱刻乱画、不随地丢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攀爬等文明现象的思考甚至批判,更能通过发源于小学生切身体验的自觉行为,实现自觉教育与熏陶性的教育。
在表演活动组织中,教师要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教育性、思想性,确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或复制性表演,既能教育自己也能积极影响和带动他人。
2、情景再现创设
针对一些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案例,教师为了达成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与针对性教育的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是常见且有效的做法。以“值得骄傲的家乡人”一课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去列举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好人、道德模范等,并选择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例,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文字素材阅读与经典图片展示的方式,为学生再现先进人物的事迹及其爆发感人精神的现场,使学生受到事迹自身、榜样人物的道德魅力的熏陶。
在情景创设中,教师运用联网多媒体器材播放相关视频、新闻报道的现象居多且效果较好,以情景自身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反思和情感共鸣。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操作方法
根据“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原理,组织和引导小学生参与切身体验活动,是开展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高效做法,能让学生在自我感悟和总结中,培养自己的应对能力与适用能力。
1、生活能力实践活动
把课堂创设为生活实践的情境或场所,引导小学生在各种实际“问题”的处理中,去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性与多样性,能让学生在实际活动快速地成长自己。如在“多样的风俗”一课学习中,教师组织班级内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相互开展风俗介绍活动,或者在班级为某一个民族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群众,把日常饮食、服装、重大节日活动等,在课堂中以相对简洁的形式展现出来,能让学生在对话、相互民俗的尊重中增强了解。其他的生活能力,如洗衣服活动、做饭活动、叠被子活动等,按照年级的不同选择不同难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切合自己日常生活的活动中,行为得到教育、矫正或提升。
课堂是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舞台,课后的真实生活是促进学生道德实践的真正天地,是检验德育实效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上的讲授和模拟实践,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后的生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封闭性转向实施开放性教学,与社会鲜活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应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品德课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教师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深入生活,搜集相关我的材料。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我的兴趣特长》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名人兴趣爱好的小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名人的成功与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都是有联系的。然后激发学生大胆展示自身的特长给同学及老师一起分享,及时鼓励让孩子们体验成功之快乐,树立其自信心课,可以产生很好的触动作用。
2、传统美德体验感悟
运用生活化的素材和情景,开展美德教育和公德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主要功能之一。如在“天涯若比邻”的学习中,由于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亲戚甚至家人在外地工作等,通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和亲戚、朋友,甚至自己在外地爸爸妈妈的通话或其他交流方式,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亲人、亲情、友情等。尽管在实际教学中,本课的重点是在教育学生现代通讯方式的变化和运用,但加入通讯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是渗透美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由于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少、知识少,运用与创设小学生熟悉的各种生活情境或情景,对小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与品德自我优化活动、社会自觉适应训练,具有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为确保实效性,教师可以采取多样性手段,使小学生在保持新鲜感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创造性地参与,以追求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只有让课堂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动态的生活中来,思想品德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玲.学贵有疑,疑则进——小学高段学生品德与社会问疑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J].基础教育研究,2015(10).
[2]吕碧霞.刍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 [J].小学教学参考,2016(0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说明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应该如此,离开生活便成为了“死教育”,是没有出路的。小学作为学生可塑性强、成长快的重要人生阶段,开展专业、专题的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是塑造性格、奠定品德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湘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研究运用生活化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在提升课堂魅力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品德学习能力、品德自主优化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创设办法
根据小学生人生经历相对单纯的事实,利用小学生的表现欲与对生活的共性熟悉程度,创设其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类型课堂具有直接助力作用。
1、角色表演创设
选择或编写适当的脚本让小学生去扮演指定角色,是创造生活、还原生活与体验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如在“历史悠久的家乡”一课学习中,教师让小学生扮演导游、售货员与游客的角色,去推介家乡的美景、美食与特色风情,既能在小学生自己旅游经历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生活化反思,例如旅游中的不乱刻乱画、不随地丢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攀爬等文明现象的思考甚至批判,更能通过发源于小学生切身体验的自觉行为,实现自觉教育与熏陶性的教育。
在表演活动组织中,教师要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教育性、思想性,确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或复制性表演,既能教育自己也能积极影响和带动他人。
2、情景再现创设
针对一些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案例,教师为了达成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与针对性教育的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是常见且有效的做法。以“值得骄傲的家乡人”一课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去列举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好人、道德模范等,并选择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例,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文字素材阅读与经典图片展示的方式,为学生再现先进人物的事迹及其爆发感人精神的现场,使学生受到事迹自身、榜样人物的道德魅力的熏陶。
在情景创设中,教师运用联网多媒体器材播放相关视频、新闻报道的现象居多且效果较好,以情景自身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反思和情感共鸣。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操作方法
根据“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原理,组织和引导小学生参与切身体验活动,是开展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高效做法,能让学生在自我感悟和总结中,培养自己的应对能力与适用能力。
1、生活能力实践活动
把课堂创设为生活实践的情境或场所,引导小学生在各种实际“问题”的处理中,去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性与多样性,能让学生在实际活动快速地成长自己。如在“多样的风俗”一课学习中,教师组织班级内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相互开展风俗介绍活动,或者在班级为某一个民族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群众,把日常饮食、服装、重大节日活动等,在课堂中以相对简洁的形式展现出来,能让学生在对话、相互民俗的尊重中增强了解。其他的生活能力,如洗衣服活动、做饭活动、叠被子活动等,按照年级的不同选择不同难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切合自己日常生活的活动中,行为得到教育、矫正或提升。
课堂是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舞台,课后的真实生活是促进学生道德实践的真正天地,是检验德育实效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上的讲授和模拟实践,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后的生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封闭性转向实施开放性教学,与社会鲜活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应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品德课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教师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深入生活,搜集相关我的材料。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我的兴趣特长》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名人兴趣爱好的小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名人的成功与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都是有联系的。然后激发学生大胆展示自身的特长给同学及老师一起分享,及时鼓励让孩子们体验成功之快乐,树立其自信心课,可以产生很好的触动作用。
2、传统美德体验感悟
运用生活化的素材和情景,开展美德教育和公德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主要功能之一。如在“天涯若比邻”的学习中,由于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亲戚甚至家人在外地工作等,通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和亲戚、朋友,甚至自己在外地爸爸妈妈的通话或其他交流方式,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亲人、亲情、友情等。尽管在实际教学中,本课的重点是在教育学生现代通讯方式的变化和运用,但加入通讯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是渗透美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由于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少、知识少,运用与创设小学生熟悉的各种生活情境或情景,对小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与品德自我优化活动、社会自觉适应训练,具有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为确保实效性,教师可以采取多样性手段,使小学生在保持新鲜感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创造性地参与,以追求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只有让课堂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动态的生活中来,思想品德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玲.学贵有疑,疑则进——小学高段学生品德与社会问疑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J].基础教育研究,2015(10).
[2]吕碧霞.刍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 [J].小学教学参考,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