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
【作者】 安宗彬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摘要】本文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立德树人”;“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立德树人”;“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立德树人”;“渗透挫折教育,培养培养顽强意志,立德树人”;“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立德树人”等方面,简要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立德树人;民族地区;农村初中
【正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讲究“文以载道,以道育人”。其特点决定了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语文教学在向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也贯穿其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谈几点看法: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渗透、立德树人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应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之中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过零丁洋》、《蜡烛》、《芦花荡》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应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学习这些课文时,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教师点拨引导,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立德树人
每年开学之际,上好开学第一课。用历史和今天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中国石拱桥》就是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今,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更是令人鼓舞。同时也要意识到,善于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当中,看到今天我们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激发其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又如,用我国神舟一号载人飞船到今天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所取得的耀眼成果,激励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学习,将来投身祖国的航线事业,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立德树人
现代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优越的生活条件,家长的偏爱,孩子在家从小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娇纵任性、自高自大的一些缺点,自我意识膨胀。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就需要团队合作,需要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些都是社会延续发展所必须的高尚的行为道德,从而受到很好的教育。
四、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立德树人
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爱惜自己的身体,尊重自己的生命,不能生命当作儿戏,不要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间拿来早恋、泡网等,要爱惜生命,努力学习。结合《敬畏生命》的教学,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这从5.12大地震中存活下来的生命。学会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就是对生命最好的礼赞!
五、渗透挫折教育,培养培养顽强意志,立德树人
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打击,面对困难,面对失败,培养顽强意志力的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好的范文。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这些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情怀。
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立德树人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学校教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重要电视台的治沙广告,就给予了最好的回答,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栽种一株小树苗开始,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中过,积极的治理沙漠,十年,二十年,必将取得辉煌的效果,沙漠也可以改良为绿洲。这样,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民共识。那么,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国家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如春天的细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语文教师只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就能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参考文献:
[1]刘长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探索》,2003
[2]陈继锋,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与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
[3]李世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教育教学论坛》,2013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讲究“文以载道,以道育人”。其特点决定了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语文教学在向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也贯穿其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谈几点看法: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渗透、立德树人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应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之中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过零丁洋》、《蜡烛》、《芦花荡》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应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学习这些课文时,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教师点拨引导,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立德树人
每年开学之际,上好开学第一课。用历史和今天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中国石拱桥》就是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今,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更是令人鼓舞。同时也要意识到,善于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当中,看到今天我们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激发其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又如,用我国神舟一号载人飞船到今天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所取得的耀眼成果,激励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学习,将来投身祖国的航线事业,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立德树人
现代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优越的生活条件,家长的偏爱,孩子在家从小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娇纵任性、自高自大的一些缺点,自我意识膨胀。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就需要团队合作,需要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些都是社会延续发展所必须的高尚的行为道德,从而受到很好的教育。
四、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立德树人
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爱惜自己的身体,尊重自己的生命,不能生命当作儿戏,不要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间拿来早恋、泡网等,要爱惜生命,努力学习。结合《敬畏生命》的教学,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这从5.12大地震中存活下来的生命。学会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就是对生命最好的礼赞!
五、渗透挫折教育,培养培养顽强意志,立德树人
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打击,面对困难,面对失败,培养顽强意志力的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好的范文。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这些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情怀。
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立德树人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学校教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重要电视台的治沙广告,就给予了最好的回答,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栽种一株小树苗开始,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中过,积极的治理沙漠,十年,二十年,必将取得辉煌的效果,沙漠也可以改良为绿洲。这样,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民共识。那么,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国家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如春天的细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语文教师只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就能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参考文献:
[1]刘长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探索》,2003
[2]陈继锋,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与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
[3]李世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教育教学论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