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策略初探
【作者】 薛风森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九龙小学
【摘要】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源远流长。【关键词】 小学传统文化;信息技术;精神引领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悠悠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中华情。传统文化是不能摒弃的,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对我们个人品质、道德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从小学学起。
一、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它们在历史上曾经对中国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今天,我们提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是要照搬古代文化,而是选取能促进现代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树立现代人健康的价值观的那些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力求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同时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例,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编排《孔子拜师》,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课文之后提出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接下来的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赵州桥》则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做好展示的准备。再用一段简短的过渡语,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绘画,引导学生学习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开展听说读写各项活动,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课文的编选方面,有反映领袖事迹、鼓励诚实守信的《我不能失信》(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有提倡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画家和牧童》(画家戴嵩谦虚向牧童学习)《孔子拜师》《不懂就要问》(孙中山的故事)。在成语故事里,学生学习了反映勤学苦练的“闻鸡起舞”(祖逖),反映学无止境的“手不释卷”(吕蒙),反映高尚医德的“杏林春满”,还有反映尊师重道的“程门立雪”(杨时)。这些课文和成语既浸润着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彰显了现代社会提倡的一些宝贵的品质,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正因如此,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地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真正实现将传统文化“为我所用”,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通过我们建立起开放式的传统文化教学理念,努力拓宽传统文化教学的渠道,让学生不仅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使学生在经历传统文化实践学习过程中,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我们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通过一堂堂氤氲着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二、空搭建感悟平台,触发热情积淀人文底蕴
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森林,那么古诗就是这片森林里最芬芳的幽香,最浓密的树阴。教师一旦把学生带到了这片森林前,学生一定会被它的幽香和浓阴所迷恋,从而努力“复前行,欲穷其林”。要引领学生领略幽香和浓阴。首先是要培养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小学生来说,即便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很大程度还停留在感性认知上。但是我们的古诗教学往往流于肢解文字的应试乏味,导致学生对古诗学习兴味全无。认识到这一点,我在古诗教学方面力求感性诗意,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整体把握,备课时精心寻觅能够诠释古诗或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情境或画面,辅以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故事链接,再配以经典的古筝名曲,挂在班级空间首页。教学需要时,点击开班级空间,优美的画面欣赏,典雅的乐曲萦绕,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丰富生动的背景故事,深入浅出地诠释出着古诗的内涵,学生在沉醉之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走进了古诗。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也特别注意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古诗中的句子。每当学生在口语交际或习作训练中恰当运用了平时积累到的古诗句时,我更是不忘赞扬引导。巧妙多样的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再加上欣赏者自身的主观体悟,古诗的内涵不知不觉中被丰富和深化,被吸收和内化。无形当中降低了学习古诗的难度,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三、学生自我搜集处理信息,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吸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殊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活动让学生在领略等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认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而网络技术则为孩子们搜集处理各种信息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手段。去年我把我们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篇分为三个板块:民俗民风篇、历史文化篇以及传统艺术篇。活动过程最初由我设计,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交由班委会成员负责,但活动需要的资料由全体同学共同搜集,然后发布到班级空间留言栏里,由版主整理后交给班委会。活动的开展一般与日常生活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如端午、重阳、清明、新年等节日临之前,我们就开展猜灯谜、对对联、编中国结、节日由来知识竞赛等有关民俗民风的活动;学习到母亲河主体单元课文时,我们则开展长江黄河诗词吟唱会、“长江黄河我了解”畅谈会、“我读名著”等有关历史文化的活动;在学校举办书画展之前,我们则开展“文房四宝知多少”、国画知识讲座、软笔书法天天练、剪纸等和传统艺术有关的活动……另外,诸如,品茶会、走进三国、走进水浒、古典乐曲欣赏会、京剧脸谱知识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深受学生欢迎。
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大量接触到了传统文化,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厚与博大,增进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情感将成为他们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动力,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把传统文化教育永远地继续下去,那我相信,传统文化一定会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刘义婧;赵秀忠;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J];中国宗教;2011年07期
[2]徐小跃;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由“拒绝平庸”说起[J];群众;2011年09期
[3]栗子;谈“大国学”或“百家之学”[J];华夏文化;2010年04期
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悠悠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中华情。传统文化是不能摒弃的,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对我们个人品质、道德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从小学学起。
一、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它们在历史上曾经对中国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今天,我们提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是要照搬古代文化,而是选取能促进现代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树立现代人健康的价值观的那些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力求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同时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例,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编排《孔子拜师》,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课文之后提出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接下来的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赵州桥》则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做好展示的准备。再用一段简短的过渡语,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绘画,引导学生学习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开展听说读写各项活动,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课文的编选方面,有反映领袖事迹、鼓励诚实守信的《我不能失信》(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有提倡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画家和牧童》(画家戴嵩谦虚向牧童学习)《孔子拜师》《不懂就要问》(孙中山的故事)。在成语故事里,学生学习了反映勤学苦练的“闻鸡起舞”(祖逖),反映学无止境的“手不释卷”(吕蒙),反映高尚医德的“杏林春满”,还有反映尊师重道的“程门立雪”(杨时)。这些课文和成语既浸润着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彰显了现代社会提倡的一些宝贵的品质,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正因如此,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地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真正实现将传统文化“为我所用”,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通过我们建立起开放式的传统文化教学理念,努力拓宽传统文化教学的渠道,让学生不仅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使学生在经历传统文化实践学习过程中,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我们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通过一堂堂氤氲着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二、空搭建感悟平台,触发热情积淀人文底蕴
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森林,那么古诗就是这片森林里最芬芳的幽香,最浓密的树阴。教师一旦把学生带到了这片森林前,学生一定会被它的幽香和浓阴所迷恋,从而努力“复前行,欲穷其林”。要引领学生领略幽香和浓阴。首先是要培养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小学生来说,即便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很大程度还停留在感性认知上。但是我们的古诗教学往往流于肢解文字的应试乏味,导致学生对古诗学习兴味全无。认识到这一点,我在古诗教学方面力求感性诗意,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整体把握,备课时精心寻觅能够诠释古诗或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情境或画面,辅以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故事链接,再配以经典的古筝名曲,挂在班级空间首页。教学需要时,点击开班级空间,优美的画面欣赏,典雅的乐曲萦绕,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丰富生动的背景故事,深入浅出地诠释出着古诗的内涵,学生在沉醉之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走进了古诗。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也特别注意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古诗中的句子。每当学生在口语交际或习作训练中恰当运用了平时积累到的古诗句时,我更是不忘赞扬引导。巧妙多样的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再加上欣赏者自身的主观体悟,古诗的内涵不知不觉中被丰富和深化,被吸收和内化。无形当中降低了学习古诗的难度,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三、学生自我搜集处理信息,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吸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殊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活动让学生在领略等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认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而网络技术则为孩子们搜集处理各种信息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手段。去年我把我们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篇分为三个板块:民俗民风篇、历史文化篇以及传统艺术篇。活动过程最初由我设计,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交由班委会成员负责,但活动需要的资料由全体同学共同搜集,然后发布到班级空间留言栏里,由版主整理后交给班委会。活动的开展一般与日常生活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如端午、重阳、清明、新年等节日临之前,我们就开展猜灯谜、对对联、编中国结、节日由来知识竞赛等有关民俗民风的活动;学习到母亲河主体单元课文时,我们则开展长江黄河诗词吟唱会、“长江黄河我了解”畅谈会、“我读名著”等有关历史文化的活动;在学校举办书画展之前,我们则开展“文房四宝知多少”、国画知识讲座、软笔书法天天练、剪纸等和传统艺术有关的活动……另外,诸如,品茶会、走进三国、走进水浒、古典乐曲欣赏会、京剧脸谱知识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深受学生欢迎。
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大量接触到了传统文化,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厚与博大,增进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情感将成为他们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动力,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把传统文化教育永远地继续下去,那我相信,传统文化一定会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刘义婧;赵秀忠;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J];中国宗教;2011年07期
[2]徐小跃;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由“拒绝平庸”说起[J];群众;2011年09期
[3]栗子;谈“大国学”或“百家之学”[J];华夏文化;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