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
【作者】 盘晓明
【机构】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菱角塘镇学校
【摘要】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小学生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其技能训练,提高思维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实践探究
【正文】
小学数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数学问题解决。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所在。本文我将有效结合自身几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并借鉴专家及同仁一些成功实践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解决”展开探究。
一、理解题意情境
理解题意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嘴巴,让学生细读题目,并教给读题的基本方法,边读边动手。
如:自行车厂原计划每天生产自行车150辆,实际8天生产了1360辆。实际每天多生产自行车多少辆?
1、读: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目,要求读得通顺、流畅,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2、划:让学生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重点词。
3、找: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4、说:先让学生说说每个已知数量表示什么,再补充省略的词语,用完整的句子说说关键句的意思,即“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生产自行车多少辆?”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谁和谁比,谁是大数,谁是小数。
如果题目里有一些名词术语、深奥词语,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解释意思,体会情境,为分析数量关系扫清障碍。
二、理清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数量关系。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呢?“图、式、问”有机结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眼睛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看懂线段图,而且要指导学生动手画线段图,数形结合,式问结合,启发学生思考,把题目用文字描述的复杂的隐蔽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转变成文字等式,列出算式。
如:新甬轮运来集装箱250只,东方轮运来的集装箱是新甬轮的6倍。两轮共运来集装箱多少只?
1、画线段图: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题目中的每一句话,在线段图中一一反映,形象地展现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画线段图,填上数量,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要求“两轮一共运来多少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2、列文字等式: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用文字加运算符号的形式,把数量关系用等式表示:新甬轮运来的只数+东方轮运来的只数=两轮一共运来的只数
3、找出中间问题:根据文字等式,引导学生找出中间问题,使隐藏条件“显出来”,即先求“东方轮运来多少只”。
4、列数学算式:通过画图、提问、分析,学生就容易列出数学算式。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现了两个转化,即把抽象的文字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观线段图,再把直线段图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算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有的题目可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顺藤摸瓜,通过问答、借助示意图等,一步一步地分析,追溯到已知条件。
三、拓展解题思路
新授例题时,在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允许有问题就问,提倡标新立异。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开展同桌、小组、全体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或完善解题方法,或拓展解题思路,或验证结论是否正确。讨论时要注意:(以上题为例)
1、讨论的问题有价值:讨论应抓住关键,围绕重点、难点、不同解法等展开,设计的问题要合理,深浅适宜,避免形式。如:(1)250用了几次?第一次用来求什么?第二次呢?(2)还有别的解法吗?
2、讨论的结果要反馈:讨论一定时间后,教师要组织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也可互相提问,互相评价,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每个信息,及时点拨。
3、讨论的结果要明确:学生发表意见、交流解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找出错误结论的原因,从而达到:(1)学生不懂的问题明白化。第一次250是用来求东方轮运来多少只?(2)解题思路清晰化。要求“两轮一共运来多少只”就必须知道“新甬轮运来多少只数”和“东方轮运来多少只数”这两个数量,而“东方轮运来的只数”未知,所以先求“东方轮运来多少只”。(3)解题方法多样化。方法一:250×6=1500(只),250+1500=1750(只);方法二:1+6=7,250×7=1750(只)
四、提高解题能力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不仅要完成教材安排的襑问题的练习,而且应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解题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优化认知结构。学习例题之后,要给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消化学问。
1、设计针对性练习让学生尝试。
如:有一批货物,甲车独运10小时可以运完,乙车独运15小时可以运完。用这两车同时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
通过学生尝试,说解题思路,讨论交流,进一步巩固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2、设计对比性练习让学生比较。
(1)将问题改为“用这两辆车同时运,多少小时可以运走这批货物的3/4?”
(2)将“甲车独运10小时可以运完”改为“甲车每小时可以运这批货物的1/10”。
比较例题(1)、(2)题的异同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知识体系。
3、设计自主性练习让学生参与。
根据教学需要可设计一些补充条件或问题的练习,还可以设计一些选择性的练习。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实际问题,带学生超出教室去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也就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如学了圆面积,教师给每小组学生一根绳子,让学生合作去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各种平面图形,通过测量、计算、比较而得出结论:周长不变时,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的是圆。这样,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参与,自己动手,在自主性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0).
[2]许田.新课程下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6(06).
小学数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数学问题解决。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所在。本文我将有效结合自身几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并借鉴专家及同仁一些成功实践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解决”展开探究。
一、理解题意情境
理解题意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嘴巴,让学生细读题目,并教给读题的基本方法,边读边动手。
如:自行车厂原计划每天生产自行车150辆,实际8天生产了1360辆。实际每天多生产自行车多少辆?
1、读: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目,要求读得通顺、流畅,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2、划:让学生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重点词。
3、找: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4、说:先让学生说说每个已知数量表示什么,再补充省略的词语,用完整的句子说说关键句的意思,即“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生产自行车多少辆?”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谁和谁比,谁是大数,谁是小数。
如果题目里有一些名词术语、深奥词语,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解释意思,体会情境,为分析数量关系扫清障碍。
二、理清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数量关系。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呢?“图、式、问”有机结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眼睛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看懂线段图,而且要指导学生动手画线段图,数形结合,式问结合,启发学生思考,把题目用文字描述的复杂的隐蔽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转变成文字等式,列出算式。
如:新甬轮运来集装箱250只,东方轮运来的集装箱是新甬轮的6倍。两轮共运来集装箱多少只?
1、画线段图: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题目中的每一句话,在线段图中一一反映,形象地展现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画线段图,填上数量,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要求“两轮一共运来多少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2、列文字等式: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用文字加运算符号的形式,把数量关系用等式表示:新甬轮运来的只数+东方轮运来的只数=两轮一共运来的只数
3、找出中间问题:根据文字等式,引导学生找出中间问题,使隐藏条件“显出来”,即先求“东方轮运来多少只”。
4、列数学算式:通过画图、提问、分析,学生就容易列出数学算式。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现了两个转化,即把抽象的文字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观线段图,再把直线段图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算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有的题目可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顺藤摸瓜,通过问答、借助示意图等,一步一步地分析,追溯到已知条件。
三、拓展解题思路
新授例题时,在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允许有问题就问,提倡标新立异。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开展同桌、小组、全体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或完善解题方法,或拓展解题思路,或验证结论是否正确。讨论时要注意:(以上题为例)
1、讨论的问题有价值:讨论应抓住关键,围绕重点、难点、不同解法等展开,设计的问题要合理,深浅适宜,避免形式。如:(1)250用了几次?第一次用来求什么?第二次呢?(2)还有别的解法吗?
2、讨论的结果要反馈:讨论一定时间后,教师要组织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也可互相提问,互相评价,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每个信息,及时点拨。
3、讨论的结果要明确:学生发表意见、交流解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找出错误结论的原因,从而达到:(1)学生不懂的问题明白化。第一次250是用来求东方轮运来多少只?(2)解题思路清晰化。要求“两轮一共运来多少只”就必须知道“新甬轮运来多少只数”和“东方轮运来多少只数”这两个数量,而“东方轮运来的只数”未知,所以先求“东方轮运来多少只”。(3)解题方法多样化。方法一:250×6=1500(只),250+1500=1750(只);方法二:1+6=7,250×7=1750(只)
四、提高解题能力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不仅要完成教材安排的襑问题的练习,而且应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解题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优化认知结构。学习例题之后,要给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消化学问。
1、设计针对性练习让学生尝试。
如:有一批货物,甲车独运10小时可以运完,乙车独运15小时可以运完。用这两车同时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
通过学生尝试,说解题思路,讨论交流,进一步巩固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2、设计对比性练习让学生比较。
(1)将问题改为“用这两辆车同时运,多少小时可以运走这批货物的3/4?”
(2)将“甲车独运10小时可以运完”改为“甲车每小时可以运这批货物的1/10”。
比较例题(1)、(2)题的异同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知识体系。
3、设计自主性练习让学生参与。
根据教学需要可设计一些补充条件或问题的练习,还可以设计一些选择性的练习。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实际问题,带学生超出教室去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也就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如学了圆面积,教师给每小组学生一根绳子,让学生合作去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各种平面图形,通过测量、计算、比较而得出结论:周长不变时,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的是圆。这样,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参与,自己动手,在自主性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0).
[2]许田.新课程下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