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数学文化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的价值
【作者】 刘明武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马安乡中心完全小学
【摘要】数学是一种文化,但在当前的数学课堂,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正渐渐丧失了它的文化意味“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亟待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就小学生数学学习中遭遇的现实问题引发思考,探究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以期提高数学课堂文化的地位,让我们的数学课厚重而深远。【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兴趣;数学内涵;数学能力;数学素养
【正文】
任教多年以来,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有部分学生计算还能勉强过关,但只要涉及到思路分析,问题解决之类的题时就束手无策;还有部分学生你问他数学学来有什么用,他说就是为了考试;再问他,以后不考试了,又有什么用呢?他茫然不知如何应答,或是干脆回答:方便我们们买东西时算账。许多学生学习数学除了会做一些练习题以外,根本就不知道数学学习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用,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
作为教师,我们目睹种种教学行为“误”入极端;我们希望“数学化”和“生活化”走向平衡的课堂;我们更期待着以文化润泽的数学课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以挖掘数学文化价值、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目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文化的教学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数学文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非常有幸的是在我们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邂逅了数学文化,研读了由西南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乃庆主编的《小学数学文化丛书》、《数学文化读本》。说起数学文化,在我们的一般人的思维中,想到的是数学历史、数学故事、数学趣事、数学幽默与数学美学等。而真正地接触到数学文化,我们才明白,数学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是数学知识,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意识、数学事件等的总和,它既体现着人文精神,也体现了当前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社会主义价值,更对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都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小学数学文化意味的内涵
日本学者米山国藏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这些却是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段话说得很中肯,我们培养的小学毕业生总不能只会解答数学题,不知数学家的故事而从中汲取精神,不知感受数学之妙而从中体验审美,不知感悟数学思想而从中学会思考,以致将来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那我们所进行的就是如同教动物小熊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不是数学教育。
数学是一种智慧,这智慧包容着数和形的美妙、具体和抽象的思辨、建设和超越的精神。它是相对的、动态的,数学学习追求的是一种智慧!数学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教师的观念只有从数学学科中跳出来,走向数学文化,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因此认为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
三、数学文化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学习数学文化,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故事,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如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刘徽、祖冲之现代数学家华罗庚、陈省身、陈景润的人物介绍,使学生对我国数学家有足够的了解。再通过一些数学史实,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圆周率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通过七巧板、勾股定理,《九章算术》等史料的介绍,在数学板报、数学小报、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灿烂古文化。
(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涵,开拓视野。
数学文化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及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定理的提出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追溯根源,开阔眼界,有助于全面深刻的理解数学内涵。数学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它的核心意义在于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但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把数学的内涵概括全面,这可能就是数学异于其他科学而作为文化的最主要的特点。当我们认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时候那便可以说数学文化。简言之,数学文化就是被推广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方式。例如,黄金分割就是一种数学思维,但其被推广,上升为审美标准就成为一种数学文化。
(三)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通过与学生畅游小学数学文化,渗入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于一体,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数学文化通过文化层面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并将数学文化的特征——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渗透到其他学科教育之中,培养师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和自主创新能力。甚至在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中所涉及的诸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综合与实践能力等,都可以在数学文化的学习中得到培养和延伸。
如:在教学“巧用体积”时,由阿基米德巧辨皇冠的故事,让学生在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就可以教给学生“转化的思想”、“抓住不变量”、“如何解答应用题”、“如何解答选择题”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数学中的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学习能力。
(四)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的思想观念系统主要包括:要有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品质。要形成数学化的思想观念,会用数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理性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美国著名数学史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对定理、结论、解题方法的探究中,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我个人认为,这才是数学文化的精髓。
总之,数学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教师的观念只有从数学学科中跳出来,走向数学文化,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因此,数学课上出文化意味,是一种应有的现实的价值追求。让数学文化回归生活现实土壤,在关注社会、关爱生命中发挥积极作用。
任教多年以来,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有部分学生计算还能勉强过关,但只要涉及到思路分析,问题解决之类的题时就束手无策;还有部分学生你问他数学学来有什么用,他说就是为了考试;再问他,以后不考试了,又有什么用呢?他茫然不知如何应答,或是干脆回答:方便我们们买东西时算账。许多学生学习数学除了会做一些练习题以外,根本就不知道数学学习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用,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
作为教师,我们目睹种种教学行为“误”入极端;我们希望“数学化”和“生活化”走向平衡的课堂;我们更期待着以文化润泽的数学课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以挖掘数学文化价值、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目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文化的教学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数学文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非常有幸的是在我们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邂逅了数学文化,研读了由西南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乃庆主编的《小学数学文化丛书》、《数学文化读本》。说起数学文化,在我们的一般人的思维中,想到的是数学历史、数学故事、数学趣事、数学幽默与数学美学等。而真正地接触到数学文化,我们才明白,数学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是数学知识,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意识、数学事件等的总和,它既体现着人文精神,也体现了当前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社会主义价值,更对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都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小学数学文化意味的内涵
日本学者米山国藏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这些却是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段话说得很中肯,我们培养的小学毕业生总不能只会解答数学题,不知数学家的故事而从中汲取精神,不知感受数学之妙而从中体验审美,不知感悟数学思想而从中学会思考,以致将来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那我们所进行的就是如同教动物小熊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不是数学教育。
数学是一种智慧,这智慧包容着数和形的美妙、具体和抽象的思辨、建设和超越的精神。它是相对的、动态的,数学学习追求的是一种智慧!数学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教师的观念只有从数学学科中跳出来,走向数学文化,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因此认为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
三、数学文化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学习数学文化,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故事,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如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刘徽、祖冲之现代数学家华罗庚、陈省身、陈景润的人物介绍,使学生对我国数学家有足够的了解。再通过一些数学史实,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圆周率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通过七巧板、勾股定理,《九章算术》等史料的介绍,在数学板报、数学小报、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灿烂古文化。
(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涵,开拓视野。
数学文化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及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定理的提出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追溯根源,开阔眼界,有助于全面深刻的理解数学内涵。数学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它的核心意义在于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但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把数学的内涵概括全面,这可能就是数学异于其他科学而作为文化的最主要的特点。当我们认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时候那便可以说数学文化。简言之,数学文化就是被推广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方式。例如,黄金分割就是一种数学思维,但其被推广,上升为审美标准就成为一种数学文化。
(三)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通过与学生畅游小学数学文化,渗入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于一体,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数学文化通过文化层面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并将数学文化的特征——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渗透到其他学科教育之中,培养师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和自主创新能力。甚至在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中所涉及的诸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综合与实践能力等,都可以在数学文化的学习中得到培养和延伸。
如:在教学“巧用体积”时,由阿基米德巧辨皇冠的故事,让学生在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就可以教给学生“转化的思想”、“抓住不变量”、“如何解答应用题”、“如何解答选择题”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数学中的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学习能力。
(四)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的思想观念系统主要包括:要有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品质。要形成数学化的思想观念,会用数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理性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美国著名数学史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对定理、结论、解题方法的探究中,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我个人认为,这才是数学文化的精髓。
总之,数学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教师的观念只有从数学学科中跳出来,走向数学文化,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因此,数学课上出文化意味,是一种应有的现实的价值追求。让数学文化回归生活现实土壤,在关注社会、关爱生命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