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作者】 孙 辉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大成镇中心校
【摘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从普遍意义上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现象。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实现在有效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一、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二、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三、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关键词】情境;提问;合作交流;策略
【正文】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数学课堂教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各种极具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方法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地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从普遍意义上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现象。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实现在有效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
一、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或直接取材于因特网,大大丰富了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我就用电脑虚拟了一个“超市”,让学生在“逛超市”中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超市”中购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从生活中寻找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面积的计算后,我将学生带到熟悉的操场上,先引导学生对操场和跑道进行实地测量,然后提出:根据所测数据,同学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积极思维,纷纷发言:①操场的面积是多少?②环形跑道的面积是多少?等等。一一作了解答后,我还补充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若在操场1/2的空地上栽花种草,请你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为学校设计一份绿化方案。教师充分运用校内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了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对所有问题都很有兴趣,学得很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意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有意识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顶峰。数学课堂提问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问题,以便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
例如围绕“重点”设计问题在小学数学每课教学中都有重点,重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内容,因此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重点的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一)通过“模糊点”设计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想混淆的知识,对这些模糊点必须予以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设计对比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分析失误指出。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二)抓“发散点”设计问题
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思维的方向由一点发散出去,不断扩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例如:()÷9=5……()。要求学生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引导学生思考:先填哪个括号?为什么?在不知道被除数的情况下,余数有几种可能?最大填几?为什么?在多种答案中巩固所学知识之后,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小于除数的数都可以作为余数,在巩固中将旧知逐步延展和深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课堂教学更为关注如何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树立敢质疑、肯赞赏的勇气,养成倾听、发现、质疑的习惯。在应用题教学的练习课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组织讨论,合作交流,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题1:同学们先折50只千纸鹤,后又折了20只,送给幼儿园40只,还剩多少只千纸鹤?
学生思考交流后,得出以下的解法:
(1)50+20=70(只)70-40=30(只)(2) 50-40=10(只) 10+20=30(只)
教师接着又出示了下一题:
题2:超市冰柜原有60袋水饺,又运进30袋,一共有多少袋?卖出了30袋,还剩多少袋?
由于思维定势,大多学生往往运用刚才的方法解答:
这时教师耐心引导,先让学生倾听以下第三种解法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经过交流,大家欣然接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比较两题,能否对两题的解法有新的发现和理解。片刻,一位男生有了疑惑:第二小题用了第(2)(3)种解法,不合适,因为第一问没有解答。学生的这一质疑,立即激起了同学们的思维:对两问应用题必须两步分别解答,不能与两步应用题混淆。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再一次被激发,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思考成功带来的喜悦。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新《数学课程标准》 山东教育2008年1、2月期
[2]柳斌题字的《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3]李莉莉的《谈谈增强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数学课堂教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各种极具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方法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地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从普遍意义上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现象。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实现在有效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
一、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或直接取材于因特网,大大丰富了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我就用电脑虚拟了一个“超市”,让学生在“逛超市”中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超市”中购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从生活中寻找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面积的计算后,我将学生带到熟悉的操场上,先引导学生对操场和跑道进行实地测量,然后提出:根据所测数据,同学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积极思维,纷纷发言:①操场的面积是多少?②环形跑道的面积是多少?等等。一一作了解答后,我还补充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若在操场1/2的空地上栽花种草,请你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为学校设计一份绿化方案。教师充分运用校内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了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对所有问题都很有兴趣,学得很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意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有意识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顶峰。数学课堂提问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问题,以便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
例如围绕“重点”设计问题在小学数学每课教学中都有重点,重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内容,因此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重点的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一)通过“模糊点”设计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想混淆的知识,对这些模糊点必须予以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设计对比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分析失误指出。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二)抓“发散点”设计问题
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思维的方向由一点发散出去,不断扩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例如:()÷9=5……()。要求学生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引导学生思考:先填哪个括号?为什么?在不知道被除数的情况下,余数有几种可能?最大填几?为什么?在多种答案中巩固所学知识之后,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小于除数的数都可以作为余数,在巩固中将旧知逐步延展和深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课堂教学更为关注如何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树立敢质疑、肯赞赏的勇气,养成倾听、发现、质疑的习惯。在应用题教学的练习课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组织讨论,合作交流,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题1:同学们先折50只千纸鹤,后又折了20只,送给幼儿园40只,还剩多少只千纸鹤?
学生思考交流后,得出以下的解法:
(1)50+20=70(只)70-40=30(只)(2) 50-40=10(只) 10+20=30(只)
教师接着又出示了下一题:
题2:超市冰柜原有60袋水饺,又运进30袋,一共有多少袋?卖出了30袋,还剩多少袋?
由于思维定势,大多学生往往运用刚才的方法解答:
这时教师耐心引导,先让学生倾听以下第三种解法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经过交流,大家欣然接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比较两题,能否对两题的解法有新的发现和理解。片刻,一位男生有了疑惑:第二小题用了第(2)(3)种解法,不合适,因为第一问没有解答。学生的这一质疑,立即激起了同学们的思维:对两问应用题必须两步分别解答,不能与两步应用题混淆。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再一次被激发,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思考成功带来的喜悦。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新《数学课程标准》 山东教育2008年1、2月期
[2]柳斌题字的《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3]李莉莉的《谈谈增强教学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