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评价搜集资料 提高课堂效率——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探究学习方式
【作者】 邵雪如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新辉小学
【摘要】探究学习主要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本文围绕探究主题,从课前调查,活动中使用实际操作,同伴互助,教师评价等方面,结合生动鲜明的课例,进行有条理的论述,显现学生交流、体验和分享作品的成功心得,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得心应手。全文一气呵成,俗中见致。【关键词】探究学习;收集资料;活动中用;同伴互助;实践操作;教师评价
【正文】
一、课前调查 有的放矢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特别是学生事先搜集到的资料。上课时,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很少,那这节课就是空洞的说教。在上课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一样的调查表。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在成长》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课前做了一个小调查,为了了解“我”和“我的同学 优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卷:
我的优点:上课认真听讲、爱举手发言、 、 、
……
我同学 优点:上课认真听讲、爱举手发言、 、 、
……
学生在问卷中,填写了自己及同学的优点,在课堂上的教学资源来源于前期对学生大量的调查,自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一些没有自信,认为自己毫无优点的同学,我将事先制作的“优点卡”发给他们加以鼓励,同时也是对他课前做的准备加以鼓励。这样,通过课前的小调查所有的学生都被关注到了,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师生在课程实施中共同成长。
在教学《集体荣誉靠大家》这课时,刘老师课前这样设计:课前通过问卷、观察、谈话等活动,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问卷中他这样设计:
1、当班集体取得了荣誉,你的心情怎样?A、很高兴 B、无所谓
2、在班级合唱比赛中,你们班取得了好成绩,这和你有关系吗?为什么?
3、为了班集体的流动红旗,小明把评比栏上的“79分”偷偷改为“99分”,他的做法对吗?请你说说理由。
教师通过这样的搜集资料,对学生有所了解,课堂的教学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如,通过上课时学生的讨论分析,学生认识到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更改分数获得的集体荣誉是不应该的。
二、活动中用 提高效率
学生辛辛苦苦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如何更好的运用呢?例如在教学《过去的游戏真有趣》一课时,由于现在学生大多不玩过去的游戏,也不会制作游戏的道具了。在上这节课前,教师让学生向爸爸妈妈请教:小时候他们玩过的游戏,让爸妈叫他们玩,记下游戏规则,带上游戏的道具,到课堂上教学生玩。上课时,同学猜游戏的玩法,互相传授游戏的规则。学生教完游戏,教师可以这样说:“由于你妈妈的帮助,你展示得很好,让我们学到了新的游戏。你应感谢妈妈,回去向妈妈说声谢谢。”这样的教学,学生从学习中感悟过去游戏的有趣,又感知父辈的智慧,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学生在收集课外资料时,像《我们的祖先》这单元中,农村的孩子资源匮乏,仅找到一个故事,汇报交流时教师微笑的摸摸他们的头说:“你能主动搜集故事,讲的故事也很感人,你一定还想说,对吗?”这样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这种以鼓励代替批评的评价,能巧妙地提醒学生向新的目标做出努力,作出尝试。
三、同伴互助 鼓励合作
及时对学生查阅资料的情况以及资料的内容进行评价,搜集资料,不仅仅是书面的,也可以是教学的道具。三年级,教师上学会合作时,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带好橡皮泥。上课前发现:学生带来的材料实在不齐,原因在于:父母的不支持,怎么班?既然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那这是现成的预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捏熊猫。活动一开始,有的学生拿出材料开始捏,有的主动将自己带的多余的橡皮泥与同伴或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有的在制作时遇到了困难互相协商,也有同学把自己的材料藏起来……看到同学们的表现,我抓住时机进行评价:“看,张敏这组,他们的橡皮泥同学之间互相分享,熊猫最先捏好,掌声送给他们。”
例如《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要求学生深入社区调查访问,收集材料,对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来说,这样的任务要求较难,因此,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交流老师及本地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增大了学生的信息量。
1.用表格的形式将小组调查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
这样的设计,学生将调查到社区活动资料,小组的汇总,全班交流,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学生个人资料的不足得到弥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践操作 自由探究
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促进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教学《传递文明的纸》这一课,教学时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体会纸的重要性:谢谢同学们把带来书写材料,现在,我们就用同学们收集的材料上书写与在纸上书写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来体验一下。要求请在这些材料上面写自己学校的名字,时间2分钟。请准备相同材料的学生对照要求进行书写活动。材料:竹片,书写工具:毛笔;材料:麻布,书写工具:毛笔;材料:绸布,书写工具:毛笔;材料:砖头,书写工具:小刀;材料:树叶,书写工具:钢笔;材料:皮革,书写工具:钢笔。写完后,和同学交流感受。
这样的设计,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表扬,还能充分利用搜集到的资料,不仅认识到书写材料有哪些,还能在实践操作中探究书写的材料。学生的感受强烈:我们再也找不到比纸更方便、更好的书写材料。
学生搜集的材料非常丰富,教师了解学生资料的来源,询问其查阅的方法,对好的查阅方法应当给予表扬,并向全班介绍。对材料的内容已肯定为主,在此基础上,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快乐时还能获得方法性知识的指导。例如教学《我长大了》教师还可以这样利用资料:
1.学生分组交流
你能和同学分享一下你们出生时的情况吗?学生有的介绍自己出生时的体重,有的拿出出生证明,有的拿出出生是的脚印、手印……
2.学生体验活动
请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用品,如小衣服、小书包、鞋……自己试着穿一穿、比一比……
3.比较和感悟
与小时候相比,哪些方面说明你长大了?通过体验、展示、比较、交流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从搜集的资料中,体会到了成长的真正含义,教师通过评价引导,认识到生命是来之不易,懂得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应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长辈的感激。学生主动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考查评价 体验成功
及时有效地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考评,能够促进教与学。例如《怎样看电视》调查了解父母、爷爷奶奶电视节目喜欢看什么;交流调查结果,认识到“兴趣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电视节目喜欢也不同。教师可以进行评价怎样处理看电视问题上产生的矛盾:
1.不同的人喜欢看不同的节目,怎么办?
2.怎样处理“看电视”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怎样与父母沟通?
3.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对学生有益,时间多长为宜?
这样的评价考试,学生不仅学会处理学习与看电视的关系,还懂得合理地、有效看电视,提高了调查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为了充分挖掘搜集材料的教育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把全班学生的资料放到班级展览区,材料旁边留出空白,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观后感言;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手抄报、张贴在学习园地等形式展示,交流信息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共享资料。有效的评价搜集的资料,促进了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年,北师大出版社
[2]《福建基础教育研究》【J】2013年12月第12期:115-116
[3]北师大版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培训与服务手册品生品社》【M】
一、课前调查 有的放矢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特别是学生事先搜集到的资料。上课时,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很少,那这节课就是空洞的说教。在上课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一样的调查表。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在成长》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课前做了一个小调查,为了了解“我”和“我的同学 优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卷:
我的优点:上课认真听讲、爱举手发言、 、 、
……
我同学 优点:上课认真听讲、爱举手发言、 、 、
……
学生在问卷中,填写了自己及同学的优点,在课堂上的教学资源来源于前期对学生大量的调查,自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一些没有自信,认为自己毫无优点的同学,我将事先制作的“优点卡”发给他们加以鼓励,同时也是对他课前做的准备加以鼓励。这样,通过课前的小调查所有的学生都被关注到了,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师生在课程实施中共同成长。
在教学《集体荣誉靠大家》这课时,刘老师课前这样设计:课前通过问卷、观察、谈话等活动,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问卷中他这样设计:
1、当班集体取得了荣誉,你的心情怎样?A、很高兴 B、无所谓
2、在班级合唱比赛中,你们班取得了好成绩,这和你有关系吗?为什么?
3、为了班集体的流动红旗,小明把评比栏上的“79分”偷偷改为“99分”,他的做法对吗?请你说说理由。
教师通过这样的搜集资料,对学生有所了解,课堂的教学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如,通过上课时学生的讨论分析,学生认识到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更改分数获得的集体荣誉是不应该的。
二、活动中用 提高效率
学生辛辛苦苦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如何更好的运用呢?例如在教学《过去的游戏真有趣》一课时,由于现在学生大多不玩过去的游戏,也不会制作游戏的道具了。在上这节课前,教师让学生向爸爸妈妈请教:小时候他们玩过的游戏,让爸妈叫他们玩,记下游戏规则,带上游戏的道具,到课堂上教学生玩。上课时,同学猜游戏的玩法,互相传授游戏的规则。学生教完游戏,教师可以这样说:“由于你妈妈的帮助,你展示得很好,让我们学到了新的游戏。你应感谢妈妈,回去向妈妈说声谢谢。”这样的教学,学生从学习中感悟过去游戏的有趣,又感知父辈的智慧,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学生在收集课外资料时,像《我们的祖先》这单元中,农村的孩子资源匮乏,仅找到一个故事,汇报交流时教师微笑的摸摸他们的头说:“你能主动搜集故事,讲的故事也很感人,你一定还想说,对吗?”这样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这种以鼓励代替批评的评价,能巧妙地提醒学生向新的目标做出努力,作出尝试。
三、同伴互助 鼓励合作
及时对学生查阅资料的情况以及资料的内容进行评价,搜集资料,不仅仅是书面的,也可以是教学的道具。三年级,教师上学会合作时,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带好橡皮泥。上课前发现:学生带来的材料实在不齐,原因在于:父母的不支持,怎么班?既然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那这是现成的预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捏熊猫。活动一开始,有的学生拿出材料开始捏,有的主动将自己带的多余的橡皮泥与同伴或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有的在制作时遇到了困难互相协商,也有同学把自己的材料藏起来……看到同学们的表现,我抓住时机进行评价:“看,张敏这组,他们的橡皮泥同学之间互相分享,熊猫最先捏好,掌声送给他们。”
例如《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要求学生深入社区调查访问,收集材料,对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来说,这样的任务要求较难,因此,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交流老师及本地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增大了学生的信息量。
1.用表格的形式将小组调查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
这样的设计,学生将调查到社区活动资料,小组的汇总,全班交流,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学生个人资料的不足得到弥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践操作 自由探究
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促进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教学《传递文明的纸》这一课,教学时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体会纸的重要性:谢谢同学们把带来书写材料,现在,我们就用同学们收集的材料上书写与在纸上书写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来体验一下。要求请在这些材料上面写自己学校的名字,时间2分钟。请准备相同材料的学生对照要求进行书写活动。材料:竹片,书写工具:毛笔;材料:麻布,书写工具:毛笔;材料:绸布,书写工具:毛笔;材料:砖头,书写工具:小刀;材料:树叶,书写工具:钢笔;材料:皮革,书写工具:钢笔。写完后,和同学交流感受。
这样的设计,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表扬,还能充分利用搜集到的资料,不仅认识到书写材料有哪些,还能在实践操作中探究书写的材料。学生的感受强烈:我们再也找不到比纸更方便、更好的书写材料。
学生搜集的材料非常丰富,教师了解学生资料的来源,询问其查阅的方法,对好的查阅方法应当给予表扬,并向全班介绍。对材料的内容已肯定为主,在此基础上,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快乐时还能获得方法性知识的指导。例如教学《我长大了》教师还可以这样利用资料:
1.学生分组交流
你能和同学分享一下你们出生时的情况吗?学生有的介绍自己出生时的体重,有的拿出出生证明,有的拿出出生是的脚印、手印……
2.学生体验活动
请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用品,如小衣服、小书包、鞋……自己试着穿一穿、比一比……
3.比较和感悟
与小时候相比,哪些方面说明你长大了?通过体验、展示、比较、交流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从搜集的资料中,体会到了成长的真正含义,教师通过评价引导,认识到生命是来之不易,懂得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应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长辈的感激。学生主动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考查评价 体验成功
及时有效地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考评,能够促进教与学。例如《怎样看电视》调查了解父母、爷爷奶奶电视节目喜欢看什么;交流调查结果,认识到“兴趣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电视节目喜欢也不同。教师可以进行评价怎样处理看电视问题上产生的矛盾:
1.不同的人喜欢看不同的节目,怎么办?
2.怎样处理“看电视”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怎样与父母沟通?
3.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对学生有益,时间多长为宜?
这样的评价考试,学生不仅学会处理学习与看电视的关系,还懂得合理地、有效看电视,提高了调查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为了充分挖掘搜集材料的教育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把全班学生的资料放到班级展览区,材料旁边留出空白,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观后感言;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手抄报、张贴在学习园地等形式展示,交流信息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共享资料。有效的评价搜集的资料,促进了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年,北师大出版社
[2]《福建基础教育研究》【J】2013年12月第12期:115-116
[3]北师大版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培训与服务手册品生品社》【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