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王玉高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青联希望小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正文】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益。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有效的情境创设,要尽可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情境,只有真实的情境才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种真实的任务,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才能使学生产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心态,进而激发学习的动力。如《平面图形的认识》的课中,在桌子上摆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硬胶棒、积木(积木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先由学生介绍每种立体图形的形状,让学生再次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印象。这时老师开始表演魔术:先出示一张白纸,遮住桌子,隔一会再让学生观察:“咦,白纸上怎么变出了长方形!”老师问: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变出长方形的吗?由于学生有盖印泥的经验,孩子们纷纷说出方法:拿长方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往白纸上按一下,白纸就会有长方形了。老师问:长方体能变出长方形,为什么不是别的图形呢?“因为长方体的下面是长方形”这样学生对长方体、长方形的区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接着老师让学生自己表演,把自己玩的心得介绍给其他同学,这样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将图形的知识已经潜移默化的掌握了。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所以要作到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的目的。比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先播放课件(一个小朋友在喂5只鸡,先跑来了2只鸡,又跑来了1只。)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你刚才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这样比起老师直接问“有几只小鸡”更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然后再问学生:“你们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吗”? 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样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能够想办法自己来解决,问题的解决办法又处于群体思考的“最近发展区”里,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三、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我主要采用了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你真行、你真棒、不错、会动脑筋、真精彩等;多彩的视觉刺激评价:如小组比赛在黑板上评红旗、添笑脸、奖励五角星等;还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孩子回答完问题后,与之握握手、摸摸他的头、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还是有难度的,是正确还是不全面的,都能听到教师的表扬语言,我们的评价确实要以鼓励为(下转第53页)(上接第54页)主,但更要注意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相关评价。
四、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自主探索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获取知识。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愿探索、能探索、会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对近十二年的年历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当第一位小朋友写上“我发现一年有12个月”后,其他小朋友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上讲台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黑板上出现了“我发现每年的1、3、5、7、8、10、12月都是31天”“我发现每年的4、6、9、11月都是30天”“我发现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课堂顿时沸腾起来,进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学书本上的知识后,再共同归纳出年、月、日的其他知识,然后教师只是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就完成了本课的板书。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学生心中自己发现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什么样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完成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了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这对学生以后再进行自主探索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之味;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感受数学“抽象”之趣;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享受数学“成功”之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许云凤;对探究性学习认识偏差的分析[J];教育探索;2005年06期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益。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有效的情境创设,要尽可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情境,只有真实的情境才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种真实的任务,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才能使学生产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心态,进而激发学习的动力。如《平面图形的认识》的课中,在桌子上摆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硬胶棒、积木(积木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先由学生介绍每种立体图形的形状,让学生再次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印象。这时老师开始表演魔术:先出示一张白纸,遮住桌子,隔一会再让学生观察:“咦,白纸上怎么变出了长方形!”老师问: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变出长方形的吗?由于学生有盖印泥的经验,孩子们纷纷说出方法:拿长方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往白纸上按一下,白纸就会有长方形了。老师问:长方体能变出长方形,为什么不是别的图形呢?“因为长方体的下面是长方形”这样学生对长方体、长方形的区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接着老师让学生自己表演,把自己玩的心得介绍给其他同学,这样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将图形的知识已经潜移默化的掌握了。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所以要作到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的目的。比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先播放课件(一个小朋友在喂5只鸡,先跑来了2只鸡,又跑来了1只。)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你刚才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这样比起老师直接问“有几只小鸡”更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然后再问学生:“你们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吗”? 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样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能够想办法自己来解决,问题的解决办法又处于群体思考的“最近发展区”里,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三、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我主要采用了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你真行、你真棒、不错、会动脑筋、真精彩等;多彩的视觉刺激评价:如小组比赛在黑板上评红旗、添笑脸、奖励五角星等;还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孩子回答完问题后,与之握握手、摸摸他的头、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还是有难度的,是正确还是不全面的,都能听到教师的表扬语言,我们的评价确实要以鼓励为(下转第53页)(上接第54页)主,但更要注意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相关评价。
四、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自主探索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获取知识。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愿探索、能探索、会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对近十二年的年历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当第一位小朋友写上“我发现一年有12个月”后,其他小朋友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上讲台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黑板上出现了“我发现每年的1、3、5、7、8、10、12月都是31天”“我发现每年的4、6、9、11月都是30天”“我发现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课堂顿时沸腾起来,进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学书本上的知识后,再共同归纳出年、月、日的其他知识,然后教师只是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就完成了本课的板书。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学生心中自己发现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什么样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完成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了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这对学生以后再进行自主探索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之味;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感受数学“抽象”之趣;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享受数学“成功”之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许云凤;对探究性学习认识偏差的分析[J];教育探索;200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