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提高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徐 辉

【机构】 山东省平度经济开发区小学

【摘要】地方课程是地方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实施和管理的课程。它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方式已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效率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必须正确认识和明确好地方课的标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开拓思路。
【关键词】小学;地方课程;教学;有效性;实效性
【正文】
  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面向局部地方,满足地方或社区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发展,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目前的总体情况看,地方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还是显得相对薄弱,许多认识比较模糊,实际操作还有不少困惑,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新课程实施十多年来,这一现象一直存在。而没有地方课程课程的研究和参与,课程改革是不完整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也是无法全面实现的。因此,地方课程建设亟待加强,其中首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地方课程的地位、意义和价值。地方课程能反映本地社会发展实际及其对人才的需要。单一的国家课程过分强调理性知识,局限于认知,把学生定格在科学世界里,导致学生远离生活世界。地方课程是一种内容极为广泛、密切联系地方实际的有鲜明地方特征的课程,恰恰在这方面有所改变,反映的是地方性知识,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尊重民间力量,守护草根精神。通过地方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1.地方课程宗旨就是为地方和为学生
  地方课程为地方,充分反映地方特色,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传承、风土人情,认识家乡社会发展的现状。地方课程一定要利用好地方资源,不能纸上谈兵,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去网上、书店、图书馆搜集资料,还可以去参观、调查和访问。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要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放,应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在与父母、亲友的交流中,在搜寻相关书籍资料中,在探寻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从而拓展课程的范围。”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具体的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蹲下来看孩子”,试着以儿童的眼光看问题,以一颗童心接近孩子,找准教学的起点,在全面深入研究学生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设计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每年春节过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到同学中去调查压岁钱的使用情况,或者做个小小宣传员:合理安排使用压岁钱的知识,又或者落实行动——这个星期我不要零花钱,帮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用到生活中去,这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强化有计划正确地安排压岁钱,形成初步理财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而使课堂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建立起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激励学生不断地追求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这样的课后延伸既具实效性,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
  2.培养具有本土情怀的学生
  由于地方课程以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研究家乡的情感为宗旨,其教学过程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的特点,因而学生的学业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注重学习过程等形成性的多元评价,强调其导向性、诊断性和调控性。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得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对公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了解社会和了解世界,同时要知道和继承民族及地方的优秀文化传统。本土的历史、遗迹、人物故事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且富有感染力,对学生了解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文化的底根在地方,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作为内在支撑力,就难以培养出驰骋天下、有独特中国风格的英才伟俊。如刘谦初(1897——1931),毛泽东的亲家,毛岸英之妻刘思齐之生父。1918年夏,考入济南齐鲁大学文预科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因积极宣传爱国思想被反动当局勒令退学。1922年考入北京燕京大学,与李大钊领导的学生组织建立了秘密联系,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首倡成立“燕大沪案后援会”,被选为燕大学生运动负责人之一。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被分配到中共江苏省委工作。1928年夏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29年2月被党中央调到山东工作。到济南后,以齐鲁大学助教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1931年4月5日,与邓恩铭等21人被杀害于济南纬八路刑场。地方课程的目标价值是让地方的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世界,让他们有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追求本土文化存在空间。地方课程所开发的内容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是学生感兴趣和喜欢的。这样,地方课程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心智,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真正培养学生热爱本土的情怀。
  3.培养自主创新的中国人
  地方课程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在面对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事物,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参与社区生活、社区服务等各种活动,才能主动地探求社会生活的本源,才能形成作为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这样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在整合的实境中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而科学和人文素养是公民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和人文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经济活动和个人决策所具有的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自然环境与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文化意义上的新中国人,就是地方课程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如《让我们走进文明的网络世界》一课。可以从身边的网络、网络与生活、网络的利与弊、走进文明的网络的世界等几个板块,和学生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如何利用网络便利学习及生活。这节安全教育课堂,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呈现了一种别样的精彩,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的目的。再如《出行要注意交通安全》《文明旅游》。在课堂上,调动多媒体技术,利用视频资料、影像资料等直观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加深了对安全与文明的认识。精彩的课堂体现了老师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构建了和谐而智慧的课堂。
  总之,提高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我们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活用教材,关注学生,使地方课程教学真正做到有效性与实效性的有机统一。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不同层次上提高,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农村小学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初探余伟-《课程教育研究》-2015
  [2]浅谈地方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冯宝火-《新课程:教师旬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