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刍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作者】 熊东玉
【机构】 湖南省道县小甲中心小学
【摘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从关注表面形式走向深层有效的思考,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稳操胜券。【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实践探索
【正文】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起着很大的作用。笔者主为,一节扎实高效的数学课堂总体要求是:教学理念要简朴,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内容要简化,教学过程要简洁,教学方法要简便,作业练习要精练,学生双基要扎实,学生思维要灵活。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一、引出问题、接触重点要快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习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坚决去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如:片面追求情境创设等。“负数”的新授部分,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要求学生写出一个比2更大的数,根据经验学生能写出无数个比2大的数。然后再要求学生写出一个比2更小的数,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写出比0小的数-1等。第三个环节讨论:你从哪里看到过这些数(比如-1等)的运用?它们表示什么意思?这种设计不乏匠心,从写数开始,写一个比2大的数,人人都会。可是能写出最大的数吗?写不出。接着写比2小的数,通常孩子能写出1和0。那么还有比0更小的数来吗?这就开始向学生的个人知识延伸,有的孩子说还有“-1”“-2”等。将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又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结合,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成新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新的概念。这样教学设计显得简洁,教学起来轻松和从容,效率也更高,这就是一种悠闲而高效的教学。
二、引导探索、感悟新知要慢
问题的解决要体现“探究”和“原创”,让学生有知识形成过程的真实经历和实践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实现知识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达到“好风凭借力,送生上青云”的境界。就“圆的认识”的教学而言,一位教师设计如下:
师:别急,我知道你们有很多话要说。先回顾下,我们在黑板上画了圆,在纸上画圆(学生画,有旋转圆规一周,有旋转纸张一周),在操场上也画了圆(课件演示),最后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这几次画圆,尽管画圆的地点变了,画圆的工具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思考一下,同桌互相讨论。
教师重视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目的之间逻辑关系的思考,教学重心下移,学生带着核心问题互动,人人经历材料辨析比较、发现画圆本质特点的过程(第一、确定一个点;第二、确定一段距离;第三;旋转一周),从而理解圆规的制作原理。对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在于,使学生经历“材料感知—辨析比较—发现本质—归纳概括”的知识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对画圆内涵的丰富认识。
三、实际应用、深化理解要透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应用数学的意识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例如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的应用题时,针对以往历届学生再学习完分数除法应用题时,简直一头雾水,都觉得很难区分什么时候列成乘法算式,什么时候列成除法算式。下面是本人设计的练习题:
(1)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是柳树的2/3 ,杨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1/3 ,杨树比柳树多多少棵?
(3)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1/3 ,杨树有多少棵?
(4)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1/3 , 杨树比柳树少多少棵
(5)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1/3 , 杨树有多少棵?
1、说出解答每道题时需用的数量关系式,列出相应的算式。
说出这些算式的相同点。
2、讨论:为什么都用乘法?跟题目有什么关系?(找出单位“1”并画出来)
3、算式第(3)题、第(4)题中的“1+ ”,“1- ”,其中的“+”、“-”号跟题目里的哪个字紧密相关?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4、为什么第(2)题题目中的“多”,列式时不用“+”,第(4)题题目中的“少”,列式时不用“-”,请把关键字用波浪线画出来。
小组讨论:用你的话概括解答以上应用题时的方法。
(师生共同抽象出:单位“1”的量× =与 相对应的量)
使学生对解答方法的理解不仅深,而且透,对于知识的获取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
四、巩固新知、扩展练习要精
习题必须精心挑选,要有层次有针对性,有深度和广度。练习内容的设计要紧紧抓住知识的本质、知识要害。要“条条有用”“练一得三”,组织练习要坚持“多、变、全”三个原则。“多”是指学生在练习中动脑、动口、动笔的机会及反馈的次数要多;“变”是指围绕教学目标,变换练习的形式和方法;“全”是指同样的练习时间时,全体学生能同时练习,积极地自觉活动,使错误及时得到纠正,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在“方程的意义”练习设计如下:
1、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
(2)、方程一定是等式 ( )
(3)、等式一定是方程 ( )
(4)、8=4+2X不是方程 ( )
2、指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36+X>40 3Χ 8+24 X÷7.8=0
4Χ5-3 X=2 X+8=76÷4 3 X+25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
(1)X加上35等于91
(2)X的3倍等于57
(3)X除以7.8等于1.3
4、练练你的思维力。
(1)老师今年的年龄加上4就是40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吗?
(2)某同学今年年龄的2倍是22岁,他今年几岁?
练习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具有知识形成、评价、教育、发展等功能。只要我们在练习的设计和组织上深入钻研、有效挖掘,就一定能赋予练习新的生命,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效率。
要想使课堂教学有效、教师的精心设计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摸清学情,科学预测课堂“风云”,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稳操胜券。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起着很大的作用。笔者主为,一节扎实高效的数学课堂总体要求是:教学理念要简朴,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内容要简化,教学过程要简洁,教学方法要简便,作业练习要精练,学生双基要扎实,学生思维要灵活。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一、引出问题、接触重点要快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习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坚决去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如:片面追求情境创设等。“负数”的新授部分,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要求学生写出一个比2更大的数,根据经验学生能写出无数个比2大的数。然后再要求学生写出一个比2更小的数,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写出比0小的数-1等。第三个环节讨论:你从哪里看到过这些数(比如-1等)的运用?它们表示什么意思?这种设计不乏匠心,从写数开始,写一个比2大的数,人人都会。可是能写出最大的数吗?写不出。接着写比2小的数,通常孩子能写出1和0。那么还有比0更小的数来吗?这就开始向学生的个人知识延伸,有的孩子说还有“-1”“-2”等。将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又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结合,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成新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新的概念。这样教学设计显得简洁,教学起来轻松和从容,效率也更高,这就是一种悠闲而高效的教学。
二、引导探索、感悟新知要慢
问题的解决要体现“探究”和“原创”,让学生有知识形成过程的真实经历和实践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实现知识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达到“好风凭借力,送生上青云”的境界。就“圆的认识”的教学而言,一位教师设计如下:
师:别急,我知道你们有很多话要说。先回顾下,我们在黑板上画了圆,在纸上画圆(学生画,有旋转圆规一周,有旋转纸张一周),在操场上也画了圆(课件演示),最后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这几次画圆,尽管画圆的地点变了,画圆的工具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思考一下,同桌互相讨论。
教师重视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目的之间逻辑关系的思考,教学重心下移,学生带着核心问题互动,人人经历材料辨析比较、发现画圆本质特点的过程(第一、确定一个点;第二、确定一段距离;第三;旋转一周),从而理解圆规的制作原理。对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在于,使学生经历“材料感知—辨析比较—发现本质—归纳概括”的知识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对画圆内涵的丰富认识。
三、实际应用、深化理解要透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应用数学的意识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例如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的应用题时,针对以往历届学生再学习完分数除法应用题时,简直一头雾水,都觉得很难区分什么时候列成乘法算式,什么时候列成除法算式。下面是本人设计的练习题:
(1)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是柳树的2/3 ,杨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1/3 ,杨树比柳树多多少棵?
(3)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1/3 ,杨树有多少棵?
(4)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1/3 , 杨树比柳树少多少棵
(5)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1/3 , 杨树有多少棵?
1、说出解答每道题时需用的数量关系式,列出相应的算式。
说出这些算式的相同点。
2、讨论:为什么都用乘法?跟题目有什么关系?(找出单位“1”并画出来)
3、算式第(3)题、第(4)题中的“1+ ”,“1- ”,其中的“+”、“-”号跟题目里的哪个字紧密相关?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4、为什么第(2)题题目中的“多”,列式时不用“+”,第(4)题题目中的“少”,列式时不用“-”,请把关键字用波浪线画出来。
小组讨论:用你的话概括解答以上应用题时的方法。
(师生共同抽象出:单位“1”的量× =与 相对应的量)
使学生对解答方法的理解不仅深,而且透,对于知识的获取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
四、巩固新知、扩展练习要精
习题必须精心挑选,要有层次有针对性,有深度和广度。练习内容的设计要紧紧抓住知识的本质、知识要害。要“条条有用”“练一得三”,组织练习要坚持“多、变、全”三个原则。“多”是指学生在练习中动脑、动口、动笔的机会及反馈的次数要多;“变”是指围绕教学目标,变换练习的形式和方法;“全”是指同样的练习时间时,全体学生能同时练习,积极地自觉活动,使错误及时得到纠正,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在“方程的意义”练习设计如下:
1、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
(2)、方程一定是等式 ( )
(3)、等式一定是方程 ( )
(4)、8=4+2X不是方程 ( )
2、指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36+X>40 3Χ 8+24 X÷7.8=0
4Χ5-3 X=2 X+8=76÷4 3 X+25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
(1)X加上35等于91
(2)X的3倍等于57
(3)X除以7.8等于1.3
4、练练你的思维力。
(1)老师今年的年龄加上4就是40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吗?
(2)某同学今年年龄的2倍是22岁,他今年几岁?
练习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具有知识形成、评价、教育、发展等功能。只要我们在练习的设计和组织上深入钻研、有效挖掘,就一定能赋予练习新的生命,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效率。
要想使课堂教学有效、教师的精心设计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摸清学情,科学预测课堂“风云”,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