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点滴

【作者】 何家君

【机构】 湖南省道县洪塘营中心小学



【正文】      什么是“数感”呢?“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可以理解为“数学地”思考。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列举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从中获取数学信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深化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交流、思想,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的意义,增强数感。
  例如:每四名同学为一组,到操场上去看看、数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立方米、10立方米、100立方米的大小,再让学生把物体大小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不同数的大小有多大,利用身边的物物比划比划,量量课桌有多长、多高,碗柜有多大……,学生测量蓄水池的长宽高……。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使学习活动生活化,汇报出不同的实践结果,促使学生主动化,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而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是人们生活中,劳动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数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新课程标准中说:“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的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入手,巧创教学情境,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使学生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状态下,积极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学生认识“升、毫升”时,安排让学生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的实验。先出示两杯用量筒装着的水,一个量筒装着1000毫升的水,另一个量筒装着500毫升的水,再让学生读出每个量筒里的水有多少,然后把两杯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了操作后纷纷说出答案:有的说1500毫升,有的说1升500毫升,有的说1.5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用一个数量,通过学生的讨论,判断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说表示同一个问题,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例如:在实际测量中,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一根木棍的长度,再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根木棍,用每一根木棍的长度乘木棍的根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向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感数。
  三、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在进行大数目结算的教学时,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捆小棒有多少根?全校有多少名学生?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从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辩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在动手操作中,增强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通过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的感知数,理解数的意义。
  例如,在数学“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同学们把自己在班上的座位通过数对来进行描述,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回答,在他们相互切磋的过程中,碰撞出了很多灿烂的火花,大家自主探索,并与学生在一次一次地动手操作中掌握了这类应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同时也在动手操作中,增强了数感。
  五、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
  例如: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如:春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春游》。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计算耗油量的;有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有设计路线的。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学生们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数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感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有助于学生形成运用数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想,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