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
【作者】 鲁 勤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草店小学
【正文】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掌握数学知识且应用于生活,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本人对这一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教学过程中的“生活数学”
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生活、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的乐趣。
1、以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课题 。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只有把数学知识用日常生活作为背景来导入课题,如果作为课题的背景越接近生活,那么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接纳性也就越高。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学时,可以列举大量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情境。 如平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 6 面小红旗等来说明 “单位 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 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使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种“现实化”激发了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和探索欲。
2、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编制例题。
生活中充满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数学问题编制合理、符合逻辑的例题,并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例如:在复习“质数与合数”时,可以把王明家新的电话号码告诉同学们。 于是就可编道题:王明家里的电话号码最近更换了新的电话号码藏在一道题目里,看哪位同学能迅速正确地找到答案。第一位数字比最小的合数多2;第二位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第三位数字是 10 以内最大的质数;第四位数字比最小的质数小 2;第五位数学是 9 的最大约数;第六位数是 3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第七位数字是 16 和 24 的最大公约数
3、借助生活中的原型理解概念 。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尽管概念比较抽象,但它都是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为基础,从实际问题演绎而来的。因此,我们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十分重视从实际现象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如:“千克的初步认识”,“千克”这一重量单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让学生感受 1 千克的实际重量,教师可以用秤称1千克的实物,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实物压在手上的感觉如何,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让学生借对苹果重量的感觉来体会 1 千克究竟有多重。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此东西约重1千克。 这样学生就对1千克的重量有了亲身体会,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演员”。
教材安排的每一个实践活动,都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评价者,例如在一年级学习分类之前,知道学生进行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搜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搜集商品,思考和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培养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果在教学中开展一些模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效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操作与制作能使到学生的手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进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实践活动,探究推理出该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综合实践过程,印象深刻,较易于掌握知识及应用知识。课后,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梯形的水渠,以及电杆上的三角形架,应用于小区大门的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等,使学生认识到书本知识用于生活中的价值。
3、在数学实践课中渗透历史知识。
教材中有些内容可以与地域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人文教育。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一年级刚刚接触《认识人民币》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周总理在接待外宾访华时的小故事。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在一次非正式谈话中,尼克松以试探的口吻问周恩来总理:“周先生,您知道贵国目前有多少人民币吗?”周总理想了想,我国市场上目前流通的人民币的面值有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把它们相加就是18元8分。这一回答,机智巧妙而又不失风趣令人赞叹。我随即引入主题,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人民币的知识吧。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以教材为载体,课前要联系好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课中放手让学生操作、展示、感悟、交流,使学生有展示自己个性的广阔天地,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的火花,给数学课带来生机和活力!
一、教学过程中的“生活数学”
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生活、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的乐趣。
1、以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课题 。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只有把数学知识用日常生活作为背景来导入课题,如果作为课题的背景越接近生活,那么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接纳性也就越高。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学时,可以列举大量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情境。 如平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 6 面小红旗等来说明 “单位 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 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使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种“现实化”激发了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和探索欲。
2、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编制例题。
生活中充满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数学问题编制合理、符合逻辑的例题,并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例如:在复习“质数与合数”时,可以把王明家新的电话号码告诉同学们。 于是就可编道题:王明家里的电话号码最近更换了新的电话号码藏在一道题目里,看哪位同学能迅速正确地找到答案。第一位数字比最小的合数多2;第二位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第三位数字是 10 以内最大的质数;第四位数字比最小的质数小 2;第五位数学是 9 的最大约数;第六位数是 3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第七位数字是 16 和 24 的最大公约数
3、借助生活中的原型理解概念 。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尽管概念比较抽象,但它都是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为基础,从实际问题演绎而来的。因此,我们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十分重视从实际现象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如:“千克的初步认识”,“千克”这一重量单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让学生感受 1 千克的实际重量,教师可以用秤称1千克的实物,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实物压在手上的感觉如何,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让学生借对苹果重量的感觉来体会 1 千克究竟有多重。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此东西约重1千克。 这样学生就对1千克的重量有了亲身体会,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演员”。
教材安排的每一个实践活动,都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评价者,例如在一年级学习分类之前,知道学生进行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搜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搜集商品,思考和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培养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果在教学中开展一些模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效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操作与制作能使到学生的手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进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实践活动,探究推理出该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综合实践过程,印象深刻,较易于掌握知识及应用知识。课后,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梯形的水渠,以及电杆上的三角形架,应用于小区大门的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等,使学生认识到书本知识用于生活中的价值。
3、在数学实践课中渗透历史知识。
教材中有些内容可以与地域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人文教育。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一年级刚刚接触《认识人民币》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周总理在接待外宾访华时的小故事。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在一次非正式谈话中,尼克松以试探的口吻问周恩来总理:“周先生,您知道贵国目前有多少人民币吗?”周总理想了想,我国市场上目前流通的人民币的面值有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把它们相加就是18元8分。这一回答,机智巧妙而又不失风趣令人赞叹。我随即引入主题,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人民币的知识吧。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以教材为载体,课前要联系好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课中放手让学生操作、展示、感悟、交流,使学生有展示自己个性的广阔天地,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的火花,给数学课带来生机和活力!